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县湖镇的凤安围,村民都在传说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他们的祖先,近四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凤安围的林姓族人始祖起源于中原,从中原迁徒福建。清代初期又从福建迁往广东的柏塘、响水一带。
在柏塘居住的林氏第十四世祖林某,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在柏塘、响水一带打工,以打铁为生。老大、老二勤劳节俭,为人耿直善良。老三林梧岡,自幼聪敏过人,喜欢做生意。林梧岡先是在打铁店帮工,后来见开银店比较好赚,便放弃打工转开银店,并为银店起铺号“大和”。由于他为人老实憨厚,勤奋好学,又热心助人,愿为人排忧解难,又有很多朋友,银店铺生意越做越红火,小店铺的名气在响水也逐渐大起来。
有一年的春天,下了好几个月的毛毛细雨,称“水笃春牛皮”,天气十分寒冷。傍晚,林梧岡正准备关门收铺,门外突然来了七八个挑担人,他们每人挑着一担木炭,在墟市叫卖,但没人跟他们买。这时,天又下着雨,他们又冷又饿,但是木炭一担也没卖出,于是他们来到“大和”银店,求林梧岡让他们借宿一晚。老实憨厚的林梧岡很是同情他们,便同意卖炭人借宿一晚,并吩咐伙计做饭给他们吃,还拿干净衣服给他们换,烧姜汤给他们驱寒。第二天一早,卖炭人吃过林老板的早饭,又千恩万谢地挑炭去圩市卖了。晚上,这伙卖炭人又回来了,他们的炭仍然没卖出去。林梧岡以为他们又是来投宿的,正想招呼他们,但见他们其中的一人对林梧岡说,他们的炭几天都卖不出去,想回老家又没盘缠,求林梧岡买下他们的炭。林梧岡见这么多炭,而且铺子里又不缺炭,见他们可怜,很是同情,但自己银店不需要很多炭,想到哥哥的打铁铺也需要炭。他犹豫着要不要全都买下。卖炭人又说愿意便宜卖给他。林梧岡一贯来是个热心肠的人,想助他们回老家,见他们这样说,便答应说按原价买下来。忙叫伙计将炭过称后传上楼棚,卖炭人听说要过秤,就慌了,连忙说不用称不用称,你对我们有恩现在又愿意买下我们的炭,难道还不相信你吗?我们传上棚。卖炭人急急忙忙传炭上棚后收了钱就快步离去了。
原来,那几个卖炭的人本想用黑石头充当炭卖搞点钱,但始终是卖不出去,根本就不懂他们的石头就是乌金,当他们看到林梧岡憨厚老实,认为他一定容易骗。果然,林梧岡就买下了他们的黑石头。
过了几天,天放晴了,林梧岡叫伙计把楼棚的湿木炭放到晒场去晒。不久,伙计说,这炭怎么这么重啊!林梧岡以为是炭被雨淋湿了,没在意。但是,伙计发现,这炭晚上不但会发光,还像石头一样的重。春寒料峭,林梧岡吩咐伙计拿些炭来取暖。伙计拿起沉甸甸的的炭,却怎么也点不着。林梧岡迷惑不解。
有一天,林梧岡去石龙赶集,路过一珠宝店,见有人拿着一块黑似炭的石头在过秤,忙跑过去看,了解到这个黑色的石头竟然是乌金,联想到自己家里买的八担“木炭”,会不会也是黑金呢?他心里顿时兴奋起来。次日,他拿了几个黑“炭”去石龙珠宝店一验,果然是黑金,林梧岡十分兴奋,就将黑金换成现钱。
林梧岡一下子变成有钱人,但他并不去张扬,生活依旧俭朴,生意也越做越大。这时候,林梧岡也想着成家立室了,有一天,林梧岡顺着响水河坐船而下寻找建房的风水宝地,当船走到一个地方(现凤安围旧址)林梧岡遇见有人在卖杉桁,而且杉桁很大很直,是建房的好材料,林梧岡心想用这些杉桁建造房子非常好,并在原地来回看着杉桁,边向卖杉桁者打听价格。卖杉桁人见这个青年人年纪轻轻、衣着朴素,肯定买不起,就不予理会。林梧岡坚持再问杉桁价格,那个卖杉者瞧不起他并对着他大声吼,多少钱怎样?你买得起吗?听他这样一说,林梧岡先是呆了一下,继而他就想,你怎么就知道我买不起?我今天就买给你看了,反正自己以后建房子用得上。接着,林梧岡真的就把这些杉桁全都买下了,卖杉桁的人惊讶的嘴巴张开来很久都闭不回去。买下这么一大堆杉桁后,林梧岡留意了一下四周,顿时才发现自己身处的地方依山面水,背依绵延的群山,面临开阔的平原,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感觉这里藏风聚气,林梧岡心想,这不就是自己要找的风水宝地吗。于是林梧岡再找来堪舆先生,经堪舆确认这独的特环境是相当难得的风水宝地。林梧岡听后兴奋不已,再联想自己买杉桁的机缘巧合经历,林梧岡就决定选择在这里建家立业了。几年过去了,林梧岡这块风水宝地建造的房子首期工程建好了,林梧岡娶了夫人并生下了三个儿子,可谓丁财两旺。往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和智慧,林梧岡带领子孙建成了现在“九厅十八井”的林氏大屋“凤安围”,林氏族人从此在此地定居,安居乐业,繁銜生息。
文于2014年9月30日《惠州民间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