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迦玮的头像

罗迦玮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5/26
分享

忠在社稷民生方为忠 ——读万松历史长篇小说《南明忠魂》

作为一个安龙人,在一次文朋诗友相聚时,听说在场的万松先生所著的历史长篇小说《南明忠魂》已于2018年8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即凑上前去恭贺了一番,便迫不急待提出了由其签名赠书的恳求。因为书中的永历皇帝就建都在安龙,树为忠臣的十八学士也惨死在安龙,我想探个究竟的迫切便可想而知。

说到历史,对学理工科的我而言还真是两眼摸黑,除了“唐宋元明清”的口诀外,对史上发生的大事记就说不上来了。幸好是一个安龙人,从长者的口述中多少知道了一点十八学士浩气长存的故事,对外人也有了一点伤痛的骄傲,会觉得脚下的乡土是多么的厚重,忠魂的承载已成为一张历史的名片,吸引了当今多少学者的慕名探索。

好在有忘年之交——南明史学家陈翰辉老先生曾经的龙门赐教,对永历王朝在安龙的风云变化,我多少有了一点基本的了解,尚有的许多未知就得从万松的《南明忠魂》中去寻找历史的脉搏了。

其实历史的变迁,按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毛佩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翻开清史,从顺治元年(1644)到康熙元年(1662),正是弘光帝于南京即位(1644)到永历在昆明被害(1662)的时段,是与南明史相始终的。清朝入主中原前,所谓的满洲地区,正是明朝努尔干都司所管辖的区域,满洲先人,女真人的各级首领都是明朝的地方官。虽然后来他们造反了,入主了,但都不能改变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而清朝入主中原后,也恰恰是打着“我们也是中国人”“为尔等保君父之仇” 的旗号,成为瓦解明政权,特别是瓦解南明政权的强大利器。

在此不由联想到近日一位西方学者对中国固若金汤而发展壮大的评价,中国的国是凭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认知自然形成的,其存在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只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昌盛。此话与毛佩琦先生的史学观念几乎是相近的。

拜读了万松的《南明忠魂》,感动于吴贞毓、张福禄等南明十八大臣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也痛恨孙可望等奸佞的卑劣忤逆,哀叹朱由榔的懦弱无能。可历史是不能重演的。我不能在历史事实之间串联的虚构情节中去评论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否则本末倒置的错位,会让我在情绪中迷失了自己。

我欣赏万松写这部书的历史观,正如他所言:“本人敬畏文字,更敬畏历史,对那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不是那么恭维。诚然,随着时间推移,过去的许多人和事都渐渐变得模糊,让人无法复原,就算是有史料记载,也是只言片语记个大概,并非那么详尽。更何况记述者还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有可能一些该详尽记述的事实和细节,恰恰因为记述者的个人感情而被刻意抹掉,所以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对小说中人物的观点和立场,也只能是采信长久形成的历史观点。而对一些细节或情景,也只能是按照小说创作规律,发挥个人想象,将知晓的历史事实加以珠串。但本人绝不戏说历史,小说中除了一些小人物、小事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均有据可查,可圈可点,绝不妄言、乱加评判和叙说。”

想必创作一部历史小说的主要使命,应在于还原历史真相,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仅是一种载体或渲染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正是我们写史读史的要务所在。可以说,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交替,都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屹立之本。

忠孝自古两难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是讲君子有絜矩之道;民心在于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德行在于“德本财末”;用人的关键是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利与义的原则,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一个以江山社稷民生为己任的君子,方是明君,在此的忠就不是愚忠了。忠于天下和人民的大爱是值得弘扬和倡导的。

读史以明智。读了万松的《南明忠魂》,我不由感慨沧桑的巨变和时代的进步。打人民当家作主的那年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让国泰民安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闪现着夺目的色彩。想想革命先烈的赤胆忠魂和长存浩气,我们没有了悲愤和哀叹,我们承继的壮志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远景,忘我的奉献,不懈的奋发,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忠诚和信仰。

愿长存的浩气引领时代的风流。拥有的中国心,永远是我们的忠心和追求!

 

2020年5月26日于工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