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春天,鲜花遍地,姹紫嫣红。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来到稔山镇大墩村。海港风情的大墩村,春风荡漾,处处可见紫荆花、黄花风铃木长满枝头,劲展风采。特别是黄花风铃木,它似“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态势把大墩村装扮一新。
在大墩村,我们看到公园式的村庄,整洁美丽,栈道绿树迎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崭新的乡村新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的村民住宅,虽然不能用“高楼林立”来形容,但村民的崭新住宅都是楼房,二层三层不等,特色明显,这样一个独具风情的小村,魅力无限。
大墩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大墩村为什么叫“大墩”?原来,位于稔平半岛莲花山脉稔山镇南侧的大墩村,村域原是一片宽阔的海滩,后来经海水河流的冲刷沉淀,海滩就慢慢堆积了沙墩,墩形像龟,人们就称呼此地为大孤(闽南语孤即龟)村,后来沙墩逐渐扩大,又改村名为“大墩”村。大墩村拥有海岸线1公里,在海岸边可以看到范和灯塔,也能看到远处的海湾大桥。
大墩村以前有盐田700亩,60%的人从事盐业,水田300亩,40%的人从事农业。新中国成立时,政府给盐民上居民户口吃国家粮。1995年盐田开始转产,盐民从事盐业改为海水养殖。1999年以前该村属长排村辖,1999年8月后撤区设村大墩村从长排管理区分出,成为独立的行政自然村。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约2388人,户籍人口1758人,村下辖盐业、农业两个村民小组。人口322户2185人(含外出、在港人),户籍人口1586人。
过去大墩村产的原盐质量好,人们用“白、靓、净、精、细、无杂质、味道极佳”来形容,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稔白盐”。“稔白盐”远近闻名,远销香港、广州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大墩长排的“稔白盐”。大墩村现有三项“名古”:白字戏、农历六月六“食福”、古老的晒盐法。
在大墩村委会,年轻的支部书记曾妈新告诉我们,2017年7月,稔山镇的范和、长排、大墩、芙蓉4个村被广东省列入第三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根据“统一风格风貌、统一岭南特色、各具文化底蕴”的总体规划理念,经过建设,如今各村各放异彩,我们村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2017年惠东县启动“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森林村庄)”建设工程项目,根据总体规划理念,大墩村把村里的一条古街打造成大墩白字戏韵街,以村委会为起点,以古树广场为终点,中间串起老牌楼、白字戏文化中心、国王庙等古建筑景点,改造成为大墩村最具代表性的街景。还充分利用大墩小学旧址改造为白字剧公园,修建女子白字剧活动社,结束了白字剧演员没有固定排练场所的历史。此外,建设小型表演舞台,满足村民表演、观戏的愿望,也让游客们能近距离参观、更深入了解白字剧,让白字剧文化得到普及。等等。经过建设,现在美丽乡村已建成,大墩村大放异彩,一幅古今交融的美丽乡村长画卷。
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大墩村以“海港风情、白字戏韵”为主题,宣扬传统戏剧白字剧,并结合现状渔港建设,打造渔家风情码头,提供以海边餐饮为特色的24小时消费的活力风情渔港片区。现在的大墩村,真的与过去不同了,我们看到的是面貌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看到的是村民脸上满满的幸福感。
这是我2010年以来第四次走进大墩村。第一次来大墩村,我为他们撰写《稔山镇志》到各村收集资料,第二次来大墩村,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他们的白字戏,市民协要吸收白字戏团成为惠州市民协的团体会员;第三次走进大墩村,是应村理事会会长林王钦的邀请参加他们的民俗活动“谭公诞”,也是我为民协会员采风找一个理由。
在曾妈新办公室,书记讲述他们村的故事,娓娓道来。
文明之花在这里绽放放
稔山镇党委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引领下,大墩村一方面,以推动落实民生工程为抓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提升镇、村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实现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联动作用,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切实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为惠东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之一,结合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悠久历史,赋予古建筑新风貌,一项项传统精华得以活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展现浓郁的文化韵味。
