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荔熟,菠萝蜜贴树干而长,青青的橄榄仔缀满枝头,笔者随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邹永祥来到博罗公庄吉水围古村进行考察采访。地处公庄镇西南部的吉水围古村,是广东省博罗县最大的客家古民居,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吉水围古村被三面河水拥抱着,它静静地、安详地守候着这一方肥沃的土地,让茂盛的竹林、果园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
我们的到来让村民们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热情地拿出自产的荔枝、香蕉、黄皮等水果接待我们。看得出,吉水围村民对申报省级古村落这件事是十分的重视十分的支持。在我们准备去看古村时,在场的老老少少村民都非常热心地欲陪我们前往并争先讲解。有一位随行大爷已经89岁,头发花白,走路也不利索,但他坚持要陪我们走。他边走边讲他小时候听到的故事,讲得气喘嘘嘘,让我十分感动。
整个吉水围古村,远望,犹如一条长龙盘旋;近看,似一朵浮在水面上的莲花。古村只有两个门出入,南面一个出口与外界相连,其他东西北三面分别被公庄河环抱,这可是风水先生眼中的风水宝地啊!
说起村名“吉水围”的由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村民告诉笔者,清朝时期,十三世祖朱儒珍曾居住在公庄镇近石村,靠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去砍柴,累了,便靠在古松树下的石板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梦见这石板下埋藏有三缸银两。梦醒时,他反复回想梦里的三缸银,不知是真是假,心里放不下,于是他决定试一试。他用尽全力移开这块巨石,用锄头挖至深处,居然真的挖出三缸银两。他非常兴奋,有了银两,他决定选一块风水宝地建新家。最后,他选择三面环水,土地肥沃的南溪村。移居此地时又种下大片桔子,便取地名为“桔水围”。后因客家话“吉利”的“吉”与“桔”谐音,又取名“吉水围”。
根据《朱氏族谱》记载,吉水围村的始祖朱明(约公元1130年)宋登甲榜赐进士,浩授中宪大夫,曾任福建泉州府知府。朱明的第三子朱能是宋岁进士,特授广东广州府教授,他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迁入惠州,止于博罗之七女湖罔头邨。朱能的后裔第7世孙朱瑰是明朝岁贡生,特授广州增城县教谕。朱瑰约公元1439年由罗溪迁入宝潭、井水龙,再迁公庄水口围。朱瑰生二子,即朱御华和朱御荣,朱御荣迁入公庄镇近石村定居,其后代有部分住在近石,有一部分迁回水口围定居。其子孙朱恒鋐、朱宇鋐等(约公元1670-1745年)在水口围附近购买田地开基建业,经多年经营,形成了占地面积800多亩、古围屋占地69亩的客家古民居,是博罗县最大的客家四合院建筑,较典型的是澳圭朱宗祠和育堂朱宗祠。
我们顺着蜿蜒的村道,走近古人的东门古围屋,目光被16米高的三层门楼吸引。门框顶上刻有“东来紫气”四个大字,一副木刻对联:吉人蔼蔼,水色盈盈,横额:满堂吉庆,妙呀!吉水,吉庆满堂。“满堂吉庆”就是历代村民的愿望、村民的家风。祠堂内,灵位两侧的对联是“仰太祖遗风金马玉堂光沛国,承文公后裔诗书礼乐映东门”,分别对应朱元璋和朱熹两位同姓古人,横额:金玉满堂。金马玉堂光沛国、诗书礼乐映东门,果真是金玉满堂啊!大门正面有两个镂空天窗,犹如两双眼睛看守围屋大门,威严而肃穆,让整个东门看起来似虎、狮,霸气十足。
育堂朱公祠每座院子的结构基本相同,呈四合院结构,每座房子分上五间和下五间,约有四十座,这个规模约在三百年前已形成。房子材料相同,大小巷没有两样,外村人进入村子,难于辨认方向,如走进迷宫。座与座之间有小间隔开,有小门相通,前后座有大巷隔开,大小巷均用鹅卵石铺成,每座房子的大门有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都有两个石墩,供乘凉坐。村民说,这“迷宫”生面人进去是很难出来的,旧时村人娶媳妇,新娘三朝到河边挑水,找不到回村的路子,认不出哪间是夫家房,走错门是常有的事,这种状态直到新娘结婚一个多月才结束。古围屋四周有楼角,有前庭后院,还有书房、花园。现在村中仍保留着清朝时的练武石、石锁等古物。所有房子都是座北朝南,就是在盛夏,呆在村子里也会觉得凉快、舒畅。屋椽上的雕刻和绘画很精美,古建筑装饰美仑美奂,配有许多诗句,如:“有名开富贵,无事小神仙”等等,充满自然和人文气息。
南门澳圭朱公祠大门上框也有一块木刻“鹿洞家风”四个朱红色大字的横匾,既彰显了朱氏一族历尽百年风霜的气势,也取自鹿温璞善良的性格,是祖先们对后人的鞭策。上门楼分三层有灰色琉璃瓦,屋角飞檐斗拱,奇异的动物造型。四周用高达8米、厚70公分的城墙围着;四角以高达15米的角楼盘守。城中清一色墙木结构、檐梁绘制精美图案,为灰塑和木雕等,周边是数十栋布局整齐,相通互连,井然有序的屋场。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储,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门楼城墙相连,楼阁相助,城墙、楼阁上有枪眼,用以防止外侵和保护私有财产。祠堂大门也有一幅对联:紫阳世泽,沛国家声,横额也是:金玉满堂。南门两侧原有6块长方形条石块桅杆石,据说桅杆石属于石灰石质,有晕首和圭音,高桅杆高6米以上,杆顶冠带锡制葫芦脊刹。据老者反映,桅杆石是村中秀才、进士、文官武将等有一定名望之人所立,其功业告成,则在屋门前立桅杆以作标志。
