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佳梅的头像

李佳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2/19
分享

同频共振 真情共鸣 ——《小棉鞋》观后感

结缘《小棉鞋》制片人王玮女士是因为一段找寻援藏干部后裔,有幸彼此加为好友。从群里得知她执导这场电影首映信息后,特意赶来欣赏。

搭乘电梯时,听到一众同程都是早早来欣赏首映的人。进入放映厅,早已人满拥挤,连最后一排也站满了人。恰逢一女士起身预留座位,我得以有空位坐下来。

随着电影开始,观众被带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工棉鞋、煤油灯是哪个年代特色,大搞水利工程建设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经历过的人都会被这种特色感带入影剧。

整个影剧,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以鲁爱国的棉鞋为主线,通过几处细节刻画那个年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以及孩子对亲情渴盼,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几个细节与我产生共鸣,写出来分享。

第一,鲁爱国跟好朋友对话“妈妈说,不能占别人的便宜”这句话这么耳熟,细细回忆,这又何尝不是老爷爷、爷爷、奶奶、妈妈的口头禅?从小就被这样的思想引导,一代代传承、延续。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许是这块热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这样的人,不卑不吭,独立自强,做一个正直而又有骨气的人。

第二,鲁爱国妈妈从工地回家没等女儿表达出棉鞋的来历,就简单粗暴的打骂孩子。联想到我自身经历,驻工地回来,满心期待的希望尽快见到女儿,然而女儿不知到谁家。我满大院找寻,找到女儿后,不是给女儿拥抱,而是简单粗暴的责怪她胡窜窜。那时,孩子才五岁,没有强烈的反抗,也没有过激的表达,只看到她委屈的眼泪顺面颊滚下。在看到韩冬梅因女儿跑出去后的悔恨,与我心戚戚焉。也许这就是感染的力量,影片再次唤起我曾经过往的回忆。想想那些远离家的人,常年不回家,又有多少留守儿童有这种经历?又有多少妈妈、爸爸感同身受?

第三,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鲁爱国父亲援藏五年未归,而早于他们的那一代进藏军人,有些竟然十几年未归。这是那个贫困年代的原因,也是特殊时代悲剧。听老人说,那个年代从西藏回家探亲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先搭乘货车去成都,从成都再乘火车几经周转入山东,再换乘客车,到达县城,再周转到家。当时客车、火车都很少,速度也慢。客、货车受道路影响大,路崎岖不平,且有些又建在悬崖峭壁上,遇有雨雪、山崩,行程会被耽搁好几天,所以探亲路缓慢而又拥挤。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有一个老乡回家探亲,都会把战友的牵挂带回战友老家。有了这份来自远方的问候,家人放心,军人才能安心守疆。

看看现在,铁路越修越快,飞机越跑越多,通信越来越简单,隔屏沟通越来越方便,时空早已不再成为阻隔亲情的万水千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这一代代人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个和平而又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那些舍小家顾大家、舍亲情顾国情、护国守疆的人。

第四,鲁爱国教师是这部剧的一个配角,出场镜头不多,但有一句,印象深刻“我虽然是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但我希望你们好好读书,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一位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没有颓废于自己的命运不公带来的窘迫,依然有社会的责任感,希望下一代有知识,有机会改变命运。查阅那个年代的记录,又有多少人因为不堪这种屈辱自寻短见?记得爷爷曾说过他的一位战友,因为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浴血奋战半生为啥反被诬陷关押,也就是这种想不开,最后用一根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生前他曾说“敌人的子弹没有打中我,炮火没有毙命,屈死于内部人的诬陷是件非常冤枉的事”。多年后爷爷的战友平凡了,但他却永远看不到这个结果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因为西藏,有缘与王玮成为好友;因为这部影片升华了对影视文学的理解。与影片角色同频共振,进而产生共鸣。被影片角色塑造感动,被曾经的历史感动!

2024年12月18日星期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