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健宝的头像

刘健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09
分享

老安义城的夏天(三)连载

“六龙骛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这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描写的江南夏夜躁热难眠的诗句。那么,在盛夏酷暑的天气,老安义城的人,没有空调、电风扇消暑,也没有条件跟现在的人一样,躲到日均气温仅21度的奉新县九仙汤避暑,又是如何度过酷暑难耐的漫漫长夜的呢?         

        在那个时候,老安义城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两张竹床。竹床在夏夜可纳凉,铺上棉被还可当床睡觉。我读初中时,睡的床就是竹床。竹床还有当担架使用的功能,是现在小孩不知道的。记得那时,我常看到两个乡人抬着一张翻过来的竹床,让突患急病或生命垂危的人躺在上面,一路“叽吱叽吱”地往县医院赶去。       

        新竹床,为青白色,闻起来还有股竹子的清香。只要不生虫,一张竹床几代人用是常有的事。由于与肌肤长时间直接接触,竹床表面的颜色变成了枣红色,并泛出自然形成的绸缎般的光泽。每张发红的竹床,往往保留着一个家庭几代人的体肤气息。记得那时家里买来了新竹床,父亲就会用毛笔、墨汁在竹床板的背面,端端正正地写上母亲或他的名字后,还要写个“置”字,再注明年月日时间。父亲也许是想到了竹床是岁月和历史的见证。可我现在对放在父母家的那几张大小竹床,瞧都不会瞧上一眼。我自己家里也没有一张竹床。         

        那时,在我家居住的那条小巷,每当傍晚来临时,稍大些的孩子,就从巷子外的街旁的一口古井里,打来一桶井水,将自家门前的坪地和房屋临街的墙壁浇湿,驱散日间的暑气,然后才将大小竹床逐一搬运出门。人多的人家,竹床不够,有的就用两条长凳和木板在自家门前搭个床纳凉。竹床、铺板床摆放妥当后,再用拧湿的一块干净布,一张一张抹得光亮、润湿。今夜的纳凉就算是作好准备了。

小巷里摆满着材料各异、规格不一的竹床、铺板床,构成了一道老安义城夏夜的独特的风景。有时,还有人家把弄好的饭菜也端出来,放在竹床或铺板上就吃起来。虽吃的尽是些蕻菜、豆角、茄子和辣椒等自家园里的菜,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饭,格外有味。我现在还想着那时在竹床上吃的一顿顿津津有味的饭菜。       

         吃完饭,年小的孩子,就会在竹床上蹦跳嬉戏,从自家的竹床上跳到邻家的竹床上,再一直往前面的竹床上跳,然后又返回到自家的竹床上。有时候几个小孩还围坐在一个宽大的竹床上玩扑克或抓子子。小孩们一个个疯玩得一身的汗水,就根本没有感受到大人们的忙碌和夏日的温度了。       

        小时候,我喜欢听的那些妖魔鬼怪、因果报应等神奇、有趣的故事,大部分是夏夜在竹床上听大人们说的。这些故事现在都没有忘记。前几天,在南昌县采茶剧团调研非物遗产保护情况时,我对剧组演出的《方卿戏姑》特别感兴趣,就是因为小时候躺在竹床上纳凉时,听我外婆绘声绘色地讲过这个教人励志奋斗和不嫌贫爱富、不轻易瞧不起人的戏。       

         大人们洗完澡,陆陆续续地坐或躺到竹床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天南地北神侃起来。那时,我躺在竹床上,遥望浩瀚深邃的夜空,每当看到一颗流星拖着长长尾巴落下来,就会十分激动,指着天上,叫大家快看。那时望着满天的星星,常常幻想看到神话故事中的某个神仙突然飘了下来。后来,我在县里成家了,住在自己买的商品房顶楼七层,在炎热得有些凝固的夏夜,我每天早早地爬到楼顶上,铺好一张竹席,吹着习习的凉风,望着满天的繁星,浮想联翩。     

        小巷里的大人们似乎说累了,静静地躺在竹床上入睡了,半梦半醒之间手里还不忘慢慢的摇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子。大多数小孩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不远处的徐家池塘以及古城墙外的田野里,传来了青蛙的叫声,蟋蟀的鸣声,还有小巷口那三棵柚子树上的那些不知疲倦的知了声,那些不知名的昆虫的嗡嗡声,睡梦里人们轻微的鼾声,梦中的呓语声……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谱成了一种天然的交响乐。      

        记得有一次,就是在这种独特的交响乐中,小巷酣然入梦的时候,突然从巷口传来“噼里啪啦”拖竹床、板凳什么的声音,惊醒了睡梦中的大人小孩,一个个急忙往屋内跑。大家屏息躲在门后,听到好几人在巷口的那户姓徐的人家家里,大声呵斥一阵后,有人喊着:带走带走!直到听到屋外没有声音,安静下来了,大家才开门到巷口去看是什么情况。听说是造反派的人来抓巷口徐家的“保皇派”大女婿,想起刚刚大家都吓得惊惶失措的样子,都笑了起来。

现在老南昌人对夏夜到八一广场草坪上纳凉有难以忘怀的情结,而老安义人在老安义城中的观礼台前的那块大草坪广场上的纳凉,也有难忘的情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老安义城中心有一个比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的长着青草的广场,在广场北边有一幢两重的飞檐翘角的亭子,亭子两边是台阶式观礼台。那时,凡县里举行的大型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记得我读初中时,晚上还与同学坐在这个亭子边的台阶上,跟住在西门李家的一位吹笛子相当好的人,学吹过笛子。       

        盛夏时节,老安义城广场附近的人家都喜欢拖家带口来到草坪上纳凉消夜,一到晚上广场上有两三千人,场面非常热闹。那时父亲也带我到过广场上,坐在厚厚的草坪上,纳凉消夜。当时县城里常住人口还不到九千人。后来,这个广场的观礼台被拆除,建了教学大楼,现在这个广场也成了安义二中围起来的校园。        

        在老安义城里,除了这个广场上可纳凉外,横跨潦河的浮桥和安义大桥上,也是老安义城人纳凉的好去处。       

        那时,老安义城的人,尤其是住在浮桥和大桥两头附近的人家,一到晚上,就抱着草席或拿着竹椅到桥上去,将草席往桥的两边(安义大桥两边的人行道上)一铺,或坐或躺在草席上,纳凉过夜。由于浮桥离河面近,夜晚,看到黑黝黝的河面,阴森森的,让人感到恐惧。所以我从没有去过浮桥上纳凉。        

        到安义大桥上纳凉,我也没有去过。但曾在一个盛夏之夜,同从大连来的朋友走上安义大桥,坐在大桥人行道上的夜宵摊的小桌子上,在微弱的桥灯下,一边感受着从河面上吹来的习习凉风,一边品尝着用米酒、紫苏、桂皮、茴香、米椒、生姜和蒜瓣等作料炒出来的、味道鲜美的安义炒螺蛳。在桥上,我们聊着家常和世事时,还时而静静听着从桥下传来的河水拍打小船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时而默默看着朦胧月色下的板溪老街的吊脚楼、浮桥、文峰塔和憩亭等仙境。老安义城的美食、美景,让我的大连朋友惊叹不已,至今难忘。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屋内、车里都有空调,整天似乎感觉不到了夏日的炎热。在城市里,也好难见到漫天的繁星和在行云穿梭的明月,更难听到蛙声、蟋蟀声……这是我们应感到庆幸还是悲哀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