这里民风淳朴,盐业渔业农业养人养地,是人们习惯道之的风水宝地。从公元1700年开始便陆续有人前往此地居住。清朝顺治年间不断有福建人从海陆丰迁徙而来,姓氏有陈、曾、罗、林、王、周、庄、徐等18个,以闽南话为主方言。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曾氏先祖清朝初年从福建莆田迁入惠州,康熙年间从惠州迁移到大墩。当时曾氏先祖在南海任县令,但不幸与妻子和儿子失散,后来母亲带着其中一个儿子改嫁长排村林氏人家,另一个在黎姓家人的帮助下到陆丰碣石镇,后迁移到大墩,为大墩开基祖尚值公。《罗氏族谱》也有记载,罗氏先祖于清初从福建金溪县迁移至广东海丰井仔,后到海丰径口,康熙年间从海丰径口迁移至该村,至今已传六代。
据《稔山镇志》记载,大墩村人黄天渝于清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第58名举人。现在建于清代的黄氏宗祠祠堂门口悬挂有“文魁”匾额,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黄天渝中壬午科第58名举人而得。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期间,大墩村男儿第一批参加志愿军的有曾华庆(1935—1952年)、曾庆连,曾华庆在朝鲜战场中壮烈牺牲;还有第二批参加志愿军的吴妈笋、陈妈德、罗吴求、陈同、徐建元、陈房等。
曾妈发(卒于1967年),南海县副县长,参加过游击队。曾华春:1939年生,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周汉辉,1962年生,全国特级优秀警察。陈振明是高级工程师。
大墩村是一张文化名片,除了在村里传唱了上百年的白字戏,“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一个个文明招牌冠冕堂皇。历来,大墩村人重视奖学奖教,让大墩村教学工作走向新的征程。
2011年以前,大墩村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大墩小学生源不多,许多小孩都流到外村学校读书。当时党支部书记林永石和班子成员意识到这个问题,很着急,支部班子查找原因,就是重视教学工作做的不够。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教育基金奖”基金会。乡贤看到村委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乐意捐助资金奖教奖学,帮扶困难学生,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有突出教学成绩的教师。“教育基金奖”基金会不但奖励优秀教师,还奖励优秀学生,给他们一定的鼓励。“教育基金奖”基金会成立以来,大墩村每年有近10名学生考上大专以上学校,现在已经有103人考上大专本科。
以前稔山二十多所小学,大墩小学排名都在十七、八名左右,到2015年以后,有了奖励基金奖,单小学教学奖和优等生奖每年就有4万多元奖励。现在成绩提上去了,生原也多了很多。2018年以来,不断在全县农村小学教学会议获二三等奖,2021年获全县农村小学教学一等奖。老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努力,每年颁奖的时候,大墩村的村民、乡贤都积极捐款奖励老师学生。这文明氛围里,学生们努力学习,每年不断有大墩村学子考上大学、大专、重点高中,2016年有14人考上大学,其中被重本大学录取5人。
到位的“精准扶贫”
稔山镇党委注重突出产业带动和实现强村富民,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模式,大墩村依托滨海资源优势,村民开展养殖+种植,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16年,大墩村从“精准扶贫年”开始便有了扶贫建档工作。在村委会办公室,我们看到会计办公台的书架室有一系列档案袋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曾书记向我们介绍,这档案除了贫困户,还有返贫户。现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通过扶智、扶技、产业帮扶、金融帮扶等举措来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质量。精准扶贫工作其实在2016年我们村已经脱贫了,但这期间又出现贫困户。主要是家庭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返贫,如家庭有小孩出生、遭遇突发不幸、生大病等,他们的生活就又困难了,又回到贫困路,这个档案就得全部重做。会计很耐心地向我们解释返贫的含义。2019年以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20年七月份除一户保底全部脱贫,2021年7月还有一五保户,由政府落实保底即供养到老。2021年至今全部脱贫。
我心里很感叹,政府对贫困户的关心,所考虑的是那么的周到!
