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画画和潮绣是最佳“拍档”,会画画不一定会潮绣,会潮绣不一定会画画。笔者笔下的主人翁是一对夫妻,他们一个画国画,一个擅长潮绣,儿子竟然也成了“小画家”,他们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一个十足的民间艺术之家。
我反复翻看着王宇文送我的《种石山人国画与写生》相册,满满当当的有三十多幅画,其中有山水画、古村落、劲松、莲花、竹子、梅花、盆花、牡丹、兰花、扇子等。他画惠州的山、湖、海、楼阁、古村等,不管远看近看,都能让你感到,那画,笔笔传神,笔笔见功,避俗而有生命力。他的山水画,有气势磅礴,有如高山上清泉穿滴,又如清风扑面,汇成聚宝盆聚满天下财宝。在王宇文笔下,兰花秀美,竹子灵动、梅花傲骨、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不管是巨松山川、还是小桥流水,远程楼阁,无不体现一个青年画家的深厚的感情、独到的用工。我抓住了一点:他对古村落更情有独钟,因为画中的古村落占了大部分。
翻看王宇文的画作,有一幅《龙门麻榨下南山村》的中国画,古树、古祠堂、稻田、石阶、牲畜、村民、晒谷场等,祠堂前的风水塘边还有一棵很好看的柿子树,秋天,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柿子。真美!我心里感叹:多灵动的一幅画啊!不仅勾画出一幅美好和谐的乡村景象,还散发出朴实的墨韵。可王宇文认为该画有瑕疵,还要再画。原因是,他到下南山村,是应微信朋友、一个古村爱好者的邀请,他想找回童年的记忆,请王宇文来老家帮忙画一幅家乡画,以了却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老祠堂门前杂草丛生,为了在画面中再现古村原有风貌,王宇文在祠堂前的空地上描绘了一个村民戴着斗笠晒谷的画面。然而,当他完成画作时,才发现,这块空地的用途并非晒谷,而是村民祭祖的地方。王宇文怪自己一时大意,决定要再画几幅来表达该村的原貌。王宇文在古村里兜兜转转,仔细观察寻找拍摄的角度,生怕错过每一个值得记录的细节。难怪,民协队伍采风时,我们总是看见王宇文不知不觉就在古村落的地方流连忘返,队伍返回时催他都毫不知觉。就这样,他不知不觉就画了30多幅“古村落”。
王宇文向笔者介绍,自己尝试用国画画古村,是在龙门县永汉镇的王屋村,从那时开始,王宇文感受到画古村给他带来许多乐趣。画王屋村时,王宇文将文笔塔精心入画。“耗资修建文笔塔在乡村较少见,将文笔塔入画,是为了表现这个村对文化的重视。”王宇文说。古村落建筑都大同小异,想要在古村落的画里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很难,王宇文抓住每个村的特点作画,例如古树、旗杆石、门前的小溪等等,尽量使画面不雷同。”
我以为画画很容易,将景物用手机拍摄下来,照着画就是了。但是,王宇文说,每创作一幅画都很难,古人的画法与现代人不同,古人讲究散点透视,而现代人则运用焦点透视,画古村落,无经可取,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至今,王宇文创作了20多个惠州市古村落的画作。他说,画古村需要花很多心思,因此,一年也画不了几幅。“我打算不断画下去,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办个画展,集中展示惠州古村风貌。”王宇文说。他走过的古村有:惠东溢尾村、龙门鹤湖围村、龙门马图岗村,惠东田坑古村、惠阳大山下村崇林世居、博罗莲湖古宅……行走古村给王宇文带来的不仅是乐趣,还有身心的洗礼。“崇林世居我很喜欢,去过很多次。崇林世居的牌匾写着‘为善最乐’、‘树德务滋’,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王宇文这次决心下大了,他打算办个展,把自己画的古村都集中展示,让大家都来关注惠州古村风貌!亲爱的读者,给他一个赞啊!
