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令军信的头像

令军信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7
分享

桦林美景秋日游

桦林山,位于武山县西北部。绵延桦林、高楼、鸳鸯三镇,向西与陇西、漳县相接。

清乾隆《陇西县志》:“桦林山在正南四十里,西连药铺,东接翠屏,峰峦挺秀,中多桦林,故名,上有龙秋,每雾则雨。”

桦林山上两千多亩的森林和草地,成为珍禽异兽绝美的栖息地。群峰叠翠,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资源,无疑令人们对桦林镇心驰神往。

车子由东向西在平坦的310国道上驰骋。当再次念出“桦林”这个地名时,我的耳边萦绕着的是朴树的那首旋律优美的《白桦林》,脑海中闪现出的是笔直、挺拔、直刺云霄,象征着永不妥协、奋勇向前精神的大片的白桦林。

今天,我们有幸踏上桦林这片热土,去感受坪川秋实的千亩苹果园的累累硕果,领略桦林山西边烽火台的高瞻远瞩,俯视鸦峡锁渭的险要地势。

坪川秋实 甜蜜收入

这个秋日,位于桦林镇赵坪川的千亩苹果园里的苹果,笑吟吟地迎接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一下车,展现与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苹果树,如同是学校里上操的队形,齐刷刷地,等待着哨声的响起。

这些苹果树,大概玉米杆粗细,且树与树间距不过50公分,树上却已经缀满了红彤彤的富士苹果。一颗颗苹果,仿佛小姑娘绯红的脸蛋,害羞地在稀疏的叶子间躲躲闪闪。

这是有异于传统种植的矮株密植形果园。难怪这些苹果树的栽培,看起来特别像菜园里搭架黄瓜的种植方式。果园里的所有苹果,都没有套袋,是名副其实的“光果”——光照充分,糖分更足。以前的套袋富士,虽然颜色俊俏鲜艳,然而长期套袋,口感甜度大打折扣。如今,这种自然、绿色的光果富士,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的追捧。

徜徉于这即将丰收的果园里,望着那泛着红润、迷人光泽的红富士苹果,谁不想就地摘一颗一饱口福?随手摘上一颗,像小时候吃东西一样,手心里象征性地擦一下,就大口咀嚼起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每个人都放归自然,吃东西都是如此泼辣放肆,那管它干不干净。事实上,苹果上的土,早就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一口下去,汁液四溢,又甜又脆。令人惊喜的是,苹果中心里面,竟然有一大块琥珀色的果肉,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冰糖心”富士,难怪它入口如此甜香。这种苹果,要比普通的富士甜好多倍,是富士苹果里的上品。

上千亩苹果园基地的建立,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流转,而且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桦林镇的苹果种植将达到3000亩,苹果产量达到6000吨,预计产值2000万元左右。沐浴在乡村振兴之风中,桦林镇的群众通过种植苹果——这项甜蜜收入,未来生活一定会比“冰糖心富士”还要甜。

烽台夕晖 忆古思今

咀嚼着“冰糖心”富士的脆与甜以及千亩苹果园的甜蜜未来,我们去桦林山的西边去追寻烽火台的壮美。沿着蛇形的山路,一路往上攀登。浓云密布,太阳不知何时躲进了云层里。在半山腰,羊肠小道突然变得宽阔起来,并继续往南向上蜿蜒而去。探索的过程是疲惫的,但没有人放弃,包括几个孩子,更是兴致勃勃,紧跟大人的步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在山顶的一处平地上找到了以前只在照片上见到的烽火台。

此刻,天阴沉沉的,秋风飒飒,更增添了烽火台的庄严与肃穆。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烽火台在军事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远远望去,土夯的的烽火台,如同一个巨人,矗立于山巅,宠辱不惊,俯视着山川的沧桑巨变。整个烽火台,呈圆锥形,高约十五米,周长约六十米。烽火台的北侧面,有一大片土墙坍塌。然而坍塌处,被大片的绿草所覆盖,像披在烽火台上的绿色战袍。有些地方,由于风霜雪剑长年累月的侵袭,一道道裂缝赫然在目。望着那裂缝,突然,一句诗蹦出来:裂缝/是痛过后留下的伤疤。

