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立靖的头像

李立靖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8/06
分享

山村里的脱贫岁月

2018年9月30日下午2点左右,安龙县的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在万峰湖镇政府驻地召开。在中午32-3度的高温灸烤下下,县直部门、省州驻县单位和镇干部上百人正在进行战前动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传达中央、省州脱贫攻坚精神和指示,“这是习总书记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一年的攻坚期,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压紧压实,做精做细,势逼人、任务艰巨……”。县领导在作动员讲话中一再强调“干就是讲政治、不干就是不讲政治、干不好就是失职渎职”,单位负责人逐一上台,讲认识、讲思路、讲措施、逐一表态,现场弥漫着“攻不下山头、啃不下硬骨头,提头来见”的紧张氛围。

会议开了3个多小时。日头偏西的时候,我们领到了安龙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文件,刚从水上经历了一年多网箱整治万峰湖生态保卫战的我,与县司法局、县海事处和镇干部、医生、教师共22人被安排到毛凼子村。我任村指挥所一线指挥长,司法局李斯涛任县下派村第一书记,其余县、镇干部分别任12个组的前沿工作组长和包保责任人。

毛凼子村,消灭贫困的主战场

毛凼子村是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与贵州省义龙新区龙广接壤的一个深石山村。从县直部门到万峰任职之初,我第一次联系的村就是毛凼子村,面积22个平方公里,位于著名景区万峰林的东峰林腹地,山高谷深、植被丰茂,偶有鸡鸣狗吠,除了仅有几条七、八时年代凿就的毛路外,原貌保持得非常完整,鲜有人员进出。这个户籍上有364户1585人,其中252户1177人早在10年前就已经搬迁到新桥、龙广、德卧、郑屯、顶效等地居住。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有姑娘往外嫁,不见媳妇来落脚”,老年人们随口吟诵的歌谣透露出几多无奈与苍凉。长期在村居住只有112户408人,分散12个村民小组、散落在22.2平方公里的深山里,全村耕地面积1237亩,森林面积23417亩。

“年轻人们都出去闯荡了,在家居住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刚到毛凼子村的时候,村里面的同志跟我这样说。“很多地方就是不适合居住,老辈人常说:包谷出天花,地头长南瓜;爹和妈又老,哥和嫂分家。极端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造成贫困的现状,是导致出现大量人口举家搬迁的原因”,他们直觉上真切的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巨大压力!

2015年前,主要经济来源靠原始的种包谷和和养猪、鸡,“包谷籽用了好多,但土地太瘦了,好的年份,一亩地收个6、7百斤就算不错了;田就更少了,主要是缺水,干旱的时候吃水都恼火,哪点还有水放田里面哦”前沿工作组在走村串户大遍访的时候,常常听到群众这样诉苦。

一搬解千愁,分类施策拔穷根

毛凼子村不愿外迁的住户当中,主要存在几种情况,一是年龄偏大、缺乏劳动力;二是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多为老弱病残;三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不搞就不搞、政府来养老”;四是土中留念土地情结严重,安于土中刨食、不愿到外边打拼的思想依然存在等等。

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难处,好在有工作队长期在村,事无巨细、千方百计找出路。

毛凼子村孔岸组代德贵户是我的包保户,我叫他老代。他家共同生活人口5人,老伴都已经70多岁了,老伴冯道芬肢残四级,共同生活一个儿子听力残疾二级,一个患有癫痫病、老婆跑了,独自在广东打零工,所育女儿在龙广读初中,“怎样才维持得下这个家哟”收入不足是困扰一家人的心病。

“搬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有效办法”工作组经过反复会商得出结论——一搬解千愁!贫困攻坚过程中,当驻村干部、包保干部把搬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次又一次到家中开展易地搬迁政策宣传、做搬迁工作。他一直非常抵触,担心举家搬迁,“土地都没有了,吃什么?”,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中刨食的思想防线难以突破。“生活无着落、吃根葱都要买,你们不要再来了,耽误我时间,我干不了农活你们要赔我……”,理解老代的处境,我们没有生气,也没有直接“赔钱”,多少天来,我陪老代一家一起上山料理庄稼,一边给他算账:“一亩包谷一季收400斤,每斤1.2元,你有6亩多,养一头猪都差不多了;搬迁后,政府承诺安排一个就业机会,你家儿子可以做劳务公司的活路,他都快四十了,在大地方才有机会认识女朋友啊,想结个婚连个新房都没有怎么办;孙女没有了妈妈,他爹又在广东打工,现在正在青春期,还是需要家长照顾” ……

老代若有所思,思想有所动摇。为坚定他们搬迁的信心,我们又作手动员已分家立户的大儿子一家一起搬迁,鉴于老代家的特殊情况,指挥所通过召集群众大会评议并上报上级审核,将老代一家列为低保管理,现在一家人在蘑菇小镇安居乐业,听力残疾的儿子做起了护路员、患有癫痫病儿子安心在广东务工收入稳定。

