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向荣的头像

向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5
分享

望参门的传说

利津县城北偏西15千米处,有个古老的地方——望参门。早在商周时期,望参门所在的区域是利津县域西南部突入渤海的一片古陆地,那时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些先民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海盐文化,开启了利津的文明历史。

“望参门”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其来历颇具传奇色彩。《利津县志》载:传说有二,一说唐太宗征高丽,路经此地,三军宵迷,望参而行,得地名望参门;一说西周姜子牙夜行此地迷路,望参辨明方向而得名。当地还有诸多的民间传说,为这一古老的地名平添了一份神秘。

在中国古代史上,姜太公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古稀之年才成为周文王姬昌身边的首席智囊,被尊称“太公望”。周武王即位后,姜子牙果然不负众望,协助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作为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受封于齐地。姜子牙到达齐国后,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赤地千里。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尽快掌握基本国情,了解民风民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现民富国强,成为摆在姜太公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第二天,姜子牙带领长子伋、三子印及部分随从,直奔东部沿海,开始了考察之旅。所经之处,虽一马平川,但多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到达北部沿海,大海是那么平静、深沉,深蓝色的海水闪着金光,姜子牙一行沿海滩徐徐北上,横在前面的济水像玉带一样,从远处的芦苇荡中陡然冲出,又向着辽阔的渤海缓缓流淌,对岸是突入渤海的一块古陆地。

初春时节,河水不深,姜子牙策马淌过济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荡。穿过一条条小溪,干枯坚硬的芦苇,顽强地挺立着,手牵手、根连根,齐刷刷地显得格外壮观,厚厚的枯枝烂叶软乎乎的,芦芽犹如绿锥钻出地面,一行人没有停顿,战马跌跌绊绊,艰难前行。天空灰暗的云朵低垂下来,傍晚,云更浓,天更暗,小雨淅淅沥沥飘洒着。姜子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来到这荆榛满目、沟壑纵横的地方,转来转去,也迷失了方向。雨越下越大,他们找到一块高地,将士们赶紧砍来粗大的荆条树和芦苇,在一条河沟岸边搭起了草木棚,暂时遮风避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起风了,云淡了,明亮的星星向人们眨着眼睛,姜子牙观望到了参星,确立了方位。将士们惊奇地发现,草木棚的门恰巧朝着西方,坐在草棚里即可看到西方天空的参星,将士们高兴地把草棚门称作“望参门”。这一故事代代相传,后来,这一神奇的地方被人们称作望参门。

第二天,霞光辉映着东方天空的朵朵云片,姜子牙带领众人顺着海沟朝北而行,来到一片平缓的海滩,湛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海,水天一色。海滩上,分散着一个个茅草屋,干枯的芦苇堆集成山,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姜子牙看到了最迷人的景致,盐灶遍布海滩,到处是躬身煮盐的忙碌身影和盐灶袅袅升起的青烟。河岸旁边还有专门烧制煮盐、盛盐等器物的陶窑。姜子牙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大喜,看神情似乎成竹在胸。

这一带沿海滩涂平缓,芦苇丛生,河沟遍布,光照充足,勤劳的先民相中了这一宝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最早掌握了利用浓卤煎煮成盐的工艺,煮海为盐,薪火相传。

滨海地区丰富的鱼盐资源,就是齐国的潜在优势。姜太公很快确立了齐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煮盐技术迅速推广到整个沿海地区。姜子牙知道自己不可能长久待在齐国,擅长治国安邦的三子印成为留守齐国的第一人选。史书载:太公封齐,都营丘,命其三子镇守营丘,以封地为氏,而为丘氏,卒谥穆公。齐国在丘穆公的治理下,大力发展鱼盐业,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诸侯大国。到齐桓公时期,管仲为相,管仲为齐国规划了一条古济水盐业经济带,齐国走上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强国之路”。望参门所在区域成为“渠展之盐”的始发地,盐业经济提升了齐国的综合实力,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首霸。

同一片蓝天,同一方土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美好的传说把我们带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屡屡向唐王朝发出挑战,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决定亲征高丽。贞观十八年十月,唐太宗到达洛阳,下诏兵分两路,水陆并进攻击高丽。东部沿海很多地区留下了唐王东征的记载,东营市的一些沿海地区也一直流传着许多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地名故事和美好传说。

东征之路并不平坦,唐太宗亲率大队人马沿着当年秦始皇东临渤海之路,浩荡东行。渡海大军来到山东北部沿海,转向胶东挺进。唐太宗登上秦皇台,瞭望北部沿海,发现东北部一块突入渤海的陆地,植物茂盛,似乎藏着千军万马。唐太宗跨上什伐赤战马,就有了快马急行的冲动,他带领一队人马放弃了走大道的路线,径直朝着东北方向策马而来。茅草、芦苇越来越密,什伐赤马踏着步伐缓缓前行,极力让马鞍上的主人保持平稳。飞鸟惊起,几朵纯洁的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上舒展漫舞。

