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正善的头像

李正善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2
分享

为正义和真理而歌

“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牧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装,你为什么这么悲伤.....”

稍上年纪的人们,不会忘记这首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牧羊姑娘》。其词作者就是原《诗刊》主编、著名老诗人邹荻帆教授。3月7日上午,我趁参加“北京之春”诗会间隙,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家属区采访了这位著名诗人。

邹老1917年生于湖北省天门县一个以木工为业的小市民家庭,在湖北省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诗。

1936-1937年,他在《文学》上发表《做棺材的人》,在《中流》上发表叙事长诗《没有翅膀的人们》,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反映农村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和灾难。

抗战爆发后,年仅20岁的诗人在武汉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与冯乃超、穆木天等创办诗刊《时调》。这之后的两年里,又相继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长诗《在天门》和《木厂》,因这两本叙事诗都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所以一出版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查禁。

邹荻帆不是军人,可是他的诗却充满了战斗性,这与他那战士般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1938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与臧克家、黑丁等在大别山参加文化工作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时过两年,出版了描写抗日战争生活的《尘土集》。

此后他相继当过中学教师、报纸编辑、新闻社翻译人员,还在香港的一家飞机修理厂做过工。解放前夕,邹老曾用史纽斯的笔名在香港自费出版讽刺美蒋阴谋的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

建国后, 邹荻帆先后在对外文化联络局、《文艺报》《世界文学》《诗刊》等单位工作,1982年起担任《诗刊》主编。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使他放下手中的笔,他先后出版了《走向北方》《祖国抒情诗》《 布谷鸟与紫丁香》《和平颂诗》等诗集和《颤抖的灵魂》等长篇小说。

虽然他今年已76岁,可身子骨还很硬朗,双目炯炯,满面红光,谈话铿锵有力,走路步履稳健。他的4个儿子都已成家,小儿子一家三口与他同住一屋。前妻去世后,他于1990年又找了个伴儿叫高思永,是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教授,退休后还坚持作画。邹老指着客厅东南角门框上的“鸡”和“江南水乡”几幅画,兴奋地说:“那就是她的杰作”。

记者问为何不见高老,他微微一笑,幽默地回答:“我们这是‘一家两制’”。原来高老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所以她住在家里一边照顾老人,一边习画,又不影响邹老创作,空闲了再过来陪邹老。

和许多老作家一样,邹老的生活也很有规律,每天早晨6时起床,自己煮些鸡蛋什么的。在户外自由活动二十分钟,回来开始写作。下午一般看报读书会朋友,晚上看看电视。他还有两大爱好,就是看足球比赛和听流行歌曲。

问到目前的工作,邹老告诉我他有几件事要做:1989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曾经邀请他到意大利科莫湖创作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品,他写了一本短诗集,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上以《抗战情歌》为题发表。目前他将这些诗和一些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歌唱纯洁美好友谊的短诗编为一本,准备在6月份出版;再就是从去年10月开始,他应重庆出版社《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编辑部之邀,负责编写《中国诗卷》部分,目前已编了约50万字,基本完成。

邹老目前最主要的事就是正在写一部反映抗日战争前夕年轻人的命运、苦恼和追求的长篇小说。这部叫做《苦涩的罗曼史》(上、下部)的小说,以家乡湖北天门为历史背景,从1990年就着手创作,本来初稿40余万字已写完,可严谨认真的老作家觉得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还塑造得不够理想,又重新改写。我采访他时,他就正在伏案创作呢。

问邹老对“文人下海”的看法,他神情严肃地说:“我觉得文人下海不好,会对创作有影响。作家清贫一点好,不能追求太舒适的生活。当然政府不能不管大家的生活,虽然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可不能吃不上饭。稿费应该提高,以保障作家的生活。当然,艺术家下海我也并不反对。我对刘晓庆下海的胆量和能力就很钦佩,她干得挺不错,当然这可能影响了她拍片。我希望她能在自己的艺术事业上搞得更好。”

邹狄帆说:“作为一个作家、艺术家,应对社会有种责任,过去叫做‘良心’。他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待一些问题,能讲真话,写真情实感,而不粉饰现实。我们现在也不讲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起码也应该和人民大众一道,同甘苦,共忧乐。这才无愧是一个现代作家!”

(原载1993年3月31日《消费者导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