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健
童年的文化生活很是贫乏,除了上学、看小人书外、最有兴致的莫过于看电影了。通过看电影才可以弥补人们的精神文化食粮。特别是一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片,如:《地道战》、《地雷战》、《三进三城》、《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渡江侦察记》、外片《桥》和《这里黎明静悄悄》等影片。使人们感受到了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及对日本、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看《小二黑结婚》、《李双双》、《我们村里的年青人》等影片使人们切身体会到团结、友爱、邻里互助的和谐氛围,以及抓生产、促革命、不断创建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迫切追求。
那时候一个公社一个放影队,各大队依次挨着放,小队也是轮流进行;循环一次也得个把月。不要紧,大人小孩有的是劲,一部影片能追着看上三、五遍。能从一队赶到六队{四、五公里}甚至更远。看后第二天大人们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一边做农活一边谈论影片中的人物角色,时不时还拿影片中的反面角色开玩笑。晚饭后孩子们则模仿着影片中的角色、嘟、嘟、嘟、达、达、达地玩起打仗来;手里拿的全都是木棒、柳条或玉米杆做的假枪。都想当英雄没人扮汉奸,只好定岗定或石头剪子布来决胜负。我家住在吕家堡公社吕家庄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因有个旧堡子且吕氏姓者居多而得名。村子的北边有个雷达连,还有个水灌所和农付日杂公司;因而此处别样的热闹些。那雷达连对我的印象特深。且说雷达站(老乡称),占地几十亩;东西一条渠将院落一隔为二,渠的北边是菜地,东边立着个大雷达,时不时地转悠着;若有任务则昼夜不停的运转,那上面能发现远处的飞行物。渠南东西两半,西边是整齐的营房,东边是个篮球场。球场是用沥青石子油出来挺干净的。南边一个大门算是站门。生产队长是我家大伯。那时军民一家提唱鱼水亲。雷达连和生产队互帮互助。那个球场白天用来练兵或打篮球,晚上则用来放电影。雷达连里自己也放电影。所以我们能比别处早看或多看一些影片,看电影的人也格外地多。
一年四季里都能看上电影。消息是队长和放电影的人传出。到后来是排着日程放,口头传达。一周总能盼着看上一次电影。每到看电影时,影幕前的篮球场上都坐满了大人和小孩,周围则站满了观看者的眼神。夏天坐的开——热,冬天坐的紧——冷。一有电影半下午就能传到十里八乡。看电影前的半个下午人们异常得兴奋,特别是新片子,总想着早早地完工、早早地下课、早早地吃饭、早早地提着各自的板凳奔向那雷达站的篮球广场。口袋里也不忘装点杂吃——杏蛋、桃皮、沙枣、甜萝卜干、炒麻子或麦子什么的。电影开始了,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吃着零食;一种悠闲、一种惬意、一种甜然自得、一种心理深层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有时全身贯注的看着影片,视觉感官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所震撼;一时半会竟忘记了吃零食。等到电影看完回到家才知道口袋里的东西还很多,不要紧待下回分解。夏天蚊子多人们也不吵闹。冬天天气冷人们也没冷的感觉。有时也有停电的时候,为了看电影人们能等上个把小时。若看个半部则怨声载道,
对片中的故事情节大人小孩能推测上半个晚上。到后来雷达连配备了发电机,看半部影片的历史从此结束。
有一次看电影的经历让我难忘。那是冬天的一个晚上,吃过晚饭我在大街上玩。听大人们说今晚陇西桥有电影。陇西桥是我队北边的一个大队。听见本家大人们要走的样子,我赶紧跟在后面,也没给父母说。天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路是羊肠小道。走过雷达站,顺着干渠一直向北走便是陇西桥。渠里淌着水,远处能听到闸口处、哗、哗、哗地水响。天虽冷但人心是暖的,只要能看上电影整个晚上都热呼呼地……对小时候的我来说那路挺远的。电影是《小英雄雨来》。印象是雨来机智、勇敢,一个潜水能在水里呆很长时间。电影里的人物让我兴奋激动了一路。可是回到家让父母关在伙房里美美地揍了一顿,具体细节就不一一言表了。只记得第二天浑身的鸡皮疙瘩,两天后才消了下去。挨打也没忘记小英雄的顽强和勇敢来。为看电影——值。现在回想起,父母也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教训也是理所应该的事。只是大人孩子的精神思路不同罢了。
到后来有了更多的影片,题材也更广泛。影片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再后来我到县城电影院也看了不少影片。电影也由窄影幕变成了宽影幕,后由平面电影变成了立体电影,内容和观赏感就更丰富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中,电影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不仅丰富了我年少时的快乐生活,也在我人生的历程中种植了坚强、自信、善良和持之以恒的文化理念。
电影就是讲故事,电影就是续演历史,电影也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科幻电影就是我们的未来。电影能让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更让我懂得了:“人的精气神和信念理想都是靠自己来主宰的;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决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的道理”。如今电影的内容更丰富了,她所涵盖的人生哲理更多了。好的电影我会多看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