傍晚时分,唐太宗来到一片神奇的地方,枯黄的芦苇与蓝天相接,枝蔓横斜,海风起,芦苇泛起阵阵波浪;芦花蓬蓬松松,似雪飞舞,芦叶飒飒声响。君臣艰难行进,除了绵延不断的芦花波浪和辽阔无垠的天空,别的什么都看不见。河畔沟壑如织,荒草萋萋,一行人误入草长莺飞深处,迷失了方向。夜幕笼罩着田野,天色昏暗,星星点缀着绚丽的天空,唐太宗站上高坡,识别出了西方天空的参星和北斗星,辨明了方向,唐太宗率领将士们一路披荆斩棘,黎明时分才走出这片神秘的地方。后来,一些移民在此定居,垦荒种地,唐太宗迷路的故事代代相传,此地也有了一个神奇的名字——望参门。

千百年来,民间相传“望参门”一名源自曹操。东汉11年,滔滔黄河携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开启了塑造古代黄河三角洲的历程,形成了广袤的肥沃土地。东汉末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从此,曹操的势力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据传说,东汉丞相曹操亲自带领军队,沿着黄河来到了如今利津县的西北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竟然生长起了茂密的草原,一人多高的芦苇、柽柳迎风摇曳,满目翠绿,似万箭待发,偶尔几棵高大的柳树枝繁叶茂,倔强地挺立着,俨然是草原的守望者。这里方圆百里杳无人烟,有着原生态的荒凉。曹操看着涓涓细流,闻着原野气息,不禁暗自称奇。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正是垦荒屯田的好地方。曹操命令将士们就地扎起营帐,大营刚刚扎好,厚厚的乌云翻滚着冲出地平线,犹如巨大的黑掌向头顶压来,暴风骤雨顷刻间扫荡了广袤的草场,将士们赶紧钻进营帐。这雨下了几天几夜,还没有停歇的迹象,乌云潮水般地向南方涌动,雨时疏时密,四周蒹葭萋萋,道阻且跻,将士们分辨不出东西南北。

一天夜晚,海风吹散了厚厚的乌云,西方天空的星辰首先出现在天幕中。曹操随将士们走出潮湿的大帐,仰望满天星斗,首先辨识出西方天空中最为明亮的参星,识天文的曹操依照天空中的参星和北斗星辨明了方向。

第二天,天空被雨水冲洗得一片湛蓝,温暖的阳光洒向万物。可是,齐刷刷的芦苇阵无边无际,犹如陈兵百万,将士们离营帐稍远,常常因迷失方向找不到营地。曹操眉头紧锁,将士们心情烦闷。随军出征的少年曹植眼望茫茫夜空,随口吟到:“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突然心生一计,他以参星为参照,命令将士们用粗大的柳树和柽柳,搭起高大的门楼,木楼的门朝着西方,晚上,从门楼里即可看到西方天空的参星。曹操一看心中大喜,命令各个大营在营房门口搭建门楼。从此,将士们只要看到木楼和门的方向就能辨别出东西南北,门楼成了军营的方向塔,将士们形象地称这些门楼为“望参门”。后来曹操带领大队人马离开,留下的士卒和众多的移民,围绕着这些门楼定居下来,“望参门”这个名称也代代相传。明清时期,又有大量移民来到此地,聚集而成南望参门、小望参门、西望参门、中望参门和东望参门等五个自然村落。

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古老的辉煌初露端倪。南望参村西3.5千米处,有一条细长的河流自南向北,蜿蜒而来,名曰褚官河。1975年,人们开挖褚官河时,在泥土中挖出了一些陶片,谁会想到,这一铁锨掘开了一个古老文明。后经文物专家进行初步发掘,挖掘出5座陶窑,经鉴定明确为东周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泥沙质红灰陶器碎片,特别是一些盔性器引起专家们的极大兴趣,经鉴定,应是煮盐的器皿,后来在其他沿海地区陆续发掘得到了证实,因其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而得名“将军盔”。这些出土的将军盔、瓮棺、陶罐等陶器质地坚硬,外壁粗绳纹理清晰可辨,内壁细致光滑,已采用了轮制技术,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现存于利津县博物馆。该遗址被命名为“南望参古窑址”,199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器无言,意犹未尽。“南望参古窑址”的意外发现,揭开了利津古老海盐文明的神秘面纱,这些陶器碎片不仅是古代先民与大海结缘的生动依据,也是证明商周时期海岸线走向的实物证据。古窑址与明集乡西部地区带有“灶”字等鲜明盐业色彩的地名,充分佐证了望参门所在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曾经的繁盛。

弹指间,沧海变桑田,一霎那,转身千百年。济水、黄河争相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这方美丽富饶的息壤,先人的智慧与辉煌默默沉寂在了地下。傍晚,站在南望参古窑址上仰望星空,禁不住心中的无限感慨,在这片以星星为依据而得名的神奇地方,名字本身就蕴藏着太多的神奇过往。古老的文明不会像天空中的流星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两千多年前,勤劳的先民创造了今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如今,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子孙,牢守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勤劳与开拓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本文曾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四届“讲好山东文物故事 守护齐鲁文化根脉”征文三等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