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梓民的头像

李梓民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8/18
分享

论语体诗的现代语言 ——李梓民

语体诗是以现代汉语为载体的诗歌样式。首篇语体诗《黄莺》作于1980年3月。现将语体诗四十多年的创作体验,归入本论题。论其语言表现,可用六个字概括:精准、鲜活、优美,称为六字诀。

语言精准

语言精准是语体诗对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法则。精准具有两层词义,可一分为二,可二合为一,二者相辅相成,成为量与质的统一体。先论语言精练。精练是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不论何种样式,一旦成篇,诗句紧要的字词位,不可易一字。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不可用“战火”代“烽火”,“战火”是现代语,“烽火”是唐代语。不可用“四月”代“三月”,也不可用“千金”代“万金”,因为这种替代,违反了五言律诗的平仄法则。语体诗构句无平仄规矩,但韵位之词不可更换。“水能量转化为电能量”(《长江颂》),“电能量”与上文两行的“梦想”和“图像”协韵,有哪个相应的词可以取代“电能量”呢?再者,诗歌语言的精练,既指字词量少,又指质地纯净。米是谷中精华,品质纯粹,不容许混进谷壳或沙子。唐诗包括五言绝句在内的五言四句体,是诗歌语言至精的集中体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未出现“我”字,省略主语,字词量少,意义广而深,具有强大的艺术概括力,仅仅二十个字,就囊括人类共同的思乡之情。李白的影响力,深入了语体诗。如“渴饮家乡水成长”(《回味故乡水》),全句言浅意深,韵味悠长,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表现了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再如“红叶文章书院风,融进青年意志中”(《麓山秋》),“红叶文章”指杜牧诗“霜叶红于二月花”,“书院风”指湖南岳麓书院学风,表明岳麓山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受益良多,人才辈出。此类例句,充分证实语体诗语言之精。

次论语言准确。古人吟诗,对选词构句十分严格。杜甫说:“语不惊人誓不休!”贾岛斟酌诗句到了痴迷程度,竟然在长安大街上冲闯韩愈马头。韩愈不但不责备,反而欣赏贾岛的倔劲,替他解围,以“僧敲月下门”为准,给唐诗故事留下了一段佳话。李清照在一阕小令中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易安《如梦令》)侍女没据实回答,“绿肥红瘦”才是真实、准确,形象的答案。在语言准确度上,语体诗和古代诗词具有共同点。如《补记同学会桃花源游》开头语:“一览二千年精粹”。对此,卫康士评论提出,为何不用“两千年”?因为“‘二千年’更偏向于文学化或古雅的表达方式,让人联想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千年”准确度高,如果用“两千年”取代,就会使“一览”句黯然失色。文学创作过程,修改初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写语体诗亦然。“春母牵手长沙妹,走进小区老树林。”(《小区之春》)对初稿中的“走进”一词,经反复比较,敲定“徜徉”取代它。“徜徉小区老树林”,人物悠闲自得的形象维妙维俏。

语言鲜活

精准的语言,为语体诗夯实了文字表达基础,向前跨越,就进入了鲜活的语言领地。先说语言新鲜。诗歌语言之新,在字词,更在句子。字词新,是句子新的前奏。“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这个千古名句,功在“揽明月”。句中动宾结构短语,用词新,结构新,意象新,诗句闪亮全新面貌。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人的诗句都采用了通感,前者明显,后者隐晦,不易理解。有人认为“空翠”“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湿人衣”。此说存在误解。这首五言四句体,行距间用词达意跨度大,虽未明说,但有暗示。起笔以“荆溪”点明溪水,接着用“天寒红叶稀”,暗示冬霜寒于秋霜,“空翠”难免翠叶凝霜,更难免衣服碰霜而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艺术。二例证明,采用通感可使诗歌语言出新出奇。语体诗不乏其例,如“热碗盛来故事香,围炉听母亲说古”(《母亲手中玉》),寒冬夜晚,孩子围炉烘火,一面听母亲讲故事,一面喝芳香四溢的热茶,为通感艺术营造了热乎乎前提,“热碗盛来故事香”呼之即出。

