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梨花的头像

梨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7
分享

五彩斑斓画龙门

一、满眼新景农民画

农民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惠州龙门农民画自上世纪50年代末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农民画工作者在吸收岭南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以浓墨重彩表现农村的生产生活景象,展现人们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农民画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一段历史长卷,它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农村的深刻变化。

新年刚过,我们来到了龙门,完成早就想去采访农民画家的心愿。一踏进文化馆,第一眼看到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德江2001年8月31日到龙门视察的题词:农民画乡,文化田原。了不起啊!龙门农民画!我们心里感叹!

龙门,地处珠三角北部,明弘治九年设县,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地,群众生活历代靠耕种为业。早在清末民初时期,这里就孕育了农民画。上世纪70年代被正式定名,是中国农民画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岭南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题材是节庆喜事、特色民俗、田间劳动等。

1972年以前,龙门有知青画的政治宣传画,画的是工、农、兵学大寨、学大庆和学解放军的画。1972年,龙门县文化馆的陈国勋、吴炳德、谭池发推动了龙门画的发展。1972年,谭池发在龙门县举办第一场农民画展,将农民画工作在龙门县推开发展。农民画,正是在一个“政府扶持、农民参与”的模式下进行创作的。

农民画被正式定名至今已佳木成林,名声远播,它首批被文化部命名“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先后走进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2013年8月,有68幅农民画被中央文明办选中,制作成236幅3平面、围挡、手机、电子屏、提示牌等各类“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在全国范围展播。2014年初,11幅农民画被中宣部选中,制作成38幅平面、动画、围挡、展板等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当年7月,农民画制作的147幅“讲文明、树新风”农民画公益广告和31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被广东省文明办录用,并在岭南文明网首页展播。2016年5月,中宣部从各地征集公益广告,选中300幅优秀作品进行创作提升。更可喜的,有上万幅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和爱好者收藏。每一张农民画,都是宣传惠州的好名片,效益日益彰显,龙门农民画已经成为了惠州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奇葩。

龙门农民画的发展,离不开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除张德江委员长,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等领导人先后到龙门实地考察农民画,对如何传承发展农民画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加强人才培养,深入挖掘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文化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农民画的发展促进了龙门县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现在农民画已成为龙门、惠州甚至广东的一个名牌产品,许多人因农民画而认识龙门,走进龙门。

二、百米卷破“吉尼斯”

《农民画乡•文化田原》的百米长卷农民画终于完成。确实不容易啊!由陈权枢领头,20名农民画家共同绘就,用了208瓶彩粉,花费3675小时,画长106米、宽0.83米。放下画笔,陈权枢深深地舒了一口气。这幅画反映龙门风土人情、旅游景点的百米长卷,一幅集体创作的农民画,还荣获上海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长的农民画吉尼斯证书。

谈起这幅长画,农民画协会会长陈权枢感慨万分。龙门县委县政府将农民画纳入旅游和文化产业,龙门农民画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2005年,第二届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以 “山水龙门•农民画乡”为品牌形象,上级要陈权枢负责设计一幅百米农民画长卷。当时农民画第一代画师谭池发刚刚去世,陈权枢感到空前的压力。为了不辜负信任,陈权枢说他只得硬着头皮“顶硬上”。接受任务后,他脑海里浮想联翩,几天几夜没睡好。他找了许多有关龙门的书来看,还走出去调查。他发现作为“母亲河”的龙门西林河,是当地的旅游景点,他灵机一动:把龙门风土人情、发展亮点等串联起来画在画上。于是,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餐,仅10天就完成长卷的设计初稿。那段时间,他说他洗头时,发现有不少头发掉落。

1963年出生的陈权枢从小喜欢绘画,少年时他已学会画花床,有人结婚请他画一张,既能过画瘾,还可以帮补家用。1984年,他参加了农民画培训班的学习并加入龙门县文化馆美术创作组,投入到他喜欢的农民画创作,拜谭池发为师,虚心好学,勤奋创作,逐步提高了绘画技艺,陆续有作品获奖、展出。

