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川力子的头像

川力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0
分享

走进考棚巷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找回老城记忆,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的确,在我所生活的广安市老城区,有一条百年老街巷,眼见着一天天“活”了起来,迅速成为广安主城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从“老街巷”变成“新地标”。

这条街巷叫考棚巷。在经过提质改造后重新亮相时,建设者们精心撰写的前言尤其打动人心:考棚巷,一条充满灵性的活力之巷、人文之巷。穿越时光,聆听十年寒窗的苦读声,曾经多少人在此牵手岁月芳华,走过雪雨风霜。考棚巷,一条有生命、有记忆的古老街巷。三米宽的街面,点缀着广土安辑市井生活的万般姿态;二百六十三米的巷道,记录着賨城两百年的科考万象……读着这诗一般的描述,足以让你对考棚巷心驰神往,急切想去现场访古探幽,一览其“重生”的新颜。在这条历经沧桑,看似不起眼的逼仄巷道里,你或许能触摸到历史的足音,走进一方水土、一座城市的深处,并进而找到彼此间的隐秘联系,收获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

广安,古称賨城,钟灵毓秀,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有记载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历朝历代曾在此设军府州,1913年改广安州为广安县,1993年7月设立广安地区,1998年7月撤地设市。民国四年(1915)下半年,11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原名)从协兴北山小学堂考入位于县城考棚巷旁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七年(1918)夏,14岁的邓希贤结束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学习,进入广安县立中学校读书。考棚巷给青少年时期的邓小平也留下过深刻印记,在后来的回忆文字中时有散见。

很幸运,在广安城市拓展和老城有机更新中,这条街巷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存“物”留“脉”存留下的是无数代人的念想和美好记忆。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那么,这些老街巷无疑是这本书里最厚重、最值得深读的册页。

在广安的这么多年,考棚巷是我每年必去的地方,无论其一度曾有多么的凋败和落寞。曾记得,1983年7月,我初次走进广安县城,就是从这条街巷经过,毅然奔赴设于其背后广安二中的全县中考正式考场,实现了“跳农门”的梦想;曾记得,1990年6月,我在参加完全县中考语文阅卷工作,走出这条街巷,看到旁边县政府的公告栏中刚刚张贴出来的招考机关工作人员公告,第一时间果断报名,回校后夜以继日,闭门准备一个多月后的笔试;曾记得,笔试一个月后,我在这条街巷旁边的县政府机关内,从容参加补充工作人员面试并取得高分……而正是刻骨铭心的一场场考试,一步步改变着我的人生走向。

长期以来,我觉得自己与考棚巷特别有缘,它就像扎根在我心底的吉祥树,熟悉、亲切而温暖。我想,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和历史上那些考生一样,我们的心理感应或许是相通的。

考棚巷,因考试而生,因考试而兴,位于清代广安科举考试的考棚(又称试棚、试院)南侧,并为此得名,是当时学子参加秀才选拔考试的必经街巷。据查考,考棚巷作为街名最早见于清代咸丰九年(1859)《广安州志》,光绪十二年(1886)《广安州增修志》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广安州新志》均有相关记载。民国年间定名考巷,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名为有仪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1966年10月至1972年2月名为红旗路外,其余时间均叫考棚巷。

说到考棚巷,不能不提及考棚。《广安州新志》有这样的介绍:“试棚,在城北凤凰山下。道光七年(1827),知州魏煜创建。十年(1830),知州周銮落成。左右辕门二,乐楼二,仪门一,左右厢房各二。考棚左右石案、石凳凡百九十。正中大堂一,左宅为礼书办公所。堂后厢房左右各一,左右正厢房各二。后堂五楹为试官所居。最后正中有奎星楼,邑人陈功烱有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中学堂。演武厅一,名较场。州北五里旧渠江县北有马道,上为厅三楹,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对筹资建设考棚的情况,《广安州新志》中的《试院记碑》有具体记载。

而始于2023年7月的考棚巷提质改造工程,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经过广安市、区两级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决策下启动的。据亲历者介绍,在决策时,大家反复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重要论述:“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建设者们真切地领会到,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文人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为此,在考棚巷的提质改造中,当地坚持体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立足现有条件,特别注意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不破坏文物本体,适当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最大限度延长建筑物寿命,尽可能多地保留现有建筑材料,深度融入科举文化,下足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与周边环境一起打造,从厚街到北仓路,设置入口景观、考场百态文化墙、科考门、考棚印记墙、书院门、寒窗苦读及求学阶梯等场景,从路面、墙面、弱电、雨水沟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增设石刻文字简介、LOGO、木窗老照片、木门装饰、仿古门头等元素,因地制宜布置店招、植物花箱、导视系统、城市家居和景观壁灯等设施,着力形成具有深厚文化积淀,让当地老百姓感到亲切、实用、有获得感的特色街巷。

作为百年街巷,考棚巷的变迁,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和再现,而是对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挖掘,是新发展理念的落地落实和生动体现。走进考棚巷,我特别有感觉,仿佛找到了领略城市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仿佛看到了“广安”的吉祥寓意,正从一条街巷的复活与新生中衍生开来,升腾开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