次说语言活泼。诗歌语言标尺,除了量其精练、准确,还要量其新鲜、活泼。语言活泼像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儿童在广场游戏、奔跑、追逐,心态和姿态均出自天性,与文字雕琢有天壤之别。活泼是儿童自然属性的表现,诗歌语言也应如此。语体诗语言要达到活泼标准,可从三个方向分析。一是俗语入诗,诗歌汲纳村言俚语,古已有之。春秋时期,话语体现身份,贵族和文士,言必以“吾”自称,“吾日三省吾身”是典型代表。自由民和奴隶自称“我”,“我”字最初见于《诗经》。《卷耳》首章载“嗟我怀人”,后三章“我马”、“我姑”,六次出现我字。诗三百首开我字句先河,历代跟进,形成惯例。语体诗汲取前人智慧,善于化俗语为诗歌语言。进入创作状态,在特定氛围中,坊间白话可点亮灵感。上世纪流传一句话:“宁为鸡头,不为牛尾!”这句俗语像开闸放水,滋润《年景规划图》的语言,从笔端流出三行诗:“小秤换成大秤,不称牛尾,只称头羊!”这个承接式复句由三个单句构成,描绘村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语言质朴、生动、形象,如牛犊羊崽活蹦活跳。俚巷俗语进入语体诗行列,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又能丰富诗歌语言库。二是海选网络语。网络词量大如海,更替快如风。其量虽大,一经浪淘沙,大多数随水流去,迫使网络词以加速度更替。大潮退去,沙滩留下一些海味,经过铁的筛选,个别海言融入语体诗,“秒飞”、“秒传”活泼可爱。三是词性活用。临时改变词性的语言现象,古今汉语一以贯之。在古代,文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老”和“幼”均居于句首,名词用作动词。孟子所处的历史时期,动词数量有限,只好顺手拿名词当动词使用。词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用当今的话来说:“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为了适用句子需要,临时改变词性,名词当作动词用,让语句活跃流畅,完全符合汉语词法。在现代,为了使语言活泼而不呆板,语体诗对名词词性灵活处置,收效显著。如“几家田亩仍不牛”(《采风散记》),按照汉语词性规则,名词不能用副词修饰。用了副词,“牛”字身份就由名词变身为动词。又如“女队红了半边天”(《金花姐》),名词“红”活用为动词,具有无可替代的惟一性,如果用撑起或支撑代“红了”,虽然句子可成立,但份量和内涵远远不及原句。以上阐述,足以证明,鲜活的字词句是诗歌语言的亮点,更是语体诗生命线的保障。

语言优美

从金矿石里提炼出来的精华,是黄金,从汉语言库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优美的诗歌语言。对于诗歌语言优美性的阐述,有五个认识点。

语言音乐美。无韵不成诗。中国诗歌源自歌谣,句子落音点必然协韵,以体现音乐性。诗歌协韵最初依赖口头歌唱,接着依声制谱,形成曲谱,曲谱失传,留下句尾韵,通过口口相传往后延续。诗歌样式不同,协韵形式差别大。绝句、律诗协韵有固定模式,歌行体协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语体诗协韵更自由。如《梅园记忆》共十句,分两个节段,起笔五行四韵,三平一仄,同用韵母an,收尾也是五行四韵,二平二仄,同用韵母ang。这种协韵方式,个性鲜明,语体诗音乐美独具一格。

语言形象美。业内人士评诗,“语言生动形象”,几乎成为口头禅。给诗歌语言下评语,不可一概而论。评价诗歌语言艺术,一把尺针对字词,一把尺针对诗句。句子是诗歌语言的骨干,应作为论述重点。山川形胜,田园风光,人物典型,一旦进入诗歌领地,便会以种种形象显现于世,这是诗歌语言描写的结果。此类例子,语体诗随处可见。《湘江礼赞》载:“江岸群山多么崇高,雪峰直插青云霄。”写湘江流域群山的高大形象,同时点明地形地貌,还有象征意味。“上善悠悠润化田畴,年年乐见五谷丰收。”既描写了湘江的上善之情,又描写了田园丰收景象。这里引证的,都是语体诗的句子,诗句既具自身语言美,又表现客体的形象美,可谓一举两得。“医德如明镜高悬……神剂清除湿与寒,回归生命春天”(《医圣张仲景在长沙期间》),张仲景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其医德医风具普世价值,对人物的评价吻合历史。

语言意象美。形象作为语言艺术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上文所述语言形象属于狭义,限于描写人和物。意象是另一个概念,属于意境范畴。如果把意境比作一颗大树,那么意象只是枝条而已。假如把某个意象比作杨柳枝条,嫁接在桑树上,必然成为笑柄,所以意象有真假之别,只有真意象,才能经受意境审美标准的检验,才能具有语言意象美资质。

语言壮美。诗歌语言具有气势,如飞流直下,如万马奔腾,谓之壮美。豪放派“大江东去”似的语言风格,所显示的艺术魅力,吸引后世诗人去追梦。语体诗有所借鉴。“万顷黄金颗粒”(《采风散记》),“万顷”形容空间广阔,“黄金颗粒”光芒闪闪,对谷粒壮实漂亮,形容恰到好处。“秋收呐喊动天地……一篇《论持久战》,胜过八年百万兵”(《颂歌·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秋收起义呐喊声惊天动地,一篇宏论胜过百万兵,气势何等磅礴,语言雄壮之美无与伦比。语体诗的豪放篇,如《湘江礼赞》、《长江颂》,均体现语言雄壮之美。

语言柔美。语体诗追求语言豪放之气,也钟情于语言柔和之态,表明语言美具有多样性。生活中处处存在诗情画意,只要深入田间地头,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就会在枝枝叶叶中发现亮点。“挑担山歌自由唱”,“稻花香了衣裳”(《小村影像》),前一句声形并茂,洋溢丰收喜悦之情,彰显农耕文化;后一句描写人与稻花之间的天然美,画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和情。“青春沐浴和风里,发出白鹤泉水声”(《大学中文系岁月》),青春学子生活在和风环境里,活力和纯洁如同白鹤泉水清澈透明,寻常语言表现了不寻常的柔和之美。

上文对诗歌语言现象的多角度阐述,可以得出总的结论。精准、鲜活,优美,是语体诗的三大语言美学特征。优美中含精准、鲜活,精准、鲜活中含优美,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在统一体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诗歌语言发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