为了更好地体验烽火台的高瞻远瞩,我手脚并用,爬上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举目四望,立刻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气。同时,也慨叹古人在此处修建烽火台的战略智慧。

站在烽火台上远眺,东边,一直可以瞭望到鸳鸯的武城山。山脚下,渭河北岸,陇海线上的火车呼啸着钻入隧道。渭河,像一条黄褐色的游龙,在河滩里游弋。渭河南岸,天定高速,如一条黑色巨箭,射向远方。310国道,仿佛白色的飘带,如影随形紧缠绕着渭河。西边,遥望陇西文峰镇的高楼鳞次栉比。同时,手机上接收到新的短信:美丽定西欢迎您!看来,我们所在的位置,已经是武山与定西交界了。

尽管是阴天,但东西两边最远处的山峰,都看得清清楚楚。若是晴天,光线好,视域会更远。我们找来些许干枯的蒿草、树枝,放于烽火台上点燃。顿时,浓烟四起。在烟雾缭绕中,我的思绪也在历史的烽烟中穿行。

春秋战国时期,秦为实现自己的大一统,多次与羌、狄、戎等西部各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尤其与当时占领武山的戎族。直到秦孝公元年,秦国彻底打败了戎族,武山才完全归属于秦国版图之列 。当时,武山属于陇西郡。

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也曾在此开战。说不定当时姜维或邓艾,也曾站在这烽火台上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

建国前夕,身为陇渭工委委员、军事部长的郭化如,在桦林山为掩护同志们撤退,壮烈牺牲,年仅39岁。

桦林山,不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峰,更是一座英雄之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桦林风光秀。

可惜那天是阴天,烽台夕照只能是一种想象了。然而,当我们离开烽火台,原路返回时,我情不自禁地回头张望: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万道霞光笼罩着的烽火台,愈发显得雄伟壮观。而那些曾经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站在烽火台上,更加伟岸、高大。

鸦峡锁渭 万夫莫开

幻想着烽火台夕照的壮丽,我们原路继续向下,到达第二个烽火台。在这个烽火台的下面,就是著名的鸦儿峡。

去过桦林或陇西的人,都不会忘记,在通往桦林天衢和鸦儿峡的交汇处,立着一块石头,上书:垭儿峡。有的资料上写作鸭儿峡。就我个人陋见,鸦儿峡最接地气,也最能显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鸦儿峡,据称是峡谷中多有黑色的乌鸦而得名。乌鸦群居之地,一般都是人迹罕至之处。

渭河经鸦儿峡流入武山地界。鸦儿峡,两山夹击,把渭河紧紧地掐在中间。我们此刻所在的位置在峡谷的南山上,站在山上向下张望,山高坡陡,山石林立,蒿草遍野,灌木丛生。北面山上,较之南山,植被明显减少,山坡突显出土黄色,不过这几年退耕还林,情况有所好转。两峡相隔的间距,于山上观看,似乎更窄,仿佛几个跨步,就能到达对面峡谷。此时此刻,你才能体会到鸦儿峡作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的险要之处。

鸦儿峡也是著名的古战场。峡谷两侧的地里,曾出土过古代的兵器。渭河南山上的这一上一下的两座烽火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阵秋风吹过峡谷,像千军万马呼啸而来,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

一个下午,我们穿梭于桦林这片热土上。虽然是蜻蜓点水般的游历了坪川秋实、烽台夕晖、渭水锁渭,但是桦林的山之壮美、史之厚重、人之英勇,让我们怦然心动,流连忘返。毋庸置疑,“桦林十景”的开发与宣传,将会使桦林——这颗埋没于深山中的夜明珠大放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