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骏峰的头像

龙骏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9
分享

风雅胡家塘

最爱看黄昏时候华灯初上的胡家塘,灯影倒映荷塘,如同星辉洒落水面,泛起点点柔光,返照回塘边的小桥杨柳人家,折射出一个朦胧美艳的光影世界。

五月初夏,正是荷叶新长,碧色铺满水塘时。从塘边的青石板路缓缓行过,可闻到荷叶散发的淡淡清香。拾级步入旁边的明清院落,上二楼选一处靠窗的矮桌落座,点一杯清茶,双手捧着慢慢品饮,听隔壁有人抚琴,茶香扑鼻,琴音袅袅。透过纱窗向外望,荷塘如一轮半月映入眼帘,不由想起了朱自清的《荷塘夜色》,还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种柔软、温暖的情愫悄然滋生,此情此景,今夕何夕?

一条万溶江、一个胡家塘,是乾州古城的灵气所钟。小城的十分风雅,有七分聚集在胡家塘。五月来游,风光正好。从古城北门进入,右转便见胡家塘石牌坊,石柱上刻有黄永玉的题联:曾是我来微雨后,定知人在晚廊西。其笔划如孩童学步,全无章法,别具意趣,乃是黄老倒笔书写而成。浙江作家陈鹏举有文章专门提到此联,说感觉今人好联少,唯在万荷堂曾见唐大郎所写楹联,精彩至极。唐大郎是民国时知名诗人,家学渊源,擅长写近体诗,作品却随写随刊随丢,生前从未出过一个集子。潘际坰、黄裳曾搜集他晚年在香港《大公报》所刊诗作,取名《闲居集》在港岛出版。这幅对联不仅挂在万荷堂,黄老还专门题写到胡家塘石牌坊上,可见对此联意十分深爱之。诗人的楹联、画家的书法、作家的文章,加上胡家塘的美景,堪称“四绝”。

穿过石牌坊,在窄巷里复行十数步,便抵荷塘。眼前一座小石桥横卧池塘,桥边有一株垂杨,树下有口古井。民国十四年(1925年),川军总司令熊克武率部参加北伐,途经乾州,要进城来“借粮”。乡人关闭城门不准川军进入,熊克武乃围城十数日,城内大半居民用水全赖此井。后来解围,本地金石画家杨味蔬(正楷)特地为古井题名“安澜”,井栏上所刻“安澜井杨正楷”等字至今清晰可辨。目光越过小桥,塘边院墙内伸出一树石榴,满树榴花开得正艳,红如火、赤如霞,花瓣落入水中,翠荷如染胭脂。画桥烟柳,井畔人家,一池青荷,满树红花,这场景、这情境,只有上越千年,从唐诗宋词的描写里才能体会到其中意韵。

胡家塘的一景一物,都沾染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自带风雅。荷塘边的深宅大院,多为明清时期建筑,青砖灰瓦,石楣花窗,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和古色古香。每一座宅院,都有许多故事。如清末著名金石画家杨味蔬居住的“峙庐”,民国陆军少将高昆麓安居的高家老宅,近人乾州名士庄仲熙亲笔题写的“继兰楼”。天气晴好时,这几处宅院门前总会闲坐有二三老人,一边晒太阳一边“扯白话”。乾州方言声调温柔软和,老人交谈中时而夹杂几许轻笑,犹如微吟低咏,曼妙悠然。这种温馨场景,让人觉得时光不老,岁月静好。

于是会不由驻足回味,一百多年前的胡家塘,也应充盈着这样的生活气息。当时的杨味蔬,每天多半在峙庐临近荷塘的阁楼上刻砚治印、泼墨作画,抑或给自己的老师曾熙、同门师弟张大千写一封回信,又或将自己新近精心制作的水冲石砚寄往国内国际某个博览会参加展览。峙庐隔壁,是庄家开设的私塾,当时主人还不是庄仲熙,而是他的父亲庄立诚,老人曾为监生,满腹诗书,授课之余喜养兰草,所以给自己的书斋取名“艺兰轩”。杨味蔬闲暇之余,便会步入庄家的书斋,与老人品茗赏兰,谈论金石书画之事。若是傍晚,就在荷塘边搭一木台,摆一方桌,同邻居们坐在一起喝茶谈天,乘风纳凉。旁边莲花盛开,百朵千朵、红红白白,散发无尽幽香。

时间后移,到了民国中期,因受抗战影响,大批北方学子为躲避战乱,随校迁来乾州,许多文化名人出于各种原因,光临古城。小小胡家塘,一时之间群贤毕至。翦伯赞、张天翼曾在此悠闲漫步,观景赏荷;周立波、朱镕基行色匆匆,携着一身荷香奔赴下一站;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朱镕基总理的夫人劳安在乾州居留时间最久,她们经常与自己的同学、伙伴成群结队,荡舟万溶江,出游胡家塘。在贺捷生将军的回忆文章里,记述有她每年盛夏时节,以木盆当筏子,坐在盆里双手作桨,划入藕花深处摘莲蓬吃的趣事。这些文化名人在胡家塘留下的屐痕行迹,不仅凭添了许多佳话,更丰厚了胡家塘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种文脉相承、风雅沿袭,在胡家塘一直没有中断过。如今在胡家塘周围,开设有不少茶社、画室、书店、绣坊、清吧和各类文创工作室。游人可在这里品茶、读书、听琴、作画,体验刺绣、剪纸、陶艺等手工创作乐趣,既游览美景,又陶冶情操。作为湘西文化圈首选的雅集之地,胡家塘一年四季都会不定时举办有读书会、朗诵会、音乐会、品茶会等各种各样文化活动,每次都吸引大批文化人士参与。所以,游览胡家塘时,偶遇文化人是常事。与你擦肩而过的行人中,有可能是本地或国内知名的作家、诗人、书画名家或者文艺精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