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地处甘肃东南,天水之西,自古就有“秦陇咽喉,巴蜀锁钥,屯戌要塞”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辉煌的史前文明、璀璨的历史文化,不仅造就了武山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而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武山油锅盔,就是富有特色的一种烤饼美食。
关于油锅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武周时期,官兵修建乾陵时,工程大所需劳力多,导致工地厨具短缺。领队的官兵就地取材,用头盔来当做炊具来烤制面饼,故名锅盔。后来,烤制时为了使其更加酥脆,耐存贮,制作时在面饼里面加入油面,烤制前在面饼上刷油。烤熟时,外表金黄,里层酥脆,又称油锅盔。又因其外形状若轮胎,又名油圈圈,倍受老百姓喜爱。
发面是制作油锅盔的头等工序。一般都是前一天晚上发面,第二天备用。面能不能发好,决定着油锅盔质量的优劣。面发的好,做出来的油锅盔,蓬松且酥软。面没发好,油锅盔吃起来柔筋筋的。
油面是油锅盔的灵魂。正是有了油面的加入,灰不溜秋平淡无奇的油锅盔才变得有了层次感,酥软脆香。当然,用胡麻油拌的油面是最香最入味的。热锅,倒入胡麻油。待油熟后,放凉,倒入备好的干面里。用筷子反复搅拌,让面粉与熟油亲热接触。也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猪油、鸡蛋、花椒粉,让其变得更酥更脆更美味。
油面准备好了,就开始做饼坯。将揉好的面团用杯子量分为大小均匀的面团。这样等分,目的是烤熟后的油锅盔大小一致,同熟出锅。先把面团擀成长圆形的面饼,撒上油面。再将面饼的两头卷起来,再擀开。这样重复擀开卷起的目的,是让油锅盔的里面富有层次。然后,把长圆形的面饼揉成圆形,擀开,用手轻轻将面饼的边子卷起来,饼边捏成波浪状的花纹。同时,将圆饼中间成为中空,如同一个个圆形的白色的玉璧。最后,在圆形面饼的表面刷上胡麻油和姜黄兑成的油汁,让烤熟的油锅盔色泽鲜艳,一看就让人食欲大开。
用铁铲轻轻铲起制作好的饼坯,放进烤盘里,准备烤制。烤制油锅盔的,是专用的一种土制烤制工具,谓之鏊(武山人叫gao)。鏊可分为两层,鏊底为灶坑,是柴火加温层。灶坑上面,设置几根钢条,形成一个平台。平台上再放一块钢板,烤盘置于钢板之上进行加热,同时也如抽屉一样,进出自如。柴火火力持久柔和,烤制的油锅盔脆且香。如今,烤制油锅盔的工具已经被电烤炉、烤箱所代替。但是,电烤箱烤制的油锅盔与土鏊烤制方式烤制的,是无法比拟的。正如电磁炉上炒的菜与土灶里做的饭之区别。通常情况下,十分钟的时间,一盘油锅盔就可以新鲜出炉。为使其表面的花纹保持原样,烤制时,油锅盔无需翻烤,只需左右转动烤盘方向,均匀受热。
一盘油锅盔终于出炉了。黄黄的,酥酥的油锅盔,底色淡黄,花纹橙黄,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在烤盘里绽放。一股油香麦香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在房间里弥漫开来,撩拨着你的味蕾。咬一口, 酥,脆,香。吃油锅盔时,你必须用一只手托于下巴下,防止油锅盔上的油渣渣不断溅落而下。
清茶配油锅盔,是武山人早餐的绝配。清晨,武山的大街小巷里,飘荡着油锅盔的香味,那是武山小城的老味道,也成为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最心心念念的那一口。时至今日,一个个油锅盔装进礼盒,搭上快递,远走他乡,传情达意。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无论你走多远,那味道总会牵引着你,回到从前,回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