陈权枢30多年默默耕耘着这片民间艺术土壤,和其他农民画家一起守候乡土艺术的芬芳,虽有起伏,终未放弃。多年来,他创作了水墨画农民画,为龙门农民画的发展、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创作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作品曾经获省级、国家级奖二十几次并在国内外展出、收藏,赢得赞叹声一片。

百米长卷是集体创作完成,农民画的成功打造,也靠领军的带头。除了谭池发、陈权枢,还有黄伟平、王汉池、陈少元、骆雪芳、曾宝田、钟永廉等,他们已经成为龙门农民画新的领军集体。在他们带领下,2005至2016年间,龙门农民画取得比过去十年更大的成绩,参加全国的各类美术展览作品累计1186幅,占历年的%65,获得各类奖项124项,占历年获奖的%67。为进一步培养和壮大龙门农民画人才规模,促进龙门农民画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龙门县创新在全县范围内实施龙门农民画“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财厅的“扬帆计划人才项目” 的资金扶持。

农民画家心中有梦,他们逐梦无惧!画家在画画过程,经过许多艰难困苦,他们在画画的同时找到了人生道路前进的方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观,找到了自信,可以说,他们不但用笔点缀农民画,还点缀了人生,点缀了自己的前途。他们原来大都是农民,现在成了画家,是画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谭池发从农民而后来因画画成绩突出,最后成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曾赴日本大阪举办“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农民民俗画展”,1997年人民日报发表《让农民画走进世界》,介绍龙门农民画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黄伟平,历年来有作品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画册,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选送到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不少作品在大赛中获奖并被国家政府机构及个人收藏。

自从那次在广州东方宾馆和陈家祠举办画展,有外宾买了农民画,每张300元,那是农民画的第一笔收入。这让创作人员悟出,卖画也可以有收入。打那以后,农民画真正体现了它自身的价值。

农民画家用画笔改变了人生,改善了生活,画笔指引他们走向一条金光大道。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汽车、摩托车。更为可喜的,他们很大部分人的姻缘都是以画为媒,钟永廉、骆雪芳、莫秀华等都因农民画而喜结良缘;骆雪芳、莫秀华说她们都嫁给了“农民画”。有些家庭主妇送孩子上学后很长时间都闲着,便到文化馆看画家们画画,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也就想试试,试着试着最后也成画家了。曾宝田的4个儿子因农民画考上了大学;钟伟东的一对儿女也考取了美术设计专业。青年画家也在茁壮成长,80后青年画家钟永廉,他的作品大胆创新,风格独特,幽默夸张,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奖项;廖锦锋原来是个打工仔,做过搬运工、跑过业务,进过工厂,最后在文化馆找到了自己的挚爱。他刻苦学习,成了农民画家,2016年他的作品《春笋甜》获第九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青年专场金奖。采访那天,他用自己刚买的新车送我们到水口村农民画基地参观。说到未来,他脸上挂着笑,心里充满了自豪!

三、画家喜戴“劳模花”

中等个儿的骆雪芳,笑起来两只眼睛眯眯的煞是好看。笔者在她的画室茶几品红茶时,听她讲述画画的艰难历程。

自幼在博罗农村长大的骆雪芳,小时候就听说龙门有农民画,1991便逐梦来到龙门,跟谭池发学画画。不久,骆雪芳送上了一幅自认为满意的临摹作品参加一次农民画创作比赛。评委说,这样的画没有太高价值。后来她才悟道:作者必须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骆雪芳回到博罗农村的家体验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她开始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探索,不断挖掘龙门民间民俗习俗题材,绘画技艺慢慢走向成熟,作品也很快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于是就精品迭出,获得了许多荣誉,她终于迈出了走进艺术殿堂的步伐。2005年,她与黄伟平老师受邀赴延安共同创作的《延安情》被延安干部学院永久收藏。2011年龙门农民画博物馆开馆前夕,她参予了镇馆之宝--《愉悦龙门》的创作,为能及时完成画卷创作,骆雪芳等画家亲身前往龙门县内各大景区景点采风、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作画。2014年,她参与了国礼《好邻居》的创作,这幅画作为国礼送给蒙古国。