一起同搬迁的大儿子代思国听力残疾二级,居住在老代的隔壁,建有瓦木结构的住房一幢。“他大多数时候听不到别人说话,但他彻墙的技术特别好,特别快,一直跟我做泥水”,第一次找到他的时候,在龙广镇坡院一处民房修建点、一起做工的小包工头赵彪这样跟我说,“他不识字,但每做一天会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划一笔”,细数这蚯蚓般密密匝匝的竖线,看着憨厚朴实的他,不禁惊叹特殊人群的智慧和耐力,担起一个家不容易,特别是特殊家庭更是不容易,顿时感觉一种责任油然而生,使命告诉我,帮不好这个特殊的家庭,对不起干部身份!

搬迁到蘑菇小镇后,经过协调在搬迁地为代思国媳妇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他就是这样子,怕我到安龙后嫌弃他,每天都要我在家做饭料理家务”,在搬迁后的新家,他妻子不停的在抱怨,由于自己个人条件不好,加上家庭负担重,又不能与别人沟通,代思国老是担心妻子和抛弃他,最后妻子还是放弃了保洁员的工作和他在一起做泥水工。“只要他们不闹矛盾,和和气气的过日子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我这样想,在做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后,长长舒了口气。同时动员他们将老家的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种剌梨,每亩5年可收入120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我们家有两个小孩在读书,负担重哟!”,2019年的8月,代思国的妻子谢光琼告诉我,“我家姑娘考取了湖南理工学院,上学就要交8000多块钱;儿子也考取了安龙一中,也要交2000多,怎么办哦!送不起只能让一个读了!”。“我来帮你们想办法”,我不停到家中和工地上做他们稳定思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多方寻找教育资助的渠道。终于在上学之前给他们申请了茅台、红十字、公安助学、金秋助学等,每申请一笔我都向工作人员说明他家的特殊情况,“不能让一名贫困儿童失学是政治任务,他家非常需要这笔钱的,请你帮帮忙”,以至于他们调侃我“对你家儿子恐怕都没这么好罢”。是啊!长时间的分离加上妻子也同样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儿子的成绩和学习我们陪护哪有这么多,原本成绩还可以的他,勉强上了一所民校普通班就读七年级。或许经历过这些失误和挫折,会早些成熟起来罢,我这样安慰自己,只是心里多了几许内疚!

好在代思国夫妇俩在镇外找到的房建工作,月收入两夫妻3000多元,加上政策的资助学业不成问题了,不宽裕但也过得去。

我进入毛凼子村后还包保了绒空组的刘光忠和刘必华两户,绒空这个自然村寨地处在一个深凼子里、四面高山,不通便道路,大概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有时时间紧也会抄“近道”,但要从近70度的险峻的山岩丛林里攀爬,也需要走1个小时左右。

2014开始脱贫攻坚工作的时候,这里仅剩3户人家,其余的20多户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外出,打工的打工、经商的经商,陆续的外迁到了龙广、德卧等地。刘必华老人和老伴居住在这里,三个儿子和女儿都在外边成家立业了。

老俩口老是记念这片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

刘必华老人患有支气管炎、老伴患有膝关节病,大多数时候在孔达组靠近通村路旁姑爷老屋居住,经历过太多艰难的生活,他们把心思都放在了培养儿女的身上,从未起过要走出大山的念头。

当工作组找到他的时候,给他说了搬迁的事,“劳累辛苦了一辈子落下了一身的病,如果到了起不来床时候,电话都打不出去哦!老人家,还是到山外面去吧,养好身体,多活几十年,还要看到孙子的娃儿呢!”,刘必华望着老伴、又反复的看了老屋,深思着、掂量着,悠长的自言自语,“山里都没人家了,守在这里都干不过猴子,娃儿们回来一趟都难,走了”。

同刘必华老人共同居住的二儿子刘洪军,是个要强的人,尽管育有三个子女,并且都在读高中,但他很是不愿承认是贫困户的身份,死活不要政府提供给他们的安置房。2016年老俩口只好看搬迁到了九龙安置小区,要了50平方的房子。2017年,外出到浙江嘉兴务工的刘洪军夫妇,拿出多年打拼的积蓄,最终在义龙新区龙广纳桑村建起了4层300多平方的住房,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已分别在2017年、2018年录取心仪的大学。“老年人一辈子养育你们不容易,现在也享受国家的就医和养老政策,和老人们共同生活、尽赡养是你们的义务哈”工作这样善意的玩笑,“哪能翅膀硬了忘了本,放心吧,我们和娃娃都享受这么好的政策,一辈做给一辈看,我们不会丢了农村人的传统美德哦!”,倔强的刘洪军笑得很真诚。

