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河潭村调研时,谈到有关乡村文化、乡村建设的话题,村委党支部书记观周军告诉我,他们河潭村有人会唱老歌《花笺》,用尖米话唱,这让我感到很惊奇。于是,我为这事专程来到河潭村采访。
在村委会门口广场,我看到了《花笺》传唱人观德盛和他的徒弟马头娣。身材胖墩的78岁的观德盛大爷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说他12岁就跟着爷爷观容全学唱《花笺》,一唱就是几十年,早就把《花笺》的各段内容记在心里了。我很佩服他,不识字,竟然能把歌词全都背下来,他现在的徒弟马头娣也不识字,1968年出生的她,13岁就跟着观德盛唱《花笺》。马头娣个子也不是很高,不胖不瘦,观德盛拿来一本厚厚的手抄旧本《花笺》递给我。我指着旧本问他们,你们唱的都是里面的内容吗?他们点点头。马头娣说开始学时不敢开声唱,怕唱不好。后来唱多了熟练了,胆子就慢慢地大了起来,越唱越熟练,闲时也会在榕树下唱,后来村子里有人家嫁女、娶媳妇都会叫她去唱几句或“说四句”。随着城市文化融入农村,有不少来此地旅游的,她也会去唱唱助兴。
现场听他们演唱《花笺》,我只听到一个音域不宽的音调,音阶波动不大,曲式结构多为一段式,演唱时根据自己的音域发声,音色较为婉转、抒情。每句结尾多有下滑音,拖腔,咏叹性强,旋律常随歌词发音而走,唱起来轻松自然。他们挑选有关唱词,用尖米话、民间歌谣形式对唱,形成非常独特的有趣味的和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河潭村《花笺》调。观支书说,河潭村的村民所唱的《花笺》可以说是惠州现今仅存的流传《花笺》的遗留地。
《花笺》在明代时期就被人在街巷流行口语形式传唱。在铁涌河潭一带,老一辈闺阁妇女无人不晓、无人不爱。它由乡村走进城市,从民间传唱走上粤剧舞台,三百多年来传唱不绝。至清代,由钟映雪编写整理评注,并由传教士译本传向海外,从此负有盛名。
《花笺》虽是一个长故事,但群众喜欢,因为它可以折段选唱,可长可短,容易记,真是山歌一唱尽风情啊!既释放了心中的苦闷,又把烦恼全部忘掉!还减轻了劳动负重之疲乏。特别在节假日,在古榕树下,有独唱、对唱,演唱者有男有女,大多是女性,以成年女性居多。歌词内容充满了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均无乐器伴奏。歌词内容多用于聊弄对方博开心博同情的腔调 对唱解闷或独唱自娱。
从铁涌镇文化站李春华站长提供给我的资料看,说明了古代从产生到兴旺,促使其发展的原因是①清朝时期,官府对民众苛刻,群众生活贫困,《花笺》自然产生并盛行,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所以容易在民间流传。②按铁涌风俗,古时候村子每个女子要出嫁时,用唱《花笺》形式唱哭嫁歌已成为风俗,不唱哭嫁歌就意味着对父母不孝,所以每个未嫁女必须学会唱《花笺》。凡村里有人离世,村民都会用《花笺》的形式来表示心中的思念。村民的先祖在劳动时,如上山割草、下地劳作时,都要唱《花笺》,每逢节庆更是唱歌不断,对歌不停,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我在“360”了解到,《花笺记》是明末清初广东弹词木鱼歌创作的作品,是粤调说唱文学唱本的佼佼者,全称《第八才子书花笺记》。其中第59回,写的是梁亦沧与杨瑶仙的坚贞爱情故事,它由乡村走到城市,从民间传唱走上粤剧舞台,尤其是老一辈的闺阁妇女,更是无人不爱。《花笺》同时流传到铁涌河潭村,于是不熟粤语的村民都用尖米话传唱,用手抄本或口头折段演唱。
《花笺》主要内容:梁亦沧到姚府祝寿,在牡丹亭遇见正在下棋的杨瑶仙,两人一见钟情,倾慕不已。为接近佳人,梁亦沧不惜千金购下与杨府相邻的一座花园作为书房。梁亦沧拜访杨父时,在杨府望波亭读到杨瑶仙写在花笺上的咏柳诗,梁亦沧和诗一首,诗中写到对杨瑶仙的仰慕和别离的凄惨,他亦偷偷藏起两张杨瑶仙的花笺作为留念。经杨瑶仙奴婢通传,杨瑶仙得知梁亦沧对自己的爱慕,慢慢爱上梁亦沧。中秋节,梁亦沧和杨瑶仙在看云亭互诉衷情,在花笺上写下双方盟誓,各留一张作证。另一方面,梁父与刘家结亲,要求梁亦沧娶刘氏女,而杨父奉旨征胡,杨瑶仙只能离开家乡,在京城寄人篱下。梁亦沧、杨瑶仙的心里虽然各有误会,但都决心以死守誓言。后来,梁亦沧高中探花,身入翰林院,在京城的花园里与杨瑶仙重逢,得知杨父被胡人围困,决定出征以救杨父。在经历生死之险后,梁亦沧和杨父战胜胡人凯旋,梁亦沧得到皇帝赐婚,梁亦沧与杨瑶仙爱侣团圆、共谐连理。
河潭村地处稔平半岛,位于铁涌镇的东南部,依山傍水,腹地开阔平坦,被称之为“鱼米之乡”。历年历代,村民的生活、劳动都伴着《花笺》歌。“文革”时期,《花笺》被说成“毒草”,致使手抄本歌纸被烧,大家都不敢唱。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又恢复唱《花笺》,上山割草、下地干活,劳动之余、节假日,便在古榕树下唱,群众都喜欢原生态气息浓郁的《花笺》山歌。
受现代文化的影响,由于唱歌的老人年纪渐大,花笺已临濒危,它逐渐失去了对应的环境后,更是日渐式微;在各式娱乐活动日趋丰富的今天,尖米唱腔的原始《花笺》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渐淡,如今更是后继乏人,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甚至消失的危险,铁涌镇政府已成为《花笺》的保护单位,文化站经常组织大家开展活动,主要是组织更多的人、特别下一代的青年人唱好《花笺》。
《花笺》旧本记录着全书分上下共63段:有序言“牡丹亭玉指敲棋,笑靥韵味长, 一霎相逢,空余惆怅,花前月下苦相思,断人肠;
花笺上咏柳诗篇,丽句压群芳,望波亭提笔和诗,诉别离景况,独倚垂杨,对花自叹,花在眼前人不见,暗自悲伤,对花笺,空流下泪千行......
河潭村人唱《花笺》是挑自己熟悉的文字分段唱,歌声如泣如诉,甚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