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见锋的头像

龙见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4
分享

父亲

父亲节,我与孩子在一起。我的父亲却不在我的身边。

对于父亲节,孩子尚幼,他不懂。远在家乡的父亲更不知道有这个节日。孩子是幸运,为了这一天能陪在小儿身边,一个星期以来,每个夜晚我都在忙碌着。与孩子在一起,虽然不做什么也做不了什么,陪伴着就是满满幸福。给孩子讲故事,亦或让孩子复述所见所闻,是我最高兴,也是小儿新喜欢的“功课”。他常常为自己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所讲的“故事”笑着。然此次我却想起我的父亲。

父亲兄妹多,爷爷常年在外,伯父在文革时期犯了些“错”被异地“斗”。排行老二的父亲,十一二岁就随奶奶“倒腾”东西帮着挣点小钱。随着弟妹和孩子们的长大,父亲拜师学了砌坎、砌灶的手艺,并凭着自己的执着与敬业,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奶奶在世时,常常讲起这些事,为父亲掌握这些门手艺高兴着,但也为父亲的辛劳流着辛酸的泪。

记忆里,父亲与我聚少离多。儿时,我们兄弟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等着父亲回来。因为父亲总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小礼物。有个故事,至今我记忆犹新:

古时候,有个孩子的父亲,一直埋怨自己的老父亲,帮不上忙,还吃得特别多,喜欢发牢骚,蹭饭蹭到邻寨的亲戚家。有一天,老父亲生病了,瘫了,这位父亲就用一副箩筐带着孩子,挑着老父亲去看病。老中医说,老父亲不行了,而且病会影响着家人。在回家的路上,这位父亲一边挑着孩子一边挑着父亲,艰难行走着,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不小心,地下石头绊了脚,老父亲醒了。歇脚的时候,老父亲告诉孩子,“把我丢在寨子北边悬崖下吧!”。父亲没有说什么,准备背着老父亲朝北边走去。

“爸爸,还是挑着我和爷爷一起去吧!”孩子说。父亲不想让孩子看到这一幕,但缠不过孩子,只有同意了。来到了悬崖边,父亲放下担子,抹着泪,准备连箩筐一起把老父亲丢下悬崖。

“爸爸,把箩筐留下,以后我还可以用呢!”……

这个故事,父亲说到这里,往往会问我们兄弟俩,“箩筐留下有什么用?”“故事里的父亲又会什么做?”。后来,我才知道,故事是父亲从爷爷那听来的,是自己改版了的《原谷谏父》的典故。爷爷虽然是学校里的教员,父亲却读书很少。他故事题材大多是从爷爷那里搬来的,或者是山外的故事。

父亲好酒喜歌,是村里族里有名的歌师。族里有喜事,总喜欢邀他唱上一宿。在侗家人的喜宴里,会唱侗歌的族里人,尤其是歌师,往往被奉为座上宾。当然座上宾也需要好的酒量。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座上宾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不仅仅是身份象征,更是得以饱食的“机缘”。我想,父亲好酒应该是这样炼成的。家里每逢有客,总是难免“大战”一番,他总说:孩子呀,主不醉客不饮呀!后来,我们哥俩外出读书到就业,电话里总是时常叮嘱妈妈,要控制父亲的酒。不愿接电话的父亲,总是在电话边唠叨着:再不喝,就没命喝了!

说到兄弟姐妹和孩子,父亲总是满面笑容。大伯“劳教”十年“平反”了,弟妹也相继成家立业。大年初二,一大家子总喜欢聚在一起。算上孙辈,足有50多人。在大团圆饭里,大伙总喜欢敬父亲一杯酒。坐在旁边的奶奶也总是鼓励孩子说:“二呀,喝吧!”眼里却早已饱含了泪水。父亲总是笑一笑,站起来,用双手将酒杯举过头顶,微躬身转向窗外,向远山深鞠一躬,洒下酒水。然后,转过身,加满酒说:“来,喝吧!”。爷爷已经去世20余年,奶奶也于前年去世,过后父亲最也没喝酒。相聚的日子,父亲依然笑着。

如今,父亲已年过六旬,依然在家乡劳作着,有时也偶尔出去亮亮自己“砌坎”“砌灶”的手艺。他告诉我和哥哥,有个愿望,就是在老屋的后面坡竹林边,建个牛棚,养一头大水牛或黄牛也行。

爸爸,明年的父亲节,我们一定在你身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