公庄河把吉水围环形抱住,河水就在村旁款款流过,只剩一个出口。村长告诉我们,这里是昔日繁华的码头。几百年前,公庄河的航运相当发达,吉水围的码头起码停靠着上百条船只,吉水围附近就是一个大集市。吉水围人就靠这一带做水运生意,买卖的是谷、木材、三鸟、屯米、火水、盐、布匹等生意。生意做起来后,便广置田产,其田产直达今天2公里外的大沥和坝子。
我们沿着河边来到一个很大的竹林,这里有两个完好的古码头。正所谓:竹林听鸟啭,古渡看船浮;时剥红荔子,往来幽径幽。公庄镇大沥村小组原有一座塔叫红花塔,建于清朝初年,有象征公庄文笔之意。据说,当年吉水围的南门刚好正对着红花塔,寓意为多出文臣武将。红花塔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太平天国运动后,在当时的清朝县令李海鎏的协调下,红花塔于咸丰四年由吉水围人出资重建,文革时期被毁。近代以来,由于公路的兴起等原因,公庄河运逐渐消失,集市也迁往靠近公路的桔子圩。吉水围码头也逐渐失去当年的繁华风光。目前仅剩下规则排列的几块麻石,作为历史的印记。人们总在追求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而陆续搬迁出古村,让昔日的繁华慢慢远去,只剩下残墙断壁,杂草齐腰。为此,我们的心情很沉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时候的朱氏家族在这偏远山区,想必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那厚重的城墙,那长方形条石块桅杆石,仍苍劲昂然地立在古村的荒草丛中,它毅然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仿佛在用浑厚的声音,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繁荣与辉煌,向人们祈求着“保护我们!保护我们!”
我们来到东门前的河边,见一片约30亩的荔枝园,古荔枝园盘根错节完全裸露在黑土地上,枝粗叶茂,需要两三个人才能环抱。老农告诉我们,这些荔枝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其中2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有59棵,100年以上的有600多棵,这百年荔枝树,见证了公庄河历史的兴衰,这些老荔枝树,它身上长满了青苔,黑溜溜的,像一个垂暮的老者,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我问,这些荔枝树会结果吗?会呀,结的荔枝很甜。可惜今年是小年,没结果,去年结果很多呢。每到古荔枝园荔枝成熟时节,村民准备上树摘荔枝以前,都要为荔枝园举行开园摘果仪式,称“拜树神”。仪式是烧香祭拜。据当地老者说,如果不举行开园仪式,在摘荔枝时,便会从荔枝树上掉下来。我想,会从荔枝树跌下来的原因,是因为老荔枝树长满了青苔,很滑,不容易上去。而祭拜,则是叫人们要学会敬畏大自然,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果实。
这里还经常举行民俗活动,男女都爱唱山歌。所唱的歌,如嫁妹子歌、好听极了,让我来唱几句嫁妹子的歌给你听听:“爸爸为你插头花,妈妈为你找个好婆家,嫁到婆家会当家”;“火埯炉,火埯耐(烤),过了火埯蓬蓬发”……
吉水围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镇领导黄委员介绍说,镇府已经看到现代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新编制的《广东省博罗县公庄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5》中以总体规划的形式将保护开发吉水围古村落列为公庄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重点。鉴于吉水围村文化品位较高,定位为“以古村观光、主题休闲和特色游憩为主题,兼顾观光、娱乐、度假、购物、文化体验功能的乡村型文化休闲中心区”,主要对吉水围古村落环境进行整治,修缮围屋的主体建筑,道路的修复。规划中将建设桔子广场、游人集散中心、民居古院、客家特色客房、桔子桥、亲水长廊、水运码头、文化广场、民俗活动表演、滨水休闲街、客家文化博物馆等。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开发,建设美丽新农村,建设美丽吉水围,将吉水围深厚的文化传统承传下去。
吉水围还有许多看也看不完的风景,讲也讲不完的故事,如十二花缸元的故事、南门形成的故事、学医要先学游泳的故事、嫁入来的女子到公庄河里洗衣服或挑水,回家时都会走错门的故事等等,等下次有机会,我再慢慢向你道来
2020年6月16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