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墨尔根阿信的头像

墨尔根阿信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7/19
分享

冬天的记忆

人就是奇怪的动物,炎炎夏日,闷热难耐,就想着秋天的凉爽,冬天的冷酷,而一到冬天,就怀念春天的温柔,夏季的火热。过去的东北人可是怕冬天,因为那时生活条件不好,吃穿住行都困难,难以御寒。而今年东北人盼望冬天,是因为人们吃饱了、穿暖了,住好了,才对家乡特有的景观多了一份情结和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天就意味着洁净,雪花象征着浪漫。毛主席有首诗说得好“梅花飞舞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就描写着冬天的革命浪漫主义。

而在冰天雪地生活五十多年的我,对冬天的印象却没有那么浪漫,而是总觉得冬天就是刺骨的寒冷,大雪令我不寒而栗。小时候,我们在吃穿住行方面都很艰难,东北的冬天来的特别早,进入11月份就已天寒地冻了,最冷的时候达40多度,老百姓夸张地说,在外面撒尿慢了,尿都能冻成冰棍。而且雪下得特别勤,都是大暴雪,东北俗称“大烟炮”,狂风夹杂着暴雪,对面都看不到人,打在脸上像刀刮的一样,一步一踉跄,非常难行。一冬天下来积雪能达几米深,掉在雪坑里的,冻死人的事常有。特别是大雪过后,大雪封门的,压塌房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家家都困难,大饼子、土豆、白菜,没什么油腥,能吃饱就不错了,根本没有抵抗力,一出门就瑟瑟发抖。穿得更差,都是自己家做的棉袄棉裤,由于棉花供应不够用,棉衣非常单薄,也不抗风,里面有没有什么线衣线裤,就是光着身子穿着棉衣棉裤,一见风,寒风直往衣服里钻,里外拔凉。脚上穿的是棉靰鞡,就是很薄的棉鞋,没有鞋垫,就垫上点靰鞡草取暖,那种情况能不寒冷吗?

那时家家都是如此,孩子们手脚经常冻伤,脸上总冻起泡,好在人都皮实,用雪搓一下就好了。就说我们家住的小马架吧,根本不保温,冬季四处透风,寒气逼人,晚上炕烧得很热,后半夜热气就没有了,都是冻得难以入睡。没办法就是睡觉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睡觉,早晨起来水缸都结了一层很厚的冰,土豆都冻成铁球了。这还不说,一下大雪,我们家的小屋随风摇曳,嘎嘎作响,我们睡觉都战战兢兢,恐怕大雪把屋子压塌了。烧得也很困难,国家供应的一点原煤根本不够用,只能以打烧柴为主,天再冷、雪再大、路再远,也要风雪无阻,否则,就要挨冻。行更是难于上青天了,我们家住在郊区,父亲离单位十多里地,我离学校也很远,冬天雪大路不好走,为了上班上学不晚点,每天都起得很早,天不亮就起床了,父亲做饭,奶奶拉风匣,于是乎,父亲的喘息声,奶奶的咳嗽声,此起披伏,还有满屋子的热气和烟雾,那场面真是刻骨铭心啊!

我们家当时没有钟表,冬天天亮晚,上班时间不好掌握,父亲不知在哪学的绝招,每天起来看西南天空三颗星星,猜时间,三星偏西了,那就是到点了,别说还真有挺准,我们上班上学基本都没晚过。可一下雪就麻烦了,天空灰蒙蒙的根本看不到星星,时间也就不好掌握,有时上学去早了,班级一个人没有,去晚了学校都上第二节课了。最发愁的就是下大雪上学,根本看不到道路,风一大走一步退两步,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大雪有时都齐腰深,正常一小时到校,要这种情况两个小时都到不了,到学校后棉袄棉裤棉鞋都冻硬了,特别难受。我有的同学是农村的,雪大道远,晚间就在班级住,班级唯一的取暖设备就是取暖的炉子,也不热乎,身上也没有其他的御寒用品,只能躺在课桌上对付一夜,也没有吃的,那真是饥寒交迫!那时,班子是轮流点炉子,有的同学根本不会点,值日去的很早,脸上熏得像黑包公也点不着炉子,或者满屋子烟,大家上课是又冷又呛,我们就是这样度过每一个冬天的。

虽然我对冬天的记忆很寒冷,经历也崎岖,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东北的冬天的景色也很美,景致也很宜人,也有美好的回忆。小时候,伙伴们打个雪仗,推个雪人,滑个雪橇,来个狗来爬犁,也是乐此不疲,欢天喜地,夜晚一家人围着火炉烤几个土豆,炒点瓜子,烧几个泡米,家长里短,天南海北,也是其乐融融。回味以往是辛酸和苦涩的,面对现实是幸福快乐的,而今,人们的吃穿住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为寒冷操心费力了。而且,当今的冬天似乎也不那么寒冷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御寒能力强了,还是气候变化了那,应当都有吧!忆往昔艰难的生活,我不觉得当时如何的苦,而我却觉得正是因为我有了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增强了不断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