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果小菜的头像

果小菜

网站用户

散文
197001/01
分享

有一种爱叫唠叨

若提起唠叨,我的理解只有一个字--爱。

从记事起,我便是在母亲絮絮叨叨的唠叨声中长大的。母亲的唠叨声里,有责骂、有担心、有生气、有无奈、有提醒,而更多的是满满的爱。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怎么不听,看电视不能坐那么近”“多穿点衣服今天会下雨”“晚上躺床上千万不要玩手机”“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哟”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唠叨声天天萦绕在我耳边。

母亲的唠叨,不同阶段伴随不同主题。小时候的唠叨是叮嘱我要吃饱穿暖,上学后的唠叨是督促我认真学习,毕业后的唠叨是要求我脚踏实地干好工作,谈恋爱时的唠叨是提醒我慎重考虑。

结婚以后,本以为这样的唠叨会逐渐减少,可不曾想母亲又有更多的唠叨要说给我听。老公家在宁强县,婚后公公婆婆因为在农村老家住习惯了,即便我们再三劝说也没搬来和我们同住,因此娘家很自然地成为我们小两口时常“蹭饭”的去处。晚饭间,看着母亲做的一桌子美味佳肴,我们正拿起筷子准备大快朵颐之时,母亲的唠叨声先响起了“你什么时候也能做这样一桌饭让我和你爸爸尝尝”“其实做饭很简单,你就是懒”“提起你,我就不放心”,虽然我不停附和道“我会做,就是没您手艺这么好”“这不有您吗”可依旧阻挡不了母亲的唠叨声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于是,晚饭在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母亲唠叨中结束。吃完晚饭回家,前脚刚踏进家门,电话铃声响起,我知道母亲的唠叨又来了,“到家了吗”“晚上早点睡啊别上网了”“没事你把家里打扫打扫”“给家里绿萝浇点水”……挂掉电话,我和老公相视一笑。

母亲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身为家中长女,她从很小就开始为外公外婆分忧解难。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背着背篓带着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舅舅在田野里、沟壑间割起了猪草,农忙时给家里帮忙干农活、洗衣、做饭这些从来没难倒过她。会骑自行车后,母亲又利用寒暑假买些别人蒸好的面皮、凉粉然后自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出去卖,挣取中间的差价贴补家用。这些,我都是从外婆嘴里听到。我常常扪心自问:我五六岁的时候会干些什么?母亲是一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人,在她人生的字典里有坚强、乐观、忍耐,但永远不会出现退缩、畏惧、怨天尤人这些字眼,我想是她的这些经历使她变得坚强,她寄希望于我,也愿我能如她一般坚强,因此从小母亲就对我要求严厉。我不记得挨过多少顿打,受过多少回骂,但我对母亲的唠叨记忆尤深,我曾经形容母亲的唠叨就像唐僧念紧箍咒一样,为此她两天没理我。

曾几何时,我也烦透了母亲的唠叨,上高三那会儿本来压力就大,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使我逆反心理加重,她要我这样做,我非跟她对着干,高考结束后看着不理想的成绩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为了这些饱含爱的唠叨伤了母亲的心。

2014年,我迎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升级为人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这几年时间,我收获并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终于深深切切体会到什么叫“养儿方知父母恩”。当然,我也延续了我母亲爱唠叨的秉性。我开始对着刚上幼儿园儿子絮絮叨叨地说些唠叨的话,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语的意思,但我依旧不厌其烦的跟他唠叨着,并且乐此不疲。“天冷了,要加衣服”“肚子饿了是不是啊”“乖乖要好好吃饭”……

站在门外看见母亲躺在床上准备哄儿子睡觉,一边轻轻地拍着他一边给他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立在那里久久挪动不了脚步,不觉中已红了眼眶。

母亲的唠叨,就像一串串充满旋律的音符,每当我耳边响起这些声音,便是母亲用她特有的方式向我诠释着她那份沉甸甸的爱。(吴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