方某,中等个儿,是铁涌人,在大墩村算是外来户。他来大墩村以前,生活十分贫困。曾妈新书记介绍,他在村子也是种马铃薯致富。于是,我们便聊了起来。
方某说,我是铁涌黄坑对面的福厦村人,家里田少人多,5个兄弟姐妹加父母7口,生活比较困难,一日三餐以番薯粥填肚,要过年才有饭吃。方某23岁那年结婚,一家人和父母兄弟住在一间农村平房,生活困难不说,家里狭窄的几乎透不过气,一间80多平方米的房子,吃饭、睡觉、灶台、养畜牲猫狗、放番薯芋头锄头用具等都在那里,我结婚后感到更加不方便,整天想着怎么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听朋友说,稔山大墩村有人去了香港,许多田地没人耕。我听了心里一动,何不去铁涌租田耕啊!这样可能会改变家里的状况呢。我跟家里人说了,他们都赞成。于是我来到大墩村,找到了当事人的亲戚,谈好了租田的事情。有的说不要钱,田给你耕你替我们交公粮就行了。就这样我租了16亩水田,还有一些闲置的盐田。在村子租了几间旧房子,过完年我们夫妻把母亲也带过来了。我们与邻里和睦相处,勤耕勤种,第二年开始就有所转变。稔山一带和铁涌一样,他们一年也耕种三造,两造稻谷,冬种马铃薯。我很想种马铃薯,但田地不够,于是我就留意,有时候有的人家去香港了,家里田就让我代耕。村子里的村民有的耕两造稻子不种马铃薯,我就跟他们商量去种他的地。主人是满口答应,反正不种地也荒着。有的家庭种了两造稻谷就不种马铃薯,便给他冬种马铃薯,哪家有三两亩、哪家有一两亩,凑合起来,就十多亩,遇到个好价钱,这十几亩马铃薯收入也很可观,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他说,大墩村人情都很好,乡邻对我们家很热情,我们3个孩子都是在大墩村出生的,他们处处都关照着我们。
曾书记说,大墩村的种植户90%都是种马铃薯致富,家家盖了新房。2016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来到了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调查组看到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收获马铃薯的忙碌景象,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劳动丰收场景啊!小小马铃薯,已成为惠东最具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创汇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那时候我们家也富裕起来了,衣食无忧略有存款。
“稔白盐”,最古老的晒盐法
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墩村的盐民生活很苦,不说烈日晒盐的苦,如遇台风,地漏主不愿出资堵口复堤,加上他们都是承租长排盐田漏主、即代号“八排盐田”的盐田来耙盐,盐区的盐地漏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地漏主以敲诈、侵吞盐民盐田房舍,高利贷盘剥,不少盐民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历史上曾出现盐民群起反抗盐司官带捕丁(衙役)到盐村抓人,他们把盐司官的官轿砸烂,把盐司官拖下轿,与他们据理力争。那时,几乎家家户户卖儿卖女,背井离乡,逃荒乞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关心盐民,给盐民予各种优惠政策,让盐民生活有所好转。1995年以后,为改善盐民生活增加盐民的经济收入,盐民从“以盐唯一”走上了多种经营的道路,不少盐民搞种养,跑运输,经营副业,经商办厂,顺利实现了盐业劳动转移,盐民生活逐渐好起来。新世纪以后,随着稔山镇的农业产业发展的稳步推进,村民传统经营以盐业、农业、养殖为主,村民种植水稻、马铃薯,耙盐、晒盐、养殖,另有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养殖、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等。
