搜索
李占彦的头像

李占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5
分享

石不能言最可人

我喜欢石头,这种爱是根植在基因里的。出生在黄河岸边,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从小喜欢捡黄河石玩,长长的黄河水岸,便成了我的玩具城。我相信,从童年培养的奇石爱好,会伴随一生。用宋代诗人王居安话说,就是“平生爱奇石,如见古君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石头托起了一代枭雄曹操的远大胸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头陪伴着隐者其冰心如清泉般的灵动。

关于奇石,北宋矿物岩石学家杜绾《云林石谱》序言中言道:“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作者认为,美石是天地造化独钟的产物。明代作家、画家文震亨《长物志》中言道:“石令人古。”告诉我们,赏石可以感受到苍古之趣,感受永恒之意。静心养正,以古为徒,循章观变,可知万物规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石与梅、石、竹归类为“三益之友”:“梅寒而秀,石文而丑,竹瘦而寿,是为三益之友。”

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自在豁达,关于石头,他说:“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意思是说,花如果会说话,就会平添一些事端,而石头虽然不能讲话但却能惹人喜爱。这一联诗句出自诗人的《闲居自述》,原诗如下:“自许山翁嬾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诗人说:把自己称作山翁慵懒自在,其他种种外部事物和自己毫无关系。花如果能够解读人的心意会生出很多闲事,而石头虽然不能讲话但却能惹人喜爱。明亮的窗边,茶几素净,高高地戴着乌角巾,于茂密的竹林中信步。等到年纪大了自然有老天来收留,即便所处之地极小也未必贫瘠。

全诗中一句“石不能言最可人”,就述尽了玩石之人冥冥之中向往的一种境界。石本无语,可沧桑的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痕迹和鲜明的特点。只要赏石者与它用心交流,就能从它那独特的个性和傲然的品质中赏识它的不屈和坚韧。前句“花如解语应多事“与后句“石不能言最可人”作对比,烘托出诗人对无言之石的喜爱,花朵虽纷繁华丽,但被众多人喜爱哄抬,如果真能说话,一定会多出很多是是非非,而石头沉默可靠,虽不能言语,却令人心爱。

石与书画结缘,成就艺术风雅。集金石、书画、诗文、印章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于一九二二年创作的《富贵神仙图》中,所题之诗云:“红时槛外春风拂,香处豪端水佩横。富贵神仙浑不羡,自高唯有石先生。”

沈钧儒先生诗云:“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摄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

我相信,人类的祖先,首先是爱上了石头的好玩,才注入了石头许多的情感。情感产生热爱,产生创造。于是,对石的热爱让我们人类拥有了灿烂的文明。

石头可以用来防身,可以用来狩猎,可以用来开垦田地,可以用来做成房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依存于石头的,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是从制造和使用石头工具开始的。

石器时代,人们用玉石磨制成装饰品,也用坚硬、尖利的石头在一些质地较为松软的石头上錾刻岩画,记录下生产、狩猎的场景,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因为对石的认识,文明便诞生了。因为对石的认识,艺术便诞生了。

汇山川之灵气,石之美美在天然;聚天地之精华,石之美美在超凡脱俗。

石有奇石。何为奇石?系指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或审美习性,可供欣赏,收藏把玩。

奇石有怪石、巧石、趣石、雅石、丑石、珍石、异石等。根据用途,可以分为供石、案石、几石、顽石等。

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都可成为奇石。

石头是天赐之物,非人工所为,所以神奇。

石有石质,指矿物质成份,多以玉质、石英质为上品。质地纯正,无其它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

石色缤纷。

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品。

色泽美者、图案美者、造型美者,皆为人之所爱。

我之爱石,首选质地,温润为最。造型石,图案石也有所爱,但须适我审美标准。

温润细腻的和田玉是美的。嶙峋粗犷的灵璧石是美的。釉色淳厚的彩陶石是美的。曲折婉转的太湖石是美的。雍容华贵的玛瑙石是美的。富贵温润的黄蜡石是美的。图案丰富的长江石是美的。古朴凝重的黄河石是美的。七彩缤纷的雨花石是美的。饱经沧桑的风砺石是美的。它们可以是任何一种美伦美奂的石头。它们用形、质、色、纹来表现它们的精、气、意、韵,我们欣赏它们就是领会它们的精、气、意、韵。

