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安龙人,时不时翻阅书桌上的《安龙故事》,一种舍不去的乡情就会萦绕在心头……
我的故里,我的祖屋,我的父老乡亲等陌生而又亲切的画面,已让我身临其境!
我的老家安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曾是南明永历朝廷的行宫之地,留有十八先生成仁取义的悲壮故事;曾是清代安笼、南笼、兴义府所在地,留有驻地游击招国遴捐俸修筑“招堤”整治水患的义举、知府张瑛半夜差人“挑油添灯”为学子读书加油的励志风尚、其子张子洞11岁信步招堤在半山亭上挥笔写下的为后人惊叹的《半山亭记》,其少年的抱负为其成为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先驱奠定了理想的轮廓……
历史的风云造就了历史的弄潮者。从故乡的热土上,走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副总指挥王宪章、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韦杵、策动国民党六十军长春起义的传奇将军杨滨、率领国民党十九兵团和平起义的司令官王伯勋、一代报人王亚明等历史名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的传承。许许多多的人文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和时代所需要的崇尚。
看了《安龙故事》,我的爱不释手,已是浓浓乡情的挥之不去。我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安龙、熟知了安龙,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家乡文化教育。我曾经的一知半解,是我的漠视和浅薄。走进了《安龙故事》,我就走进了安龙的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感受到了乡情的亲切和血脉的相通,亦为身为一个安龙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更为自己的不可枉为添加了一种精神的动力。
安龙故事的由来,在于历史的造化和人文精神的积淀。而《安龙故事》的收集、撰写直至编辑成书,则是许多热爱故土的乡人和曾在安龙工作、生活过而将其视之为第二故乡的他乡人,怀有的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情结,让人有了心愿的归属和情感的由衷释放。
2008年9月13日,在贵阳龙池山庄举行的主题为“荷香故里”的中秋联谊会上,一群欢聚的安龙乡友,一边品尝着家乡的板栗,喝着故乡的米酒,一边忆起了安龙的往事,谈起了安龙的发展,浓浓的乡情意犹未尽,让相聚的人们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共识,即由在筑乡友会牵头,以“我的乡情和乡恋,我的安龙故事”为主题,组织撰写并编辑出版一本反映安龙人文历史和故事的书籍。在随后召开的筹备会上,明确由老同志赵家兴、罗迎春和时任贵州惠智公司董事长的刘诗明负责经费筹集、写稿组织工作,由傅汝吉、陈翰辉、龙尚学三位老同志负责改稿、审稿和印刷出书工作。
让人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征稿启示一经发出,很快就收到了安龙各界人士和曾在安龙工作过的许多老同志的来稿,其中不乏当过县领导的何永康、谢丽如等老同志的热心撰文,让《安龙故事》一书在2011年印刷成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县里列作为了解认知安龙的窗口读本,赠送给四面八方来的宾客,为宣传安龙添加了一张人文的名片,也引来了周边县分的推崇和效仿。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安龙故事》的编委们,他们多是退了休的老同志、老领导,闲赋下来之后,念念不忘的还是安龙的历史和发展,还是安龙独有的人文故事在心中的萦绕,家乡的情结和宝贵的人文精神还需要后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他们把自已的余热和宝贵的心血花费在《安龙故事》的编辑上,不辞辛苦,不取报酬,还为印刷成书而到处化缘,赢得了人们由衷的尊重和敬佩。
我有幸认识《安龙故事》编委中的多数老前辈,作为第一集执行主编、后几集主编的傅汝吉先生,从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岗位上退休后,仍热衷于地方的文化建设事业,对家乡文化工作的宣传尤其情有独钟,如今已八十有余的高龄,还在为《安龙故事》的稿件审改而往返于贵阳和安龙,许是对故乡安龙的无比热爱让他有了精气神的强大支撑,其恢谐豁达的不老心态一直保持着不变,让我等晚辈自叹弗如。我写此稿之前的一个月,他曾微信给我,告之《安龙故事》第六集已编审完毕,出成书的过程很难,他可交差了,并嘱咐我写一篇评论,算是一个了结。他老的心愿让我不由动容,其自称为“安龙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老年自愿者”的话,让我更不敢推辞了。
