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川力子的头像

川力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10
分享

寻梦大良城

文/黎均平

去年冬季,我终于成行,拜谒在成渝地区小有名气的大良城。

虽然时令过了大雪,但大雪应至未至,川东大地只是有些薄凉,一连数天浓雾弥漫,让人心生愁绪,老盼望着下一场透彻的雪,想象着在雪天登临大良城,去找寻历史的足迹,去凭吊那些为追求和平而逝去的人们,去探索谋划在文化旅游发展大潮中让老城发新芽走新路的良策。

大良城: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城里城外,山上山下,遍布故事。

带路的向导是大良村的村主任蒋兴佳。说起大良城,这位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是一脸的兴奋和自豪。蒋主任年近花甲,红光满面,身体健硕,礼貌谦恭。他介绍,他高中毕业后回乡扎根农村,入党10多年,当村干部20多年,家就住在北门处。家中七兄弟姊妹,他排名老六,其他兄弟姊妹在外工作,都事有所成。“我们大良城是个好地方,你看这个名字叫‘大良’,那不是一般的‘良’。其它不说,土质就比较好,清一色的黑土,我们叫‘油浸土’,肥力高,既养庄稼又养人,一斤油菜籽可以榨四两五钱油,比其它地方要多出半两呢。”他说,“我们上头的空气也好,人很少生毛病,我父亲母亲都活到八九十岁。”他边走边解说,这是铜元局旧址,这口山坪塘保证铜元局的生产用水……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南门,海拔大约400多米,地势陡峭,城墙坚固,只是城墙和崖壁上的文字风化严重,已斑驳模糊,如果天气晴朗,从这里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代市,对方圆几十里的地方都可瞭望监视,这可能是当初选择在此建城的原因之一……面对城里的城墙、城门、敌台、水门地道、水系、摩崖题刻、碑刻、龛窟、墓葬、街道、民居等,他如数家珍。

为印证蒋主任的讲述,我用手机和随身带的资料进行查阅。民国《广安州新志》“岩险志”称大良城“地控川东之西,与钓鱼城为形势之要”,又载“(大良城)山势奇峻,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乃)石壁四绝之地”。大良城又名大良坪,与重庆合川的钓鱼城齐名。古时因其四周岩石陡峭,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寨形如莲瓣,故名莲花山。大良城始筑于唐,成于宋,名于南宋末年。时元人南下,四川统治者倡军(州)、县迁山寨,以抵御元军。在30多年间,大良城五易其手,成为宋蒙山城争夺的典型代表。

宋元以后,大良城的故事并没有止步。《大良城纪乱磨岩碑》云:“元、明屡乱,民倚赖如长城焉。”碑文道出大良城在乱世中的避乱价值。从明清至民国时期,大良城得到继续利用。解放前,川军师长郑启和镇广安,曾在此建兵工厂。华蓥山游击队以此为秘密据点,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大良公社办公地点设于大良城内。后大良公社和小井公社撤销,成立小井乡,昔日的大良场遽然衰落,大良城由以前的经济文化中心退化为一个自然村,“城”里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七八百人。2017年4月,大良村名列四川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去年,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广安市前锋区撤销小井乡,大良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观阁镇管辖。

历史上的大良城,最动人的故事莫过于格根救父。公元1266年冬天,宋军都统史炤、王立,监军王世昌等率部攻打大良城,深夜破城,大良城重新回到宋军手中,广安军因此改为宁西军。战斗中元军“钦察先锋使”首领官郭宁(大良城守将)全家被俘,史炤要杀郭宁。郭宁之子格根告诉史炤:“勿杀我父,当杀我。”史炤问是谁?郭宁答:“吾儿。”再问:“几岁呀?”答:“五岁。”史炤非常感动,“五岁儿能为是言,吾当承全汝家”,并用马将郭宁一家送往合州,郭全家回还。这个故事很励志,暗合了“大良”的品格。

如今,散尽战争硝烟、褪去军事功能的大良城,已演化为一组历史的活化石,一座历史和现实犬牙交互的博物馆,一种标示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宁的生动象征。原寨有十八道门,遗迹留存有十一道门。随着“城”内和周边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特别是迎来了国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千载难逢的重大契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前锋区正筹划当好文旅发展的“前锋”,在保护基础上加快大良城华丽转身步伐,加快跻身广渝文化旅游互惠互融的时代大潮中。

“大良,大良,既有历史沧桑,更要焕发时代阳刚!”回程后的几个月来,一个盘桓已久的梦一直在寻找现实的落点和理想的归宿。寻梦大良城,寻的也许是一种或多种可能性: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底图上,大良城的未来和远方真的值得妙手擘画,深耕厚植。重现与合川钓鱼城齐名的辉煌,决不只是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