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梨花的头像

梨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1
分享

人生历练出文章

最近,我的老同事周汉光出了一本书《古郡风韵说梁化》,他凭着一股眷念故乡的热情,用一篇篇纵贯古今,横及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古村民居、自然风光以及特产美食的文章,写出他对梁化的深情和挚爱。年过花甲的周汉光,为什么至今才出书?其实论他的天聪资历、论他的写作能力,假如他要出书,10本或更多的书也出了。我不禁想起了《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过,我想改用为“世事经多有学问,人生历练出文章”,更适合对本文主人公的写照。

寒门苦读书

自古寒门多才俊,从来纨绔少伟男。周汉光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寒门苦读,伴其成长。读梁化中心小学时,他是个穷孩子,时常冬天赤脚上学,甚至挨饿受冻,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绩在班里总是考第一,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六年级参加惠阳大县全县小学作文比赛就获得了优秀奖。毛笔字在梁化全社小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每逢手捧奖状和小奖品回家时,街巷邻舍的人总会说:“看,人家阿检仔(笔者小名)又得奖了!”他爱读书,小学就读了很多长篇小说。一次,父母出门做工,他在家里煲饭,洗好米生好柴火,他就坐在里屋门口的一张桌子前读借来的《三家巷》小说,当时正看到书的最后一章,正看得入迷,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他赶紧回屋打开煲盖一看,哎呀!一锅焦糊饭!连面上的米饭都焦黑了!家里穷,父亲脾气大,他怕挨揍,走出门躲了起来,最后还是母亲找到他,并叫他向父亲认错才算了数。

1963年,周汉光考上了东江有名的学府惠阳高级中学,读初中实验班。原小学里的老师还常常以他为榜样教育和激励后来的学生。读惠阳高级中学,他是班里领助学金最多的学生,每月3元。冬季盖一张其祖母盖过、补了又补的被褥。夏季蚊子多,没有蚊帐,他钻进有蚊帐同学的床里同睡。即使如此,他勤奋学习,成绩优良,还是班里的俄语课代表,也是班里最早加入共青团的几个学生之一。

七十年代中后期读惠东师范,他已结婚成家,父母年迈多病,孩子幼小,他是独子,家里贫,负担重。入学第一年的春节,没钱做新衣服,他把自己穿了好几年的旧衣服拿到店上染了翻新过年。他在极其贫困中寒窗苦读两年,而且学有所成,是毕业后班里留下再培训当高中教师的5位同学之一。

1982年,他任教于梁化中学,但他希望再深造,孜孜不倦求学上进,当年就接连考上了两所大学,一所是惠州教育学院(两年全日制中文大专),一所是华南师范大学(五年中文函授本科)。当两张入学通知书先后寄来时,他不知所措。有人劝他同是中文专业最好取读最高学历华师大本科函授,可以照顾家庭。但他最终却选择两校兼而读之,大专本科一起读,即读惠州教育学院的两年,兼读华师大。

读惠州教育学院时,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把大的小孩带在身边,寄宿于惠州他姐姐家里,就近入读小学。姐姐家离惠州教育学院不远,他空余时常往返于两地,照顾小孩。尽管如此,他专心攻读,品学兼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各科成绩位列前茅,毕业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班里几个入党的优秀大学生之一。在惠州教育学院读书的两年间,华师大每次面授或考试,他就向教育学院的班主任请假(寒暑假除外)前往参加。到1984年,读了两年教育学院大专毕业,华师大的本科函授也同时读考了两年。

惠州教育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安排到惠东县教育局办公室当资料员,又在职读了三年华师大的本科函授。每次面授和考试,他照样要向教育局的领导请假。1985年,他在教育局住房外不慎摔倒,造成右腿上端股骨粉碎性骨折,住进惠阳地区医院(即现惠州市中心医院)。面授布置的函授作业,他坚持在病床上做完,医生护士看到也为之感动,当时的外科主任谢希衷还连声称赞。出院在家疗养期间,他也没放松学习,耽误的科目考试,按要求在伤病刚好后参加了补考。1987年,他终于完成了5年的函授学习,又拿到了本科文凭。

他读书20年(含函授时间),都处于自身贫穷与艰苦的逆境中, 尝尽了寒门之苦、寒窗之艰。但他坚心、聪慧、隐忍、好学,小学、中学、中师、大专、本科“五证”拿齐。他与书结伴,与校结缘,小学入队,初中入团,大学入党,品学兼优,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和思想基础。

人生多历练

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汉光为周敦颐第二十八世裔孙。周汉光老家所在的惠东县梁化圩镇的几座周氏祖屋,是濂溪公周敦颐在广东一脉的后裔,于清朝初年从顺德陈村迁徙梁化定居所建。周敦颐是与广东相邻的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在梁化圩的第二十一世孙周徽猷,清嘉庆年间曾担任过布政使司理问。当朝的一品官员刘环之(宰相刘墉继子)为周徽猷立赠的大牌匾至今仍挂在祖屋厅上。