关于奇石,一个文友说过:好看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词,逐渐演变为一种标准。比如,只要好看,我就喜欢。什么是好看,因人而异。对它最好的解释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么说,西施也未必好看,就看是谁眼里的西施。

每年,一有机会,我便会到黄河边捡石头。

黄河岸边的河床里,有许多宝贝,捡石人可以捡到河磨玉、画面石、象形石。

我捡石头,有点挑剔,不是精美的黄河玉不捡,不是奇巧的象形石不捡,不是精美的画面石不捡。所以,我捡到的黄河奇石便不多,于是锻炼了我对石头的审美眼光。

黄河边捡石头,可以赏风景,看流水,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到了河边,捡不到理想的石头,便坐在岸边看风景。有时,也会把手伸进河水中,让流水的清凉传给心灵。捡石头可以说是十分理想的锻炼身体的方式,以接近大自然为名,约上几个朋友到河滩上捡石头,捡着捡着就把兴趣给培养起来了。

来自大自然造化的石头简直太神奇了。我捡到过一枚黄河玉,为金黄色,其上的画面是一幅山水画图,极为传神地体现出月下河山的诗意之美,于是命名为“月光下的河”。有些石头美到让我几乎要跪下来磕头顶礼。大自然就是巧夺天工的绘画大师啊,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国画。一些图案石精妙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让人惊叹造化的神奇。我在黄河岸边捡到过一方奇石,在这方石头上居然能看到云烟蒸腾,高隐独坐的情景。我给这方奇石命名为“坐看云起”,一位佛系画家看到了,说是“达摩坐禅”。关于赏石,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爱石之人极尽想象,给石头取名,搜刮记忆里的常识,解读石头的寓意,不亦快哉。在我不断遇见并且喜欢上更多的石头之时,我对石头的敬畏感越来越强。

捡石之旅是美好的,捡石头的人通过捡石头来亲近自然,享受宁静与愉悦,感悟奇石的意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自己的情趣变得高雅,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热爱生活,内心宁静,不为世俗所累。

对于爱好黄河石的石迷来说,最懂得“水落石出”这个成语。水落石出,追根究底,一定会把不明白的事情弄明白。

黄河每年秋末都会进入枯水期,这个时节,黄河的水便没有了夏日那样的汹涌澎湃,一些宽阔的水面变窄了,一些浅滩便裸露了出来。流水是最神奇的搬运工,从上游把许多石头搬运了过来。这个时候便会很兴奋,因为有黄河奇石可拣。河床上布满了大大小小、颜色各异、形状千奇百怪的石头。于是,无论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到河滩上拣石头。黄河石是赏石人眼中的宝贝,爱到痴迷,仿佛佳人。我喜爱奇巧的黄河石,生得自然灵动、精巧玲珑。我虽是一个黄河石迷,但我不执着。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爱石人如果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便能以石怡情,赏石养性了。

人世间,一切随缘。人与人之间,人与与物之间都讲究个缘。缘深缘浅,全凭造化。石遇有缘人,捡到好石头,绝对是运气。捡到好石头时,快活的神情,仿佛是喝了蜜酒,陶醉的样子仿佛是神仙。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会因为相同的爱好,相遇,相识,分享各自捡到的石头。后来交往多了,便成了石友。

石头里藏着风水。石头里藏着运气。石破天惊,石头里珍藏着新奇惊人的华章。石烂海枯,石头里寄寓着天长地久的坚贞。石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赏玩中,通的是天道自然。

石头的神奇,在于天造地设。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拥有了一块美石,我们的内心一定是快乐的,话语中一定充满了对石头的赞美。因为如此,我们便是快乐的。活着,获得快乐很重要。快乐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人生的幸福感,往往取决于内心的快乐。活着何必奢求太多,简简单单地活着,便能收获快乐。顺其自然,不必被物所役,把心放空就能逍遥自在。

