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新邻居
文∕李金华
酝酿了很久,女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到底还是卖掉了江宁高大新的电梯房,花高价在鼓楼区买了一幢老破小的学区房。
这是2018年的事。当时正值暑假,我来南京帮女儿搬家。“爸,到了,就是这里。”我下车一看,啥,三百多万就买了这样的房子?小区地面坑洼不平、房子外墙斑驳脱落、各种电缆凌乱不堪、私搭乱建的各种铁皮棚子随处可见,就是不见一点绿荫。和江宁的房子比真是天壤之别。这似乎颠覆了我的认知,总以为鼓楼区是全南京最繁华的街区,什么地标建筑紫峰大厦耸天入云,什么皇家园林玄武湖美不胜收,还有新街口的繁华艳丽堪比上海的南京路等等不一而足。没想到市中心还包裹着这么一个破败不堪的老小区,而且房价高得离谱。不管女儿咋想,我总归想不通。
女儿看我汗水涔涔缄口不语,递给我一条湿巾,作了耐心解释。这里的房子始建于九十年代,属老旧小区,好在政府很快就要对其升级改造。房子面积都是小户型,所以她买的是顶楼,多了个小阁楼。这里的住户大多是南京原居民,老人居多,因为房子太小,子女结婚都买了别处有绿化的电梯房。这些年来,这里的房价暴涨,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些老房子属于南京市重点小学的学区房。她也没办法,只能这样。
想到退休以后就住在这个狭小拥挤的老小区,天天面临这些对面不交言的冷面邻居,不禁让我这个在农村住惯了的乡下人心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焦虑。
去年11月我退休了。在老婆和女儿的再三催促下,我告别老家打点行装,独自驾车开往这个我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来的地方。到了小区大门口,刚想右拐进入,突然发现大门新设了一道车辆闸杆栅栏,崭新的门卫室旁边是人脸识别门禁。“哦,小区改造升级了,到底是大城市。”我这样想着,鸣了两声车笛,立刻从门卫室走出一位和我年纪相仿、身着保安制服、皮肤黝黑满脸慈祥的门卫大哥。当得知我要去A幢501时,他显出一脸的惊喜,“太巧了,我家住A幢402,以后咱哥俩是邻居了。”他一边说着,一边遥控开闸,还热情地指定一个车位,让我停进去。
“咱哥俩”,多么熟悉的称呼!在农村老家,我自然是听惯了,“咱哥俩谁跟谁,钱你先用着不急”,“好久没在一起了,今天咱哥俩好好喝两盅……”但今天听来却是倍感亲切和温暖。
这时,女儿女婿也下楼来,看我异样的表情,便简单介绍了有关南京老旧小区改造情况。我四处一看,确实,先前破败杂乱、满目疮痍的小区果然焕然一新。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至少给人一种整洁清爽的感觉,我的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当然,不光是因为小区的环境,还有刚刚结识的新邻居。
当晚,门卫大哥携着老伴带着小孙女来家串门。这在城里是很少见的事,但在我却非常习惯、高兴。从跟他们的聊天中得知,门卫姓施,原先在南通乡下种地打工。自儿子在南京成家立业后,便来儿媳工作的单位做保安。这边设立门卫后,就转来自家小区当门卫,这样就方便了许多。他们家也是刚搬来不久,我便称呼他施师傅,他则客气地叫我李老师。
这以后,但凡我去玄武湖晨跑、上中央路遛弯、到小广场做核酸,或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只要他在值班都会和我打个招呼,聊上几句。慢慢的我俩就熟络起来。也因为他,我提早习惯了在这个老小区的居住,也习惯了他热情的招呼和问候。
他不仅对我,对小区里的人都是如此。即使一些年轻人,他也是一口一个孩子。“孩子骑车慢点”、“下班了,孩子”,诸如此类。他是真的喜欢孩子,像我小外孙女这般几岁大的幼娃,只要让他碰见,总要逗一逗、亲一亲。小孩们看见他也总是爷爷早、爷爷好。有一次,他坐在门卫室的椅子上,一个约摸四五岁的邻家小男孩将妈妈晾在一旁,骑在他的大腿上淘气地一会儿摸他的胡子,一会儿扭他的耳朵,任凭妈妈叫也不下来。他则眯缝着眼任其摆布,那含饴弄孙的温馨画面真让我羡慕不已,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们是爷孙俩。每逢小区里的人进出他也都热情地打声招呼,聊上个一两句,这就让人亲切了不少。
别的不说,单就这一点我就远不如他。即便在老家的村上、工作的学校、亦或是微信朋友圈里,我也是习惯了别人的问候。除非长辈、老师,我是不大先招呼别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泛起一股酸酸的清高味。尽管我心里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再大的官我不求你,再多的钱你不借我。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得寸进尺,我转身就让。说到底还是平等相待、礼尚往来。