我庆幸加入到民间文艺家这个团队,经常跟许多民间艺术家们一起去采风、参观,一路嘻嘻哈哈,情同兄弟姐妹,王宇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最先对他有印象的,他专门为我照“丑像”,还洋洋自得的把照片拿给我看,以为自己拍照技艺高超。我们交流时,不管微信或QQ,经常互相“挖苦”,我说他是<石头记>的贾石头,因为他的昵称是”种石山人”,他说我是<红楼梦>的“林妹妹”。阿尼陀佛,千万不要做“林妹妹”。瘦高个的王宇文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不太像画家,倒像个老师。跟他交流,好像跟自家人聊天那么随便,听他介绍自己作品,娓娓道来。王宇文搞过室内装修,赏石,还有画画也是多面手,什么山水画、工笔画、素描啊等等,他都干过,有着牢固的基础。其实,王宇文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王宇文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增城县人。他聪明好学,从小喜欢写字画画。童年时,他经常溜到工人文化宫,那里有许多东西吸引了他,有画室,有画展、书法展等等。看到老师在画室画画,他感到非常好奇,所以,小时候工人文化宫对他是最有诱惑力的,在那里,他不仅看,还可以学,他很小就接触了书画,渐渐地对画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学画画,后来考上了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现为郭兰英艺术学院)。1994年,王宇文来到惠州,从事装修设计工作,还搞过赏石,玩石头也玩出了名,他的书房就叫“种石山房”。2006年,生活渐入正轨,他闲来无事,又发现惠州这么美丽,感到在惠州画画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于是重拾几乎荒锈的画笔,画惠州的花鸟山水。2008年开始画惠州古村落,不仅速写、素描写生,还以中国画形式进行系列创作。他选择的路是对的,他现在不但自己事业稳定,也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徒弟(学生)。
王宇文的画室既是画室又是孩子们上课的课室,不但有王宇文的画,还有他妻子陈圆芝的作品潮绣。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秀之一“粤秀”的主要流派,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陈圆芝正是那时跟母亲学的绣工。
我所了解的王宇文家庭,更是一个美满幸福的让人妒忌的家庭,陈圆芝不但擅长刺绣,还会写散文,连儿子也喜欢上了画画,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一个真正的民间艺术之家,我称之为是民间文艺之家,飘满了书香之气息。采访王宇文,写王宇文和他家的事情,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外行,寒流中我在电脑旁呆坐,鼠标硬是不听冰冷手指的使唤,它老是偏方向走,我的头脑一片空白,木讷地感叹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我告诉自己必须走进那个陌生的领域。困惑中,我在《惠州民间文化网》看到了陈圆芝发表的散文:《忆绣小记》:这分明在写她绣花的感觉:“腊月初,窗台上种的朱顶红花枝上的花骨朵挤挤挨挨,占满了枝头,暖冬乱了花期倒也添了几分春天的气息.....”我读着,感到心里暖暖的,真的,春天来了,这暖暖的便是春天的气息啊!我看到了一个贤惠的少妇正在相夫教子,她的华丽身段影影绰绰显示出勤劳、智慧,她的《忆绣小记》在《民间文化网》一发,点赞者无数。
陈圆芝聪慧,温文尔雅,秀发披肩,她有清雅的气质和不事张扬的性格,她的刺绣作品多次获大奖。在汕头长大的陈圆芝,喜爱潮绣,自幼学会绣花绣草绣小鸟,其作品已经多次作为潮绣的代表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艺术活动。和王宇文结婚后,王宇文成了她进行艺术创作的“始作俑者”、长年铁杆粉丝、合作者和经纪人,他们一个画、一个绣,合作默契。如他们合作的作品《竹林雅集》,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竹林雅集》取材于竹林七贤典故,属于大写意人物画作品系列。作品中无一处用笔添加钩染,无一处借色以辅而胜,可谓形神兼备。即使站在面前,如不细细观察,也难以从看似泼墨而成、毛笔勾勒的作品中看出线条的粗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11月,在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这幅《竹林雅集》获第六届广东省工艺精品展铜奖;陈圆芝的得意之作还有《贵妃醉酒》,能看出青花瓷的意蕴,《麻姑献寿》中则透露着唐三彩的味道。她的作品还有迎接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盛世中国六十华诞》、《国香春霁》等。特别是那幅《国香春霁》是2014年11月完成的,当初就是王宇文先以铅笔起稿,白描打底,然后再由陈圆芝在上面一针一线,耗时一年半终于完成。“牡丹是最常见的创作内容,但也是最容易显示俗气,创作这幅画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让自己有个突破。”从构图上,王宇文借鉴了数家作品,再重新设计,陈圆芝在刺绣中则将色彩的运用达到新的高度:为了更加逼真,同一个花瓣之上,至少运用浓淡不同的三种颜色,最终的作品,比日常所见的国画还要绚烂多姿。