经济至上,发展提速,时代忙碌,人心浮躁。要想获得身心安静,实在是不容易。物质生活肯定是在不断提高,而精神生活呢?在“奇石圈”的微信公众平台读到过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有商的银两,我们有士的雅量么?明月停辉,风竹驻影。在传统文化里,雅,一直是古人的追求的意境。雅,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独特的美学体系,无不传递出儒释道文化的精髓,贯穿了国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藏奇石,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风雅的行为。奇石收藏,藏的是一种从容自在、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藏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所以,态度的端正是重要的,就是不为石累,石遇有缘人,我们只是暂时拥有而已,不必过于执着。地球上的每一块石头,都见证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相较于奇石而言,所有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能从石头里,参悟生命的真相,是智者。所以,此刻的拥有是造化。拥有的时刻,我们好好珍惜。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不去管,我们曾经的藏石,未来会花落谁家、走向哪里?会归于哪个后来者?因此,赏石过程中,把握好今生的快乐足矣,不用问其结果与前程。

奇石藏品能带来身心愉悦与精神满足,而赏石的过程更是美妙无比、快意不尽,如端详、揣摩、寻觅、发现、探讨、交流、欣赏、把玩、保养等等,每个环节都充满着乐趣,当然也伴随着酸甜苦辣、真真假假,这些又恰是其魅力所在。

藏石的真谛与要义应是传承文化、陶冶心性、享受生活。如果立意不明,定位不准,就会为石所累,丢失自我。而欣赏重于拥有,思悟高于收藏,才是“不为石累”的高雅境界。藏石是一种文化行为,收藏意味着传承。奇石呈现出来的美感不仅展现着自然,更承载着传统文化,因之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使奇石收藏显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我们推崇的藏石观,应是注重精神感悟,追求意在石外,更多的是为寻求文化滋养、美感享受、精神慰藉,而不是将其视为玩具甚至是赚取的工具。真正的奇石藏家必从内心喜欢大自然所馈赠的珍宝。它们或珍稀罕见,或闪耀着鬼斧神工,或凝聚着文化的精髓。淘而得之,或藏之雅室,或玩之案头,或享于众人,趣味无穷。

藏石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境界。或许人们对藏石态度不一,有的为乐趣,有的为投资,有的为炫耀……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最终定会殊途同归,那就是文化——只要你渗透到它的文化里面就是一种境界。

其实藏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奇石,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透过藏石去研究、挖掘、解读历史,这过程不仅仅是“眼力”的提高,更是自身内在的升华。藏家们在对各类奇石不断追根溯源、探微索隐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积月累之同时不断升华自己的人格和修养,最终在收藏中顿悟人生的真谛,成为一个智者和哲人,这或许才是藏石的至高境界。

石中趣,其乐无穷。自古文人墨客赏石如梦若痴,我们都知道米芾,他痴迷于石头,几乎到了癫狂的地步,故有“米癫”的戏称。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则是对其癫狂的一个最好的印证。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与苏轼一样,也是中国古代赏石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欢奇石,简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癫”的戏称。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则是对其癫狂的一个最好的印证。

米芾整日醉心于品石、赏石,以至于好几次遭到贬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无为州监军,初入州署,发现院内立着一块大石,形状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石足以受我一拜。”言罢,整理衣冠,伏首大拜,口中还念念有词:“石兄,受我一拜。”此后,他还称这块大石为“石丈”。 过不久米芾调守濡须,他听说河岸有一块奇石,“状奇丑”,便命令衙役将其移至州署院内。米芾见到此石,大为惊奇,一时得意忘形,让仆人取过官袍、官笏,设席跪拜于地,念念有辞地感叹:“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米芾拜石”的故事,成为后世不少画家的创作题材,更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米芾一生都痴迷于奇石,爱的如痴如醉。并且创立了“瘦、皱、漏、透”的赏石理论,在赏石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其提出的“皱、瘦、透、漏”,至今仍被赏石者作为赏石四大原则。

赏石既是文人的精神映射,也是审美的外在体现。石,除了置于文房案台,在修园造景中也为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避暑山庄,还是淡雅素净的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等,石都为园林增添了丰富的审美意象。

古人“论石六道”:“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缘人缘,以石结缘;石乐人乐,以石寓乐;石情人情,以石陶情。”

赏石的趣味在于,一拳融百仞,方尺见千里,坐而观,便可得山川之妙,是一种山高水阔任我游的遐思,是独特的载体与精神的碰撞融合。

赏石之乐,可于案头坐拥千山万壑之胜景,驰骋山间奇石俊峰中,以形悦目,以神得境,以意得悟。石本无意,每一方咫尺的山水意境,无论是红尘入世,还是隐逸出世,都是玩石者精神的体现。心中有山石,此处是吾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