正因为他对人这般真诚热情,小区里的人都非常亲近他。每到早晨和傍晚,门卫室对门的一排椅子上(椅子是小区居民丢弃的旧家具,他拣好的搬来几张)都坐满了人。大家喝着茶聊着天,他则一边殷勤地为大家续开水,一边用带有浓厚乡音的普通话接上大家的话茬或是忘词老人的断句。大家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聊得不亦乐乎。这就让原本清冷的小区时时充盈着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而这经常的“茶话会”也让他把小区的情况摸得熟透。诸如谁是谁的老伴、谁家的儿子在医院当主任、谁家的儿媳是大学老师、哪些房子是租住的、哪些是新买的学区房等等。这就给他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不像其他门卫只知道抱个手机木然地坐在那,耗上几个钟头等着换班。
因为我们是楼上楼下的对门邻居,他孙女和我小外孙女又是同班同学,更重要的我们都是农村乡下人,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我们两家的关系格外近乎。以至于俩小孩两家随便跑,遇上哪家饭点就在哪家吃。有时两家大人还带她们到饭店、公园一起吃一起玩,就像一家人。
这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原本以为亲戚朋友熟人远在农村老家,我来南京人生地不熟,平常熟悉的招呼声“李老师吃饭了没”、“李老师出去呀”是断然听不到了。不想遇到施师傅一家,真的让我幸福得爆棚。倒不是说问候一声满足我的虚荣心,实是在这陌生的城市能遇上一个同为农村又这么真诚靠谱的对门邻居,委实是一件幸事。
说“靠谱”还因为两件小事。前些天我给小外孙女买了一辆滑板车,为省事就存放在楼下的公共车棚里,不想第二天不翼而飞。老婆要我去派出所报案什么的,我想两百来块钱的东西何必弄得尽人皆知,只跟施师傅说了一下。没想到他对我的做法很是赞成,并说了他的看法:“你只要到派出所调一下监控,车马上就能找到。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偷车人就立马暴露。是小孩对他成长不利,是大人更尴尬,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你用毛笔写一张失物启示,语气委婉客气一些,这你比我懂。我帮你贴在门卫墙上,不行就算了,好在钱不多。”过了几天,车子还真就回到了原处,只是新颜换了旧貌。敢情是有人“借”去玩了几天。
除此我还在门卫的墙上看到过施师傅写的“失物招领”,一次是年轻人丢的手机,一次是老人掉的钱包。小区有这样的门卫真是我们业主的幸运。
俗话说“千金买宅,万金买邻”。我很感激施师傅这个新邻居,不仅是因为他帮我找到了车,更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邻里相处之道。
刚来时,我特别不习惯小区的生活,因为除了施师傅都是生冷面孔,怎么也找不到家的感觉。虽然老婆孩子都在一起,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所以每隔一段总想回老家一趟和老朋友老同事吃个饭叙叙旧喝上两杯,说到底还是老屋难舍、故土难离。再回头时总要捎上一些村上大姐和左邻右舍自家种的蔬菜、还有一些土鸡蛋,再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老婆热心肠,这一点很像施师傅。她和同楼道的、隔壁单元同楼层的邻居都相处得很和睦。有两次出门忘带了钥匙还是从隔壁邻居家和我们连着的后窗阳台上借过的。她每次也都把我带来的蔬菜、土特产分发一些给邻居们。施师傅家更不必说,当然,我们也时常收到他们家乡的土特产。
我原以为,居民楼里的城里人即便是一个单元的邻居也很少说话,楼下遇见更是形同陌路,哪能瞧得上我们乡下邻居的这点土东西。但从几次家门口和窗台上放的大包零食和水果以及楼下相遇我感受到的热情中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管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中国人,我们的血液里还是流淌着那种香远益清、源远流长的平等、和谐、友善的邻里情。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它接续传承,而不受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富足、科技的进步等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还是很怀念小时候乡村的淳朴时光,生活虽然清苦,但邻里相处是那样的和善融洽,房舍相邻、鸡犬相闻。夏天坐在一起纳凉聊天,欢声笑语不断,冬天围着火盆抱团取暖,粗茶淡饭不嫌。乡邻之间有一点大事小情不用招呼,大家义不容辞、倾力相助,不是一家亲如一家。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唐代诗人于鹄的这首《题邻居》还真有点契合我和施师傅这对乡下邻居。虽然我们两家不用一个炉灶,洗菜也无需一个水池,夜晚看书更不必分享一盏灯。但我们却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同一栋楼里,都是从小在农村土生土长,即便现在暂居城市,可我们的内心还是渴望乡邻之间的那种融洽、温馨和纯朴,希望在城市继续过农民一样的乡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