周汉光的曾祖父是个穷秀才,当过蒙馆先生,祖父是圩镇的小商贩。父亲年轻时被征去当过国民党兵,抗战时,参加过在惠州元妙观举办的国民党游击基干训练班的培训,之后,还受惠阳县警卫大队聘请当过短期的教练员。就此经历,在“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时,被疑为“国民党教练官”清查对象,关押清查了三个多月,后经查清没发现重大历史问题而得以平反。

周汉光在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家两代单传,他和父亲都是独子。解放后,父亲是个搬运工,母亲长期务农。他从小就生活在这一平凡而又困顿的家庭中。在惠阳高级中学读书,“文革”初期,他是“上京代表”人选之一,但却因家庭成分是小商丧失了“上京”资格。“文革”期间,他三次参加大串连,总时间半年过,风雪徒步访韶山,烈日爬车上北京,走过不少地方。“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家里的父亲被清查历史,挨批斗关押,他作为学校“红旗派”的一位16岁的学生,回到家也被强迫上街“当众检讨”。毕业后,他进入第一批应届学生上山下乡知青行列,被下放到梁化公社环联大队红卫生产队务农。担秧打禾、挑粪种豆、收蔴砍蔗......干过种种农活。年初一晒过梅菜,暴雨中挑过秧苗,冰冻中收过甘蔗。队里打砖建屋,他一肩挑过6个泥砖;打地塘用石灰,他用红棉单车到横沥石灰厂一次运过200多斤生石灰。工分初评8分半,一直干到9分8,他的一本蓝色封面工分簿还保存至今。下乡两年后,他还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成了队干部。

他当农夫,也当过樵夫,经常与圩里的樵夫们结伴,到花树下水库对面的大山深处砍柴,用作家里燃料。来回20多里路,两渡水库,肩挑车载(自行车)。有时柴多了还挑去卖,以帮补家庭开支。他说记得有一次,听说平潭的柴价比梁化高,他硬是用自家的红棉单车,载了两大梱160多斤松树柴运到平潭,卖给当地的一间食品厂。柴卖了6元多,在平潭圩吃了一碗1角5分钱的汤粉,买了一包2角8分钱的“丰收”牌香烟,最后狠心地买了双4元多的“劲松”牌尼龙袜。虽然所剩无几,但也高兴地“满载”而归。

知青期间,他当过代课、民办教师,教过小学、初中。其中在梁化中心小学代课结束后,该小学需补充一名民办教师,校长推荐了他,但硬是被当时管理学校的环联大队村官刷了下来。之后,他又被请到离家近20里地的晨光小学教附设初中班,这一教就是整整三年。

读师范期间,他参加了惠东县第四期“路教”运动,是驻村大队工作队的资料员。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被分配到增光中学当一名高中教师,月领38.5元工资。家中父亲病重,母亲体衰,孩子幼小,生活如牛负重。到了周末,他不得不借学生的单车,赶回相距50多里地的家,照顾老小,第二天又匆匆赶回学校。1979年调回梁化中学任教,一年后父亲不幸病故,家里欠了不少债。此时正值农村改革,他家分了几亩责任田。每逢课余,他放下课本,卷起裤腿,帮忙农活。春节临近,他上街挥春,摆摊卖联。几年间,还清了借债,虽还清苦,但坦然多了。

1981年,惠东县教育局派一位人事股副股长到学校找他谈话,拟调他到教育局办公室搞资料工作,当时他没答应,股长说给一个星期考虑后回话。一个星期后,他骑着自行车径直到县教育局人事股,陈说理由,硬是推掉了这份“好差事”。个中的缘由,他曾说过,就是离不开刚走出困境的家,离不开家门口的学校。

任教中学期间,尽管奔波劳碌,但他始终以事业为重,尽责施教,教学质量受到好评。本校校长、主任和教师的一些在读子女,很多都编排到他教的班级上课。后来,他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两所中学的校长人还找过局领导,要求调他回去当学校副校长。

1984年,惠州教育学院毕业后,他被调到教育局办公室当资料员,从此干上了“爬格仔”写资料的工作。1987年任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之后,又先后被调到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作,任组织部调研科(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在“一局二部”工作了近30年时间,直到退休。期间,还先后被抽调到县委党建办、先进办、作风建设办、解放思想办、学习实践办、创建文明办工作,先后任县委先进办、县委学习实践办、县创建文明办副主任。从而有机会涉足教育、组织、宣传、党建、基层和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广泛接触各类事务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锻造了自己,历练了人生。