同是绒空组的刘光忠是个近50岁的山里汉子,精明、勤劳但还是思想守旧,除了种满山包谷酿酒、喂几头猪外,还饲养了十几箱土蜜蜂,但微薄的收入还是难以支撑这个5口之家。“山路太远了,背两坛酒出去都不容易,更不要说抬几头猪了,一年换不了几个钱,两个娃儿一个已大学毕业、一个读初中,幸亏有了国家扶贫的这么多政策,生病不用担心、送娃娃也不用担心”,在九龙小区宽敞的住房里,刚做零工回来的俩夫妇谈起这几年的生活,掩盖不住浓浓的感激之情。“每个月做些零工,也有个2、3000千块,加上产业分红、救助,也还行吧,再坚持几年娃儿们长大了,日子还会更好!”。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他的大女儿已经大专毕业,正在栖凤幼儿园实习,“女娃儿要懂事点、除了实习外,也会到餐饮店小超市打点工补贴家用;小儿子学习也还努力,老师也很关心,他们都知道我们是搬迁户,给了我家特殊的关照,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了这边的生活!”。

居住在毛凼子孔岸组的吴成忠老人是特困供养户,工作针对此类情况,议定不能搬迁只能实行兜底保障,改善生活质量,有针对性的落实扶贫措施是关键一招。

2017年,在争取享受到危房改造资金15000元实施加固维修后,2018年还帮助他申请到卫生间的改造资金进行改造,改善了卫生环境。“现在的政策我无话说,共产党真是太好了!”,每一次到他家走访,木讷的他总是重复这一句话。

每月741元的特困供养金加上养老金,结合他独居的情况、我们让他的侄子吴忠碧定期到他家对他进行照护,每月也能领到300多元的护理金。“生活的钱是足够他用了,就是他不想花钱,老想省钱,我们每个月都定期或不定期给他带回来菜米和油盐”,吴忠碧对我们这样评价。也至于我每一次到他家去走访,除了了解身体状况和生产情况外,主要的任务就是动员他合理花费,改善生活质量和添置衣物。为鼓励他,春节前后专门给他带去了衣柜、衣架和清扫工具,现在老人基本上能改变“吝啬”习惯,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最关键一点就是要把贫困户当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问题、切实帮助解决难题,把好事办好了,把政策放水到田了,老百姓才会把我们当“家人”,天下第一难事才会做好做实。

“毛泽东时代的干部又回来了”,“他老表,我家明天杀猪,你们不要在村里面吃饭了,一定来我家哈”,“走了这么久的路,你们早饿了,我做碗面条给你吃”,“你们要去芭蕉坪,路远哦,把这两个鸡蛋揣好”……

一声声嘘寒问暖、一句句贴心问候,充分印证了“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一句话。

在工作人员的车抛锚时,几十个村民自发来推车……

在得知寒夜的3名工作人员到村开展搬迁动员工作险些掉下山崖徇职时,7、80岁的老人紧张得直掉眼泪,反复说“要当心、要小心”的时候,所有工作组成员都沉默了……

人世间最感人的是瞬间是什么?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人心同然!

脱贫攻坚在路上,乡村振兴正当时

秋去春来之间,斗转星移当中,毛凼子村前沿指挥所全体指战员披星戴月、辛勤劳作,以村为家,数不清多少个奔波操劳的身影,他们起早贪黑搞动员、设身处地讲发展,千方百计挖穷根、挖空心思求良方,让全村通了通组路25.89公里,串户路2.59公里,境内公路硬化率达80%……,“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地方能走上水泥路”很多回乡后的年轻人这样说。

2016年,全村2450亩的土地,以每亩1200元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剌梨覆盖了低产土地,受益167户711人;

2016年-2018年,全村65户、315人群众搬迁到了蘑菇小镇变成了新市民;

2014年-2017年以来,全村共改造危房27户,2018年危房改造共8户(贫困户8户),共计35户。透风漏雨整治16户,三改21户;28户贫困户贷了107.7万元特惠贷,160户664人(含春秋季节回村搞生产农户)进行安全饮水提升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

“五+二、白加黑”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真情让帮扶对象变成了“亲戚”,望而生畏的恶狗变成伙伴,寒冬酷暑见证了毛凼子村的变迁;所有政策在工作组成员“功成不必在我,挥汗只争朝夕”践行中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2018年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94人,一同在2021年7月1日习总书记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声中,如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毛凼子的青山枯了又绿、山果落了又红。

已脱贫的74户继续享受5年过渡期产业就业政策,加上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毛凼子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回首过去,三年多的时间用脚步丈量的脱贫成效正在呈现、挥洒激情和汗水的村寨正在绽放活力;展望未来,“乡村振兴计划”的加速实施,大量政策、项目、人员和资金的注入,又将惠及毛凼子的村村寨寨,改革发展的红利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摧生更多生活如芝麻开花般鲜活感人的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