“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要不断拓展,从其它艺术形式中获取营养。”这是陈圆芝潮绣的原则。2003年,陈圆芝怀孕在家待产,为了安心养胎,她辞去了幼师工作。在家休养时她再次拿起“针线活”,以一幅清代时来中国绘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为蓝本,正式开始了和王宇文艺术创作的夫妻档。2007年,中国喜迎2008年奥运,陈圆芝备受鼓舞,于是停下手中的工作,创作了一幅潮绣迎接北京奥运会的作品《鸟巢》,《鸟巢》作品以国花牡丹为烘托,牡丹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寓意祖国繁荣昌盛,幸福和平,九朵娇妍的花朵,象征在九州大地,人民团结一致,庆祝北京奥运胜利召开;待这幅作品完成后,她才又转到《盛世中国六十华诞》的创作中来,《盛世中国六十华诞》中有60只美丽的蝴蝶,这是陈圆芝别出心裁的创意,象征新中国60年历程。为了让蝴蝶各有特色,她经常到网上去找一些蝴蝶图案,然后仔细揣摩。所以她绣的60只蝴蝶每一只都不同,不仅颜色不同、花色不同,而且停靠的姿势不同、飞翔的动作也不同,可谓多姿多彩。此情此景,不禁令我想起了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咏绣障》: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可不,陈圆芝的潮绣引的美丽蝴蝶来。
王宇文夫妇很清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在早期开始。他们的儿子王一域,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早就悄悄地喜欢上了美术。于是夫妻俩便经常引导孩子创作一些有时间性、有历史意义的题材,借机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他们经常帮助孩子搜集素材、照片,还经常帮他和泥。平常在家的时候,他们全家虽然在一起,却是各玩各的,一个捏泥,一个画画,一个刺绣,有机会还以陪伴引导,带他户外采风、参观等形式培养他的兴趣爱好。现在,王一域已长成一个英俊少年,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着艺术氛围的家庭,已深深沉醉在艺术的世界中。笔者去年在良井采风时他也跟着爸爸来了,他背着画夹,一个十足的小画家,到实地写生,我非常感动。见我好奇,王宇文介绍,儿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对泥塑有兴趣,最爱和泥巴打交道,现在稍大一些,就学写生。王宇文说,两年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惠州舰回访开放日活动中,王宇文全家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王一域特意带了画夹、画笔去写生。气势宏伟的惠州舰让王一域很是震撼,他决心要让自己的画笔把惠州舰画出来。船上的海军见他这么有心,便破例让他登上惠州舰坐在船上写生。他一笔一划地描绘着,身旁的海军还用相机将他画画的过程记录下来。4个小时,王一域画了两幅展现惠州舰的画。这次的经历给王一域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宝贵记忆。他小心地保存着当年的两幅画,就连当年海军给他送的矿泉水,水喝完后的水瓶他都像宝贝似地收藏着。当时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王一域便创作了泥塑作品“惠州舰”。后来王宇文又帮他把“惠州舰”作品烧制成一件泥塑成品。王宇文说,这个成品成为儿子永远的幸福回忆。王一域的作品经常在惠州的有关活动中展出,他的泥塑作品有展开翅膀身上写着“吉”字的大公鸡、有挥舞球棒打高尔夫的少年、有可爱的长鼻子小老鼠,一个个都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引的市民围观。他很喜欢苏东坡的诗词,一直想创作一件苏东坡的泥塑作品,展现苏东坡大文豪的气慨。那次王一域随父母去看大型歌剧《千年之约》,演员的舞蹈动作中诠释苏东坡在惠州的活动,给王一域很大的灵感启发,他从舞蹈中提炼出美而创作出的作品,更能达到王一域想要的感觉。舞台剧结束,王一域回家后参照一些图片,花了几天时间,专心致志地创作了3件苏东坡泥塑作品,一件是苏东坡坐在席子上的,一件是苏东坡握笔挥毫的,还有一件是头像,其神态动作栩栩如生。
采访即将结束,王宇文一家的艺术形象都好像挥之不去,我在感叹着王宇文的画、陈圆芝的潮绣、还有那个可爱的小画家,期盼惠州能有更多这样的家。
2018年2月4日立春
惠州民间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