文胆一支笔

在近30年的 “刀笔吏”生涯中,周汉光写下了大量文章,修改核发的文件材料更是不计其数。人称其为“惠东一支笔”。曾有一位县委主要领导称他为“文胆”、“老学究”。

我和周汉光在组织部共事近10年,他任组织部调研科长,负责写领导会议讲话、工作总结和计划的大材料,我是科员,负责写新闻报道及其它。其中领导会议讲话稿,可不是那么容易写的,县里最大的领导是书记县长,组织部长讲话稿理所应当他写,甚至县里其他领导的会议讲话稿也经常叫他写。近10年做着同样的工作,而且是“咬”笔杆子,你说,这是怎样的一种耐性?10年时间,一个小孩子可以长成青年,一个办事员可以成长为县长县委书记,而他一直是个“县委组织员”副科待遇。我知道,有很多机会他是可以下去任职的,但每届领导都舍不得“放”他走。组织部门是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0年时间,组织部不知更新了多少人,周汉光也成为老兵之中的老兵,他就说的一句话竟然成了他的口头禅:到哪里都一样,一个副科级干部,算了,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当年周汉光为他们写过讲话稿的,现在已经做了县长、市长、海关关长等,他这个“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一直在原地踏步。他在组织部共跟随了5位部长,最后才调到宣传部当副部长。在宣传部又做了3任部长的副手,到退休时,宣传部还再返聘他当参谋和笔手。

在他笔下,有县委全会的大报告;有县委领导的会议讲话和培训辅导报告;有20多年来每年的县委组织、宣传工作总结和计划;有一大批调研成果和工作经验材料;有获评各类奖项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有为市县领导“捉笔代撰”的各类序文;有各时期的信息报道和各类公文的起草;有“一局二部”经他修改核稿的大量材料等。其中:惠东第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惠东第一个小学特级教师经验事迹材料出自他的笔下,全省“推优”(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惠东现场会和全市宣传信息工作惠东现场会综合经验汇报材料出自他的笔下 ……

在全党全国和全省开展的党建、作风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等重大活动中,他都被抽到县开展活动的办公室,负责材料的综合和把关工作,一位县领导还曾经笑称他成了参与重大活动“必不可少”的“专业户”。退休时,又被安排到惠东县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办公室工作,负责材料的综合和把关。在“一局二部”和系列重大活动的工作中,他先后主编了《惠东教育工作简报》、《惠东组工通讯》、《惠东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惠东作风年建设情况简报》、《惠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惠东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简报》等,并参与编辑县机关出的一些书籍或合订本。

他30年如一日,始终不倦地爬格仔,全面掌握了包括公文在内的各种文体的特点,娴熟地驾驭各类文体的写作。县直工委和县委党校联合举办县直机关公文写作学习培训班,还专门邀请他为培训班上了公文写作知识课。

退休前夕,他把自己撰写(含代撰)的文章汇集成一本35万字的《实用文书与诗文选编》,编入书的有15大类33种文体 ,《选编》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受到很好的评价。

“学到老,写到老,一辈子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是周汉光曾经说过的一句自我揶揄的话,但这也是一句令人感慨和敬服的话。

才子多面手

暨南大学教授、语言学家及诗词专家陈延河,在收到《深圳特区经济杂志》原总编辑周秉腾转寄的《古郡风韵说梁化》一书时,即兴赠诗一首:

甸甸凝心著,厚纯泥土香。

惠东梁化说,才子周汉光!

陈延河和周秉腾是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老同学,也是惠东人。可以看出,陈教授对周汉光的高度评价,主要源自于周汉光的新作《古郡风韵说梁化》。

《古郡风韵说梁化》是一部叙写梁化、涵盖惠州、辐射岭南的历史文化作品,书的内容纵贯古今,横及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古村民居、信仰文化、自然风光以及特产美食。翻开书本,作者引领我们游览和品赏梁化历史文化大观园:探旧邦,究渊源;学人杰,明礼俗;看民居,逛庙宇;拜祖宗,记家训;赏拳术,品书画;听神话故事,品梁化美食;行吟于山水之间,留连于各处名胜。这一切,作者都写得细致入微,精彩绝伦,让读者目不暇接,大饱眼福。对此,本书序文作者周秉腾也作出如斯评价:“《古郡风韵说梁化》的确是一部好书,一部值得梁化人好好品读和珍藏的书,一部值得向全体梁化人和广大读者推荐的书。”“周汉光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好书?我认为,除了他的天资聪慧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人生历练和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细心的工作态度和深入的调查研究,还有他对梁化浓烈的故乡情怀。勤勉、好学,善于思考,使他写作时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精雕细刻、细致入微的描述。他不盲从,不唯书,只唯实……”

这部写尽古郡梁化2000多年历史的书籍,体现了周汉光的多面手的才气:既有厚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又有较全面的民间文化鉴赏水平;既通晓多种的传统民俗风情,又粗通古建制、古建筑、古技艺等的知识和特色;既有领略自然风光的欣赏情志,又有古今人杰的认知能力;既有丝丝入扣的精彩描绘,又有条分缕析的深刻论述,等等。