看骆雪芳的作品,大都是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好作品很多,获奖作品也不胜其数,她说她十分爱那幅《花好月圆》。《花好月圆》表达了她对幸福的理解和向往。她的画,每笔每种色彩,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花好月圆》画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孩子坐在月光影下,体现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相处。爸爸身上穿的松鹤花纹衣服表示寿,妈妈衣服的鹿,则表示禄;画的四角有蝙蝠图案,与小孩衣服上的福字表示“五福临门”。图案中的莲花和鱼表示年年有余,人物后面的月亮和底下的牡丹表示花开富贵、花好月圆;月亮周围的龙凤图形和满天祥云表示吉祥如意。此幅画的色彩,骆雪芳一改以往惯用的对比色,用了接近青花瓷的色彩,淡蓝中有些许淡淡的紫色把画面贯穿起来,使画面和谐统一。这幅画在2014年9月获“我们的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优秀奖。

从2006年开始,骆雪芳的作品先后获国家级奖, 20多年的潜心创作让她从普通农村姑娘变成农民画一代画师,还多次承担人才培训的任务,曾获2010年度龙门县“三八红旗手”,2012年度获“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惠州市首批农民画艺术家”等称号。

四、烂漫“山花”龙门开

1999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 2015年,这朵烂漫的“山花”竟然开在了龙门,摘花者就是农民画家王汉池,他创作的《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喜得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惠州民间文化界首个国家级最高奖。

王汉池进行农民画创作的素材,取之于农民生活,如围屋的嬉耍、田野间的劳动、邻里互相的寒暄等,这些都是他脑海中的记忆。勤奋好学的王汉池,刻苦学习独特的画画风格技艺。1983年的一天,王汉池在构图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家乡酿酒,于是酝酿出《酿酒》的作品。《酿酒》开创了龙门农民画的几个第一:第一次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第一幅被中国艺术馆收藏的龙门农民画。此后,他的作品《舂米》在1984年也被收进中国艺术馆。

王汉池到北京参加全国农民画文博会,发现各地的农民画都是一个样,他从中悟出,龙门农民画要有自己的特点,走自己的路,不然难以发展。龙门县是客家文化的交融地,民间流传着不少客家山歌。王汉池从小就喜欢唱客家山歌,他灵机一动:创作客家山歌画。这样既能保留客家山歌的传承,也能创新丰富龙门农民画的表现形式。

凭着对客家山歌的熟悉,从2011年开始,王汉池开始构思创作客家山歌农民画。他从几十首客家山歌中挑选了12首,经过细心的创作构思,要把每首歌的内容表现在画里面,他至少要构思半个月。他创作的《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画中有歌,歌中有画。笔者在一幅画上方看到这样的歌词:“客家山歌真有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字,一条冇妹唱唔成。”画中的场景是3个女子在唱歌,旁边两个女子还多画出了一张侧脸,看起来非常奇特。“这画的意思是,妹子唱山歌是向四面放歌的,融入了西方毕加索流派的风格。”一幅男女对歌:“嫁郎爱嫁耕田郎,耕田阿哥本领强,互敬互爱感情好,夫妻恩爱百年长”唱出了男女间的爱慕和互相尊重。王汉池心里多年的山歌、劳动的场景,都化作一片油彩,化成一朵美丽的“山花”在惠州绽放。

王汉池从事民间技艺40年,是龙门县农民画协会副会长,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从“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到“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从“惠州市优秀农民画艺术家、龙门县非遗传承人”到“山花奖”“鲁迅文艺奖”获得者,获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中国农民画联展银奖等19个省级艺术奖,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突出代表之一。

2017年3月30日《惠州民间文化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