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民间拜祭祖先的场所,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
小时候,我对祠堂的概念很模糊,认为祠堂大概就是那些拜神、出殡的一些恐怖事。“文革”时期祠堂遭破坏,我们的观念也随之被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观念逐步转变,之前被称之为“旧风俗旧习惯”的传统风俗也慢慢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我的观念也跟着转变,明白拜祠堂原来是一种纪祭祖宗的活动。为此,我们慢慢懂得,祠堂,是人类传承的记忆,是人类祖宗灵魂的栖息地,不但寄托了我们的乡愁,还记载了人类前行的脚步。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先祖来自福建漳州,后迁于广东省惠东县梁化黎光村(原地名雷公岭)。小时候听长辈说,雷公岭村有我们的祠堂,有老屋和菜地,还有那高高的龙眼树。外出的黎雷公岭村人,不管住哪里,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老家拜祭祖宗,简称拜祖。清明节时,也定要回老家扫墓祭祖。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奶奶生下我父亲刚满月时,由于我奶奶娘家(黄姓人)与邻村人打架出了人命,对方放话,连亲家也不放过(黄林是亲家)。于是两姓人连夜分头逃走躲避。我爷爷兄弟俩,爷爷举家逃到平山,爷爷的弟弟举家逃到平潭。爷爷全家来到平山后,林氏族人帮他们在本地安顺落了脚。此后,靠爷爷卖咸酸艰难度日。以后,他们都一直住在平山,从没回去过。此后,雷公岭村成为我们父辈的乡愁。每年清明节,爷爷就带着我父亲和叔叔们去雷公岭拜山祭祖,后来爷爷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就在家里设神龛,逢初一十五、年节都在家里敬神拜祖纪念先祖。
到了我们这一代,认祖,便成为了我们家族日盼夜想的一件大事。
我们年轻一代的林氏后人经常在琢磨,为什么别的姓氏都有族谱、有祠堂,而我们家没有?我年轻的时候,见父亲经常在一个小本上记事,写的是某某第几世云云。
其实我知道,父亲也在思念他的故乡,他年轻时也经常跟他父亲回雷公岭村拜山,他很清楚他的老家在哪里,父亲认定老家祖屋是回不去了。到我们这辈人,我们更不清楚我们的祖祠在哪里?雷公岭究竟是不是我们的故乡?虽然我们小时候就听说过雷公岭是我们的故乡,但为什么从来没有回去过?前辈担心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奶奶他们在平山有了居民户口,成了吃国家粮的城镇居民。1980年改革开放,村子分田到户,村子老乡都没动我们的老屋和菜地。现在老人故去的故去,我们和雷公岭村的后人互相之间都不认识,就更没回去了。雷公岭村就成为了我们可望不可及的故乡。许多在外地的游子,大都和我们一样,不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对祖祠印象模糊,认祖归宗的强烈愿望已经是人们心中最大的乡愁,他们要找回自己的老祖,以辨明自己的身分,我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宗在哪里?有一次,我的手机微信里的“粤东林氏宗亲群”有一位同群林氏族人,他通过和我微信私聊,说他的一位马来西亚华侨黄姓朋友,要他帮忙寻找在中国的一位远房亲人。这位朋友说,他们的老家在惠东县梁化雷公岭村,是黄氏族人。他说了很多,就是希望我帮他忙找找。我辗转来回,后来通过一雷公岭村黄氏族人朋友的协助,帮他找到了要找的亲人并且联系上了。可见,宗亲在群众心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位置。
黎光村(雷公岭)是林氏宗祠粤东林氏宗祠的分祠(家祠),广东一世祖林太公四百多年前带5个儿子从福建漳州来到广东惠东梁化黎光村(雷公岭)定基至今,繁衍十六代1100多人,可谓家祠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一天,我弟弟和我堂妹打电话给我,说黎光村的人打电话来,告诉说村子的祠堂很旧需要翻修,并叫他们有空回村子看看。这说明家乡也盼我们回去认祖啊!我们十分高兴,家乡敞开怀抱欢迎我们,我们终于可以认祖了,我们的老家就在黎光村。原来,2014年12月,黎光村林氏族人决定对破旧宗祠进行修缮,并通过祠堂修缮这一途径,让在外居住的林氏族人的子孙回村认祖。这一消息让在外居住的林氏族人奔走相告,人人皆大欢喜,因为许多族人也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自己的根在哪里?