下午,我们来到盐田,盐田的鹅卵石,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在盐田的鹅卵石,有浅绿色的浅藕色的,别看凹凸不平,却很滑,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他们历尽风霜。
大墩村70后的支部书记曾妈新,是盐工的第三代,家里爷爷父亲都是盐工,作为新三代的盐工,他高中毕业就有远大的理想,他不愿意像父辈一样继续当盐工。他和伙伴们走出大墩村到县城打工。1999年,大墩村从长排村独立出来成立村委会,乡贤把他召回来,要他回村委会工作,当时他担任民兵营长,后来一直立足大墩村,从民兵营长到会计到副书记到上次换届,当上大墩村党支部书记。他从小看着父辈晒盐,小小年纪也参与晒盐,帮忙舀水、拿咸度表试水、车水、收盐等活都干。古老的晒盐法,他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听他娓娓道来。
现在村子还有盐田30多亩,至今还有三家人在晒盐,其中老盐工黄连香已经80多岁了还念念不舍“稔白盐”,还在耕作着古老晒盐法五步走。晒盐从1度至过滤到28度分七步走:大至是蓄水、制钠、加纳、踩漏、戽漏、验卤,出卤水等。
盐民在晒盐的初期,第一是步是纳潮,把盐田海水纳进来,也叫开闸进水,经过泥池过滤净化水提高海水的咸度;第二步是石池,也叫耙沙,用重耙头,石池经过净化提高海水的咸度,需要试到23度至28咸度计试水;第三步加纳,收沙,用推沙板将沙幅上晒成的沙粒堆成垄,再用畚箕挑上漏场;第四步是踩漏,用沙耙将漏床上的咸沙拖平,再用脚踩平;第五步是戽漏——将纳进漏头水沟的海水戽上漏床(缸);第六步是验卤,盐民自制的验卤器,即比重计,以南风螺壳壳面糊上桐油灰与另5只蛤壳以线串连而成。验卤时,如淡卤则浮起螺壳,浓卤则浮起蛤壳。若浮起5只蛤壳,则卤水最浓,以此测出卤水浓度;第七步是出卤水,即把沙漏滤出的卤水引入卤缸或结晶池(盐种)。剩下的就是挑漏、碾池、上卤水等等。
曾书记说,春夏期间的天气晒盐是最辛苦的,当你看到天气好,就没把盐归堆,不知半夜雷鸣闪电,那时我父母真辛苦,三更半夜穿着蓑衣往盐田跑。
传统方法晒盐的辛苦,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这位晒盐的老者,估计70岁了,但身体很好,他为我们讲述了晒盐的奥秘,在他看来晒盐是那么的轻松。这里晒盐的唯一工具:石轱辘,用于碾压鹅卵石,而盐田里面的泥巴,靠鹅卵石来压平,当灌满海水时,需要太阳、需要西北风,两三天可结晶就能有收成了。夏天最怕暴风雨,冬天最怕大太阳晒暴盐田,也怕潮湿空气。这一带盐民很熟练那首民谣:“赤日炎炎似火烧,盐町粒粒汗中熬。辛苦劳累谋生计,大爱真情日月昭。”晒盐者说,制盐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但由于劳动负荷重,收益不高,盐民的下一代基本都不传承祖业了。曾书记说,以前的年轻村民参与晒盐、务农、较多,现在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仍在田里劳作的只有少数村民,传统晒盐产业,濒危了。说的我们心里都不好受。
非遗白字戏
农村要助力乡村振兴,大墩村的党员干部以实干担当,“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农村强不强,就看领头羊”。实施乡村振兴,大墩村当届和历届党支部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拿出他们应有的实干和担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根据村里的实际进行项目改造。自大墩村被惠东县列入省第三批新农村示范片村,濒临南海的大墩村得渔盐之利,以“海港风情、白字戏曲”为主题,打造活力风情渔港片区。
曾书记引我们来到白字剧文化中心。这是新打造好的白字剧中心。我们从村委会出发,以古树广场为终点,中间串起老牌楼、白字戏文化中心、国王庙等古建筑景点,这是大墩村最具代表性的街景。
这个白字剧公园是大墩小学旧址改造的。大墩小学原名为“稔山大墩盐工子弟学校”,创办于1946年,1952年改为公立小学。大墩小学办学时间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意义深远,2005年学校建成新校址,旧址也就做了白字剧文化中心。
