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仲清的头像

李仲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2411/12
分享

从景点看文化的魅力

从景点看文化的魅力

从景点看文化的魅力

李仲清

甘肃因文化而著名的景点,几乎随处可见。如神奇而美丽的莫高窟、风景如画的麦积山、庄严肃穆的伏羲庙、充满神话的西王母宫、被誉为中华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雄宏博大的拉卜楞寺、西藏回归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者武威白塔寺以及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等,无不与文化有着密切而深厚的联系。这些景点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文化的沉淀,才显示出了它的伟大和神奇,显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敦煌我去过不止一两次,每每被它的神奇和美丽所倾倒。且不说莫高窟里的那些诸如飞天、九色鹿、反弹琵琶等等著名壁画了,它们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竟然还是如此的惊艳,令人瞠目。每看一次,灵魂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撼。如果不是解说员认真地讲解,我怎么会相信这些壁画竟然离我们那么久远。就说那鸣沙山月牙泉吧,远远望去好像在沙漠中镶嵌了一弯月牙,定眼一看它竟然是一只美丽的眼睛,在深情地望着你。不用想这里肯定有着诸多的故事和传说。我非常好奇,几次在鸣沙山上滑下。当然像我一样滑沙的人不计其数,按说用不了多久,沙子会把月牙泉埋掉的,可它依然如故。你说这神奇不?

后来我才发现,每天傍晚,尤其是接近深夜的时候,总会有风朝着四面八方往上吹,将滑下去的沙子又吹了上来。我只是感到神奇,但并没有查找过这是什么缘故。有人说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交融而形成太极涡流造成的。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少不了神奇。

莫高窟和月牙泉,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时间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被公认为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伊斯兰等文明的唯一交汇地。难怪有人说:敦煌不仅是甘肃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要说文化对景点的影响,最典型、最显著的可能就是中国的四大名楼了。四大名楼一般指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山东蓬莱的蓬莱阁。也有一说是山西运城的鹳雀楼,而没有蓬莱阁。

可能有不少朋友都去过这些景点,我就去过三个。不用我说,只要去过的人,都会知道这些景点为什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你不远千里去瞻仰,无疑是那些醉人的诗句或美妙的文笔让这些景点如同穿上了华丽而玄幻的盛装,神奇而美妙起来,声名大振,闻名天下。这些诗句和美文一下子增加了它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让它一下子灵动起来,熠熠生辉。

当你奔走在那些铺满诗文的台阶上,寻着当年那些文人墨客走过的踪迹,细心体味他们当时的感受,也许你就会穿越到那个时代。在你的眼里不仅有了这楼、这阁,更有一种别样的东西,那便是文人墨客传递给你的独特感受。

记得我去黄鹤楼时,偌大的一栋楼就只有一个黄鹤的画像,一下子让我感到了孤独。真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着鹤像想着崔颢,然后便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了。登高而望,我虽然看到的是高楼大厦,看到的是码头轮船,看到的是人头攒动,看到的是车水马龙。但是,我如同崔颢一样想到的却是:我身在何处,眼见的天就要黑了,我的家乡在哪里?还真有了那么一缕淡淡的乡愁。

去滕王阁的时候,时间卡得更紧,离景点关闭也就差那么几分钟了。我几乎是奔跑着如同箭一般冲进了阁楼的。尽管是跑着上楼梯的,但是仍然没有忘记睁大眼睛看写在旋转楼道墙上的《滕王阁序》,那优美的文字如同一滴滴洁净的玉液滋润着我焦躁的眼睛,让我顿时心旷神怡起来。我急匆匆登上了顶楼,顺着王勃当年眺望的地方看去。确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因为暮色已重,自然远处一片苍茫了。但我依然感受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虽说暮色如纱罩在了景色上,但有了大文豪王勃妙笔的指引,亦有一种朦胧的美,分明晚霞托着群鸟奋飞呢,天和水更不用说融成了一片,给人一种既空旷遥远,又举手可触的感觉。亦真亦幻,美妙无比。让我的想象如同那奋飞的鸟儿展翅翱翔了。

游玩岳阳楼的时间比较充裕,我不仅详细浏览了岳阳楼整个建筑,也俯视了洞庭湖。正如范仲淹所描述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极目远望令人心旷神怡。看着那南来北往的轮船,我的思绪也飘向了远方。看着这里的景观,再想想范仲淹在封建时代给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的忧乐标准,肩头顿觉重了起来,好像有什么东西落在了上面。是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尚能如此,作为生长在红旗下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主动承担一点什么吗?这里便有了震撼的神韵。来这里游玩,不仅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还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灵魂的洗礼。

另外一个名楼,我是没去过的。但仅从它的来源或者诗人的诗句就可以判断出它的美来。蓬莱阁据说是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它的著名至少也与传说有关,虽说沾了神仙的光,多少也蹭了点文化的余晖。至于鹳雀楼,那就更不用说了,王之涣也用诗句描绘得很清楚了,你跟着他的步履登上楼顶,再寻着他的目光望去,一切都有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有了景观,还有了哲理。

其实,诗文提升景点声名的有很多很多,可以说随处可见。记得那年去苏州,就因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没有去看苏州的园林,而去了寒山寺。再如西湖,当然西湖的景色首先是美的,可是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为其添彩不少,让她美得更加形象、更加具体。

可见,美景给了文人墨客美的感受,文人墨客的诗文同样为景观披上了绚丽夺目的羽衣,让观景越发的美丽动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