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青城古镇
李仲清
古镇的气质各有千秋,或婉约或质朴,或清新或浓烈。然而人们对于古镇的喜爱,大多是由于对历史的追忆,更多的是喜欢古镇恬淡幽静的气质。
在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兰州,有一处具有象征性的历史孑遗。它带着千年的霜尘,枕着黄河的涛声,穿过悠长的岁月,一直走到今天。这处濒临黄河的水旱码头,自唐宋时期就已誉满天下,是古代黄河沿岸最负盛名的古镇,也被誉为“风雅之地”,这里就是青城古镇。
青城镇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距兰州100多公里,与白银市水川乡交界,中间只隔了一条黄河。
带着对这座古镇的无限憧憬,相邀好友一路同行,驱车前往,开始了探寻古镇之行。
“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地带,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借助黄河水运,成为兰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由于古老悠长的历史而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使青城镇成为黄河上游独具特色的一块风水宝地”。同行的好友介绍道。
行驶了大约一个半小时,远处一座高大的青城镇门楼便闯入眼帘。穿过门洞向南不远处便是青城古镇游客中心。购票后继续向南走至条墙街丁字路口再向西走,不远处马路南边便是城隍庙。广场上狄青的雕像栩栩如生。他手持长矛,跃马欲飞,恰似冲锋陷阵,英姿飒爽。
当你穿行在青城宽阔的马路上,你会看到街道两旁散落着50多处既有山西大宅院风味,又有北京四合院格式的古民居,高门大户,脊高檐飞,砖雕精美,古色古香。你可别小瞧这些民居,有的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望着这些气势恢宏的古民居,你可想象到这里曾经的繁华?
边走边看,沿着古老的街巷,怀着寻古探幽的情绪,走进一处处门楼高耸的四合院。因陪同的好友是土生土长的青城人,对这里的文物古迹了如指掌,在他风趣幽默的介绍里,青城镇的古往今来渐渐清晰起来。
青城得名与狄青有关,狄青是宋代名将,任秦州刺史时巡边至龙沟堡(今青城)一带,他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守卫榆中的第一道门户,便下令在唐代旧堡旁边修筑了新堡。新、旧两堡连在一起,长约五里,成为一个狭长的城池,于是得名“一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镇四面环山,北靠黄河,从布局上看,全镇街巷为棋盘格局,整齐有序,主次分明。现分为新旧两城,以西为旧城,街道呈“井”字形;以东为新城,街道为“月”字形。因为青城古镇历史上的发达和辉煌,所以小小镇子富豪官宦云集,明清时期豪宅、家祠、会馆、庙宇在古镇纷纷建起,造就了一时的繁华。
行走在青城的石板路上,你似乎能闻到水烟淡雅而又滑润的清香,恍惚间似有成百上千的驼队、马帮、车队,运输着水烟直奔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去。驼铃声声,马蹄哒哒,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浮现在脑海中。
青城镇也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据史料记载,兰州水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丝、香、味“三绝”闻名全国,素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青城水烟始于明末清初,在康熙至道光年间曾红极一时。青城有180多家商号,从业人员达8万人之多,从小烟坊发展到大烟坊。在200多家烟坊中规模较大的有70多家。这一时期各家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如周家的“宏”字牌、罗家的“永”字牌,高氏的“芝”字牌黄烟等。青城水烟牌号有甘字、条字、蓉字、宏字、芝字、永字、兴字等品牌,青城水烟行销全国各地。到民国时期,青城形成了著名的周、罗、吴、高四大水烟作坊,基本垄断了青城的水烟行业。水烟成了青城的经济支柱,也是“甘肃一大利源”,兰州也曾专设“水烟局”。
据说水烟有消瘴防毒的显著功效,能提神顺气,消瘴解烦,预防虫蛇叮咬,被视为“神药”。据民间传说,兰州水烟的引入与诸葛亮密切相关。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征讨南蛮,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将士不时为瘴气伤害。诸葛亮遇见隐士孟节询问良方,孟节说“薤叶云香草”,含一片可除瘴疠。故而兰州的水烟业都将诸葛亮视为始祖,号称云香事业。
水烟业的兴起,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这里曾经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据统计,仅清代一朝,青城镇就涌现出进士10名,举人数百名。
如今,青城水烟已经衰落,但水烟制作工艺和部分水烟作坊却保留了下来。在罗家大院一处四合院,压制水烟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压制成捆的水烟,仍保存完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出了罗家大院,沿着条墙街往东走,就能看到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青瓦朱门,正中悬挂“高氏祠堂”四字匾额。整个建筑构想精妙,造型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别致,尤其是砖雕壁画,可谓匠心独运,其构图奇异瑰丽,画面生动多彩。
青城高氏来自于山东渤海村。祠堂过厅中现在悬挂着的“进士”牌匾,是清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院子左侧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显得肃穆典雅。据介绍,青城古镇到清末民初,宗族祠堂最多达20多座。这处幸存下来且保存完整的高家祠堂,就成为一处研究宗族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标本。
出了高氏祠堂原路返回到校场路再往南至书院巷丁字路口向东走,就到了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书院不大,一条长径通向前方,将庭院分作两厢。书院门前有砖雕照壁一座,上有隶书“菁莪造土,朴械作人”八个大字;门楣上悬“青城书院”匾额;过厅中悬“敬业乐群”匾额;中院讲堂门上方悬有“丽泽堂”匾额。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厚的教化育人色彩。
青城书院是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出过1名翰林,10进士,29名举人、孝廉方正10人、贡生82人,其他如秀才廪膳生员不计其数。穿行在厢房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仙桌上摆着的文房四宝,似乎还飘着淡淡的墨香;墙上的字画栩栩如生,笔走龙蛇,令人心惊;雕刻的匾额,虽说脱了漆,依然苍劲有力,穿透着久远的岁月。
来到后院,就是古老的学堂。木门,木窗,木桌,木凳,简朴温厚如谦谦君子。我似乎看到了先前的莘莘学子,他们在研读什么,是《大学》,是《诗经》?
遐想之际,传来了脆生生的青城小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被这委婉曲折,韵雅情真的小调所打动。青城小曲也是这里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餐品。
在青城除了高氏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这些景观外,还有二龙山风景区。二龙山的戏楼也是古迹文物,值得一看。当然还有闯王墓、千亩荷池以及青城八景,有人还概括为青城十六景。
这些景观无不与神奇传说或绝美景色相联系,事事沁心,景景养目,无不彰显着青城的无穷魅力,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行走在青城古镇恬静而祥和的街道上,遥想当年的过往。那些厚重的大门、古朴的砖瓦、精致的木雕,虽然它们无法用语言讲述曾经的故事,但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它们曾经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