这栋1400平方米的白字剧文化中心是一栋灰色砖瓦建筑的四层小楼,古色古香保持了古村的模式,也表示了新与旧共存、古与今同在。小楼很是气派。广场前一块“镇石”,几个刚劲秀丽的毛笔草书“白字剧公园”为公园增加了观赏品味档次。四周广场,绿树成荫,树荫下,晃脚的、练腿练手的体育健身器材应有尽有。第一层是老人活动中心,我们进去时见有老人家在下象棋,有的在唱K拉OK;第二层是白字戏排练场,这个排练场,为白字戏演员解决了白字剧活动社,结束了白字剧演员没有固定排练场所的历史;第三层是农家书屋,我们看到满满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第四层是党政会议室,党政、村政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里面整整齐齐摆了会议台桌凳,好不气派。
下到一楼,一个白字戏演员认出了我,硬拉着我跟她一起唱白字戏。我虽不会唱,为了不让她失望,便在麦克风前嚎了几句。其实,我也是很喜欢白字戏的。
白字戏是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用闽南方言演唱,是明初自闽南流入广东汕尾和惠东的戏种。白字戏吸取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形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流行于海陆丰及惠东、惠来、紫金等东江流域一带的县区。2006年,白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墩村白字戏于2019年惠东县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墩女子白字剧团演员清一色是女子,广东省唯一的一支女子剧团,创建于1955年。采访中,林石永团长说,大墩村的女子是何时开始喜欢唱白字戏的,已经无从考究,都是前辈的传承。以往大墩村白字剧团50多年演出了无数场,得到过观众满满的掌声和赞叹!1964年由于各种原因停演。到了2002年,祖国的春天百花盛开,名声在外的女子白字戏团重新组建的欲望在蛊惑着她们。村里的热心人士、港澳同胞及几个老艺人,怀着对白字戏的热爱,积极发动,出钱出力,重新组建了大墩村女子白字戏剧团。剧团重组初期没有资金,村民热心资助,10元、20元、100元地慷慨解囊,多方筹得1万多元的启动资金。带头人周丽卿牵头组建了20多人的演出队伍,用大家捐赠的一点点钱购买了简单的道具服装便拉开了演出帷幕。第一场戏当然是在大墩村试演。台上的演员声情并茂,全情投入,台下观众叫好声不绝,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群情高涨,她们拍手叫好叫到喉咙嘶哑。自从那次演出后,许多人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她们去演出。不少游客到大墩村,都希望能一睹白字戏的风采。久而久之,白字戏便成了大墩村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剧团的演员们都是本村村民,他们有的在外地打工,有的是农民盐民,接到演出任务后,领队就通知她们回来排练。有的白天要上班,就晚上抽空练习。演员的家人都很支持,有几个演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排练,主动包揽了所有家务。剧团缺乏资金,演出补贴也很少,演一场每人只补贴20元,排练一次补贴5元茶水费。尽管排练演出是辛苦的,补贴也是少的,但她们不怕辛苦,不计较报酬,因为,她们喜欢白字戏。现在,剧团已经有45名成员,其中女演员23名,男的当副手负责伴奏、音响、灯光等幕后工作。演员中有6个老年人、12个中年人、5个青年人,最大的65岁,最小的15岁。她们自编自导自演,到平山、铁涌、黄埠、巽寮、多祝、增光等地乡村表演已经达上百场,许多地方举行庙会都会请她们去唱一场,演出的剧目有:《秦香莲(上下集)》、《双玉鱼》、《柳世春》、《一门四状元》、《张古董借妻》、《三女摸牌》、《三女拜寿》、《六郎斩子》、《桃花摆渡》《草鱼记》、《杨天梅》、《李文环中元》等大戏。
我曾经很多次看过他们的演出,在惠州博览会的民间艺术专场,乡村戏团走进城市,她们的演出技艺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把观众看的如痴如醉,她们那扮相、那身段、那演出技艺,总之一个字“赞”!