周汉光多面手的才能还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

除熟练写作各类公文文书外,论文、纪实文、散文、序文、札记、民间文学、诗歌、歌词、楹联、颁奖词和其他短语警句等,皆有大量写作,并有不少精品。其中为《惠东县志》、《惠东年鉴》、《惠城年鉴》、《惠东人物志》、《惠东军事志》、《平山镇志》等县镇和部门志书年鉴代撰序文10多篇(署名为各级有关领导)。撰写惠州市政协主编的《惠州历史文化丛书》中的《惠州风物撷胜》和《惠州楹联集锦》两书的《前言》。并参与撰写《稔山镇志》、《黄埠镇志》,其中个人包揽撰写《稔山镇志》过半内容、《黄埠镇志》四分之一内容。他对岭南地方历史、民俗风情、寺庙祠堂、古民居、客家方言、民间文学以及客家美食等作过系列调查研究,相应写作几百篇文章被选用发表。其中“四大传统节俗”及部分寺庙文化专文被收录于惠州市政协主编的《惠州历史文化丛书》;“宗教民俗”系列专文和“四大传统节俗”散文分别获评2015年和2016年度“惠州民间文化优秀成果奖”。

他不但能文,而且能诗能联,能书能摄,能写能编。

——他15岁就开始学写诗歌,早期的诗歌多发表于《惠东文艺》、《东江文艺》,后来也在《惠州文艺》和《惠州日报》上登过。他既写古体诗,又写现代诗,也写歌词。由他作词的《公社儿女唱新歌》曾刊登于197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工农兵歌曲选》中。惠州教育学院82级中文班集体创作的诗朗诵《毕业之歌》,由他执笔创作。他的一首《东江亮剑之歌》在惠州公安系统征歌活动中获优秀奖。至今他写的诗歌在《惠州市民间文化网》登载的就有40多首。

——他很早就挥春写联,到县城工作前,在老家曾连续12年春节前上街摆摊写联。圩里几个联档,他写的春联最好卖,是因为不但字写得好,而且春联多数是他自己创作。平时,圩上人家有结婚、新屋落成等喜事,很多都请他撰写对联,有的还请他到场主笔写喜幛及各种帖式,他甚至还被“做白事”的人家请去当过主笔。以后,他不但创作春联,还创作了一大批其他各类对联。其中,为惠东飞鹅公园撰联(主联)和梁化东岳庙撰联(10副)被征用镌刻;为一至三届惠州市民协主办的“艺博会”撰联被选用或被市民协网登用;为第二届“艺博会”所撰楹联还获得“惠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征文奖等。

——他连续为惠东县第一至第四届“十大感动惠东人物”和首届“惠东十大孝子”撰写部分颁奖词。为创建省文明县城出版的《惠东文明手册》创作一批文明用语。创作了一批“锦句短语”,在惠州市委与人民网、中共新闻网联合举办的“征集科学发展观话语活动”中获奖并载入《科学发展观话语集》一书中。

——他读小学时就练习毛笔字,父亲还专门撬出老屋地板的一块“旗盘砖”(一种易吸水的大方块红砖),叫他用清水在砖块上练习写字。后来他虚心学习,经常练习书法。除了写对联外,也为人家写过不少条幅。他也爱摄影,尽管非专业,但拍的也很有品位。一些作品还分别被《惠州市历史文化丛书》、《多彩的惠东》等书刊采用。

——他不但主编过“一局二部”及其他重大活动办公室的工作通讯或简报,也参与编辑过不少书籍。如:参与惠州市政协主编的《惠州历史文化丛书》的编辑,负责修改部分稿件;参与县文明局主编的《惠东榜样》一书的编辑,修改全书文稿;主编过县《50名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事迹选》一书,也主编过《 《周氏族谱(礼房系统)》家谱和《梁化东岳庙》文图册本等。

而今,周汉光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当问及出版《古郡风韵说梁化》之后有何打算时,他胸有成竹地表示计划准备再出2本书,书名都选定好了,一本是《岁月流韵》诗联集,一本是《风情杂韵》散文集,加上已出的《古郡风韵》,刚好为“三韵一体”,令人拍手称叹!

写到这里,最后,我想借用周汉光本人退休后写的《晚年》一诗作为本文的尾声:

耳顺归隐得悠闲,含饴弄孙乐无边。

朝行绿道听竹韵,夜上天棚望月圆。

常向诗文寻雅趣,时跟故旧诉情缘。

蹉跎岁月随流去,皓首清心度晚年。

但愿“归隐”的老同事,在皓首清心的晚年,不忘初心,莫负文才,时常寻趣诗文,再出更多佳作!

《惠州民间文化网》2017年5月1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