2015年11月祠堂修缮完工。6日上午,黎光村林氏后人一千多人齐聚宗亲祠堂,参加盛大的祭祖仪式。第二天,请出嫁女回娘家,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盛大的祭祖庆典活动。
来到黎光村林氏祠堂,正大门“林氏宗祠”四个大字闪闪发光。修缮翻新的黎光村林氏宗亲祠堂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林氏祠堂正堂有“西河堂”三个字,两边大门贴有“九牧世泽,双桂家兴”门联,许多男子的衣服右上方印有“九牧”字样。宗祠门前,林氏宗亲喜笑颜开齐聚祠堂门口,花篮簇拥,彩带、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狮子舞参拜,鞭炮齐鸣,欢迎林氏出嫁女和其他堂派族人的到来。此情此景,让我们十分感动!老家啊老家,我们前辈的老家,晚辈终于踏上回归探望老家的路了!至此,压在我们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林氏族人领着我们来到祠堂,我们在神龛前默默上香,禀告自己来自那里谁家的云云。林氏族人教我们怎样上香、怎样念词。我们姐弟及堂弟妹们同时点香同时祭拜,各自念各自的名字。我平时都没有烧香拜神,我也跟着喃喃念曰:众神、天神、老祖公嫩祖公、老祖婆嫩祖婆,我来自平山,是阿佑牯(爷爷)的大孙女,是阿宽(我父亲)的大女儿,我和弟弟妹妹堂弟堂妹们今日回到雷公岭村认祖,我们给你们上香了。请保佑我们平安大吉,万事顺意......我想,如我父亲、我叔叔他们知道这些事,一定会在天上笑。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回村认祖的,单白花镇就有三百多人,马安一百多人,还有平山、平潭近百人,合计五百多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找到了自己的根,还了林氏族人寻找祖先的愿望。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林姓家族,自西周初年立姓以来,尤其从林坚公开始后的八百年多间,林氏族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北冀州地区繁衍生息。这一带地区位于古黄河和流入黄河的淇水之西,这一时期的林氏族人被称为“西河林氏”,堂号“西河堂”。西河林氏自始祖坚公西周受姓以来,经秦、汉、晋至南北朝,历时2000多年,繁80余世,谱称“长林世系”。八十三世祖林鼎峙,从河南入闽开族后,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历时1100多年,繁衍40余世,普称龙溪世系。龙溪世系之三十世孙林坤玉于明末年间从福建莆田南徒粤北珠玑巷到粤东归善县(现惠东县)平山鲤鱼岭村开族繁衍鲤鱼岭世系,为林氏家族一世祖。“西河林氏”繁衍至今三千多年,林氏子孙遍布海内外,坚公始祖派下嗣孙七千多万人。
在雷公岭村,我们感受到,祠堂是群众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黎光村的林姓村民,凡祭祀、祭拜等都在祠堂进行。某家办喜事,新婚夫妻结婚那天,要去祠堂祭拜,“告知”祖宗家族新婚即将添丁进财;出嫁女出嫁前一天也要去祠堂祭拜,告诉林家红花女子长大要出嫁了,诸事云云。某家生了男孩,要去祠堂上灯,禀报添丁之喜;某家老人過身,后事就在祠堂进行。
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近十年时间,我都在做民间文化工作,我走过的乡村,所见过的祠堂也和林氏祠堂一样,都有“耕读传家,清白明世”的家训。每个家族都愿望谨遵“家训”,明白做人需仁义道德,忠孝廉节。教导子孙不忘做人根本,事事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梁化林氏宗祠堂有一幅“忠孝家声传奕世,公侯门第振千秋”的楹联,彰显了林氏三千余年公侯世第的历史和忠孝传家的清白家风,让人顿足仰慕,让人肃然起敬!林氏祠堂正堂的“西河堂”,两边大门贴有“九牧世泽,双桂家兴”的门联,谓唐代泉州甫田林氏有兄弟九人俱任官刺史,世称“唐九牧”;宋代,泉州霞洲林氏又有兄弟九人俱任知州。有诗赞曰“唐朝兄弟九刺史、宋代父子十知州”。清白传家,让后人学好、做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死后不得进祠堂,也就上不了族谱。当然,各村、各族人,大多数人家都是地道诚信之人,作古后也是“清白传家”。
祠堂族谱的作用:祠堂供人翻阅查看的另外一页:族谱。族谱记载着每一个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绩、辗转的迁徙过程和他们族支的世系承传与繁衍。林氏族人的族谱,记载了前人的艰辛和辉煌,为历代民族英雄唱赞歌。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人们焚香烧烛,在袅袅烟雾中祭拜本姓的民族英雄。
一直以来,族谱都以记载男仕为主,从某年开始为第一世,直至后来。族谱记载了本姓族人的来龙去脉,记述了历史发生的大事。
粤东林氏族谱就是记载了元明两朝时期,世居福建和各地的林氏族人,因官职调升或避战乱灾祸,纷纷举家南迁广东沿海、沿江一带聚居。聚居南方后,远方的祖先也还是要回去祭拜的。每年,祭祖路途遥远,舟车昏浪,祭祖路上苦不堪言。为解决每年回祖籍祭祖的劳顿之苦,明朝中叶,林氏先祖寻龙觅穴,选择千年古郡惠东县梁化墟修建总祠堂,将先祖155个令牌请到梁化,这就是粤东林氏总祠堂,也供各家祠堂祭拜先祖。粤东林氏宗祠堂就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派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浓厚的宗族文化色彩。毫无疑问,祠堂存放了族人的乡愁,在祠堂可以看到家族的“胎记”,祠堂是先祖的灵魂永远的栖息地。
祠堂是古建筑结构,当古为今用。祠堂活动,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群众民俗活动。现今很多祠堂都破烂不堪,建议当今提倡的“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把保护祠堂工作结合起来,上级给予关注。关注祠堂,既是关注民生。
现在,社会主义新风尚,祠堂除了祭祀,还参入了现代文化节目,如文艺表演、书法挥毫、书展、法制宣传等等。
我笃信,“有家必有族,有族必有宗”宗族祠堂就是人类传承的最好记忆。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族人在祠堂点烛、香火、祭拜者在神龛上摆满五牲、三牲、茶酒,在袅袅烟雾中双手合掌,喃喃细语,他们在向祖宗禀报家声,祈望祖宗保佑家宅平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宗亲凡有大事,都在祠堂商议,在祠堂办一切的喜事、白事。林氏族人的祠堂,林氏族人祭祀。祠堂在!祭祀在,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