曾妈新书记说,发展乡村文化振兴,让大墩村地域田海一体,田园风光海岸景色相汇交融。现在村里还有篮球队22人、醒狮队25人、舞蹈队20人。特别是白字戏文化中心建成后,更是为大墩村添上一道亮丽的景色。白字剧公园内除了白字戏训练室,那里的老年活动中心、电教室和农家书屋、书画廊、传学室和好人室,大墩村麒麟狮队的训练场所,这么多功能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既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更好地传承大墩村传统文化。文化中心旁边还设有卫生站,这是多么温馨体贴的人文关怀啊!
四雅俗共赏,古老的谭爷公诞辰日人人吃“福”
大墩村何以民风淳朴、乡邻友爱,我在大墩村理事会林王钦那里找到答案。
林王钦告诉我们,村里现有姓氏祠堂36座,每个姓氏都有祠堂,并且设有不同的分祠。曾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年间,重修于2001年,占地约500平方米,两边房屋对称,中间一天井,祠堂中间悬挂有清代书写的匾额“三省流芳”。村中各姓氏村民于每年年初二集中于祠堂内祭祖,曾氏、罗氏宗族则是以农历二月初十为祭祖活动日。村中各姓氏村民于每年年初二集中祠堂祭祖日。
该村同治年间建的谭公仙圣庙,清康熙年间建的三山国王庙,咸丰年间建的真君大帝庙,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三月十五日、六月二十六日、平时初一十五村民会去上香祭拜。该村民俗传统节日,其架势比春节还要隆重,特别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的庆谭爷公诞辰日最为热闹。该村有句俗语:“谭爷生,吃福日,吃口福,保平安。”2017年我们的惠城区民协应林王钦会长邀请来大墩村参加“吃福”。这天,村内张灯结彩,村外彩球高挂。林会长告诉我们,吃饭要再添,吃菜要吃猪肉,且要夹两回,这就是“吃福、添财添福”之意。我们连忙拿起手机,拍拍拍的就让手机塞满“福”,让“福”日日夜夜来陪伴。谭爷公庙前、戏台前,近百围台“福宴”和着夏季的热浪,大家吃的满头大汗,津津有味,在“吃”的过程中品味大墩村几百年传统的民风民俗,品味沿海独特的风味。
在这最热闹的几天,全村人如同过年般热闹,村里彩旗气球随风飘扬,一派喜气洋洋。文艺演出是主角,白字戏是重点戏,五个夜晚的演出白字戏占了4晚,最后那晚是村子里的文艺节目,广场舞、老人器乐合奏、舞狮耍拳。这是民间最淳朴的活动,二十几个姓氏齐聚一堂齐齐“吃福”,是历史传承的遗风。这正是大墩村委村干部带头做的10件民心工程,它如一股暖流注入民心,让群众感到幸福满满。大墩村传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相交辉映,形成大墩村民间文化和现代旅游经济相互交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想,村民的幸福感已经写在脸上,他们会回忆过去那辛酸的日子,破烂的村子、泥泞的路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单那全村仅有的一间上无瓦遮挡的厕所,就难倒了一村人。现在村子建了漂亮的公共厕所,家家户户盖新房也都有带厕所的,村民衣食无忧,老人老有所养,贫困单身户一保到底,村民生活幸福、开心,他们对村委的赞叹,这些都是写在脸上的笑容!我不禁想起2017年我们来这里“吃福”,上任支书周玉章对我们说的那段话:“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要崛起一个绿满家园的森林村庄,不用很久,你们再来,就可以让你们观看白鹭鸟回归红树林的壮观,在这里品味“盐家乐”的美味。大墩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地干事创业,用勤奋和汗水,干出了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百姓富足的美丽乡村。这正是大墩村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晚霞照在我们的脸上,疫情时期,公路少有车辆。我想到,大墩村的一些村民将盐田改造成高位塭池养殖对虾,两旁则是正在建设当中的惠州大道东段延长线改建工程,惠州大道东延线作为县城至滨海片区的一大交通要道,一经完工,将更好地完善惠州市区和惠东县城通往稔平半岛的交通状况,特别是有望分流缓解节假日前往海边的交通拥堵。大墩村不但有特色还有美景,拥有海岸线一公里,美景特色明显,这样一个独具风情的小村子,魅力无限,谁都想来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