编委中的龙尚学、陈翰辉老师,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大半生从事地方志的研究,对安龙的历史了如指掌。对尚学老师而言,安龙是其第二故乡,与土生土长的翰辉老师一样,一提及安龙就有说不完的人文故事。在我还年轻的时候,有幸与他们结识,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风范。只遗憾尚学老师上个月已在贵阳去世,对他的怀念已是心中不忘的回忆。
在《安龙故事》稿件的编审中,还出现了原多年任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黄恩照老前辈及其子——现已退休了的原县人大主任黄朝文俩父子齐上阵的佳话,此等热爱和无私的付出,已不是什么亲情关系需要避嫌的问题了。只能说明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和打造,容不下任何势利的行为和评说。
自第一集《安龙故事》作为内部交流资料面世后,就引来了人们对《安龙故事》能够续集下去的渴望,也引起了县里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安龙故事》从第一集到第五集的印刷成书,再到第六集的编辑审定,跨过了14年的时间,所花费的心血可见-斑,唯有化缘出书的艰难,一直难为着编委会的几个老同志,但他们的执着,是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不可动摇,关键时刻都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赞助和支持,甚至还有个人的慷慨解囊。
六集《安龙故事》之中,唯有第二集是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其他几集均是作为内部资料印刷成册。这得感谢时任安龙县政协主席的谭志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文史委王世涌等同志的积极协调,让第二集《安龙故事》得到了公开出版发行所需的费用保证。第三、四集《安龙故事》也有幸被县教育局列作为乡土教材,得到了印刷费用上的支诗。
自第五集起,《安龙故事》的编委工作就落在了县诗词楹联学会的肩上,身为会长和编委主任的王培民老师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从安龙师范学校退休后,就有了舞文弄墨的雅兴,自接过《安龙故事》的编委事务后,就四处奔波组织稿件、联系印刷、校对清样。他虽已满头的白发,却是信心的百倍,干劲的十足,已达到乐此不疲的程度。正当为印刷费用发愁的时候,再次得到了县政协主席郑绍典同志的大力支持,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安龙故事》第五集印刷成册。
每一集《安龙故事》的印刷成册,都成了乡人和外地来客的“抢手货”,每集两三千册的印数已不能满足众多乡友和其他人士一睹为快并将之作为藏书的需求。
《安龙故事》的传播,让人们了解了安龙,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龙的知名度,为宣传安龙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为《安龙故事》写稿、改稿、审稿以及提供支持的人,都是有功的人。
尤其是长年坚持义务编辑《安龙故事》的众多老同志,更是难能可贵。他们的乐于付出,在于他们对家乡怀有的感恩之情始终在心中难以了结,在于他们对家乡的未来寄以了更加美好的希望,希望长江的后浪推着前浪,把家乡不断的发展变化演绎成更加精彩的故事。
热爱乡土的人,定怀有割舍不下的家国情怀。《安龙故事》是安龙人文、地理、历史和市井民俗、民族风情、风味特产、工作回顾乃至生活情趣在一个时期的集中挖掘和展示,在讲述中传递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积极向上的人文风尚,非常贴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抒发,绝非杜撰的传说和八卦。
我翻阅着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安龙故事,仿佛看到了安龙的历史文脉,闻到了招堤的十里荷香,已经延进了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轨道。我们的今天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和故事,如今的安龙,已把早年被损毁的兴义府试院重新修建,新开办的加油书院已招生启用,重视文化教育振兴的举措,让我深信,安龙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不断地延续、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光大……在乡人的心中永远翻阅不尽、传颂不止!
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