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立靖的头像

李立靖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8/19
分享

毛凼子“天路”的前世今生

“生在石窝窝,出门就爬坡;只有姑娘往外嫁,不见媳妇来落脚”,这是很早以前就流传在安龙县万峰湖镇毛凼子村的一首民谣,配与山里人家汉子粗犷而悠长的吼山,无奈而又凄凉……

毛凼子村位于黔西南州素有“大地心跳”东峰林腹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2021年,全村户籍358户、1578人,12个村民小组散落在22.5平方公里的深山里。

我在毛凼子村脱贫攻坚过程中的4年多时间里,看到最多的是蜿蜒盘旋在大山之上、穿插在云雾之间的“天路”,听得最多是对山村道路历史的述说,村民深有感触的是对比最强烈的交通条件。

“毛凼子一直是交通要道”,在村工作了10多年的村支书代书云多次说,建国前后,南盘江一带的芭蕉、甘蔗、布匹和龙广镇的铧铁、盐巴等,紧缺物资的输送,就是依靠这条古老近百年、长达40来里的“阎王路”维系。

马帮、挑夫在开市的头天晚上,就要将准备交易的物资准备好,半夜到达毛凼子村石猪槽组一个叫“马店”地方休整,天不亮还要上路,赶到永和集市进行交易完成;第二天同样也要重复日头西落,往返回到“马店”休息,然后到达龙广镇,这已是一天两夜了。“来回两头黑,爬坡上坎、穿山越岭,这条陡峭难行、险象环生的“讨生”路,不晓得折断了多少人脚马腿,有的挑夫甚至掉下悬崖葬送了性命”……

……

“70、80年代,毛凼子的猪是三只脚的”,1994年在毛凼子驻村的县林业局干部王茂健常常对我说。哪时他刚从学校毕业,20来岁到毛凼子驻村。很多年长的村民告诉他,山里人家最值钱的就是猪,穷尽一年心思喂养的一至两头“宝贝”,是一家人来年上学、穿衣及急用支出的唯一经济来源。但宰杀、运出到周边近20里的山外售卖,至少需要10个壮劳力的支撑,加上打柴、烧水准备饭食还有5、6个妇女,来回也需要一天左右时间,折算下来远远超过了一条猪腿的价值,所以毛凼子的猪是只有“三条腿的猪”。

当时带领“还有奶臭味”王茂健一起工作的,是时任镇长助理的邹书黎。目前已退休的他,经常回到曾经挥洒激情和青春的毛凼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感慨万千……

他们进入毛凼子村,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修路。打通崇山峻岭之中近11公里、有的垂直高度甚至超过50、60米的毛路,全凭大锤、钢钎,开山炸石,路程之远、工程量之大,难于上青天……

“但群众的强烈愿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退休干部邹书黎不止一次这样说。吃尽了不通路的苦头,1994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寒夜,毛凼子村12个村民组的364名“当家人”,在村组大会上按下了364个鲜红的指印,形成了一条“铁”的意见,哪怕砸锅卖铁、就算拆屋卖瓦、就是不吃不睡,也要修一条造福子孙后代的路。

不论是在召开群众会,或是在施工现场,老百姓表现出了极其乐观的大无畏精神。

孔达组胡连才户,家庭人口9人,按“拈阄”的办法,他一家分到了100来米修路的任务,路就在离家不到800米的半山上。按村里划定的路线,需要在落叶到没到腿肚、满布荆棘的密林里开挖5米宽、平均高度达2米的路。

虽然久居大山,看到这样的难度,胡连才犯难了,劳力家里倒是有,但需要大量火工炸药,钱是大问题。想到自己当初在会上许下的承诺,他一咬牙,卖掉了2头自己辛苦养了大半年肥猪,凑足500元购买了雷管、炸药,带上自己的一家老小,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自家的“任务”路段上……

大洞坡是毛凼子修路难度最大的一段,这里上山必经之路,长度达600来米、高差超过80米,异常险峻、怪石嶙峋。

家住离石猪槽组最远的“铁围城”七旬老人刘正安户,分到了这个路段,和其它来自边远的高友、播托30多户人家一道,刘老汉把自家的锅碗瓢盆、衣物被褥搬到离家7、8公里的施工现场,带着婆娘儿女在白岩脚用木棍树技搭起窝棚、连天连夜苦战在工地上……

邹书黎、王茂健每每奔波在几十个连绵不绝的窝棚之间,亲眼目睹妇孺老幼、拖儿携女把宝贵的年猪、甚至仅有的几只母鸡、几个鸡蛋带到遥远的集市上,换成几个雷管、几筒炸药,往往心痛浑得不能自已……

“毛凼子的群众决心太感动了,修路遇到的问题太多了,真的太难了!”,他们不停的奔走在村镇和县直部门的路途上,不停的呼吁。

1995年的春天,毛凼子通村路修建的300多个点上,分到了县物资局协调来的满满一车、将近15吨的硝酸铵。整个全长将近12公里的施工路段,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他们把分到手上化学原料,配上自己烧制的木炭、锯木面炒制成“土炸药”……,山村里顿时烟火弥漫、炮声隆隆、号子雷动,场面极为壮观和震撼。

“从1994年到1996年底,除了临时回家种庄稼外,我们一直吃住劳动在修路的现场,整整800个挥汗如雨、抢晴天战雨天、不休不眠的鏖战,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记忆,也是一个毛凼子战天斗地、不畏艰难改造恶劣环境,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体现……”回忆起这段岁月,年近8旬的老支书蒋凤谷神情严肃。

……

“老一辈的村民对毛凼子的通村公路有着特殊的情感,说像爱惜自己的儿女一样也不为过,年轻的村民需要发展产业,对改造硬化更关注、更需要,所以毛凼子的通村路改造严格按规范和标准,高质量实施”,安龙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吴坤麟在开工协调会上动情的强调。

急需修路,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毛凼子村许多有头脑的村民,忍受不了重重阻隔的大山,早在10多年前逃离了祖辈繁衍生息的故乡,举家外迁到邻近的德卧、龙广等地,有的长期在外出打工。路不通,有的一年回乡过年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也不回次老家,那个曾经叫做乡的山村,没有多少值得依恋的地方,毛凼子成了很多人心中想念,但又回不了的地方。

2016年6月份,县交运局将毛凼子村通村路列为硬化改造项目,争取上级投入资金1400万元,修建了长11公里、宽4.5米,由贵州三都永鑫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路基加固、路面硬化和生命防护工程设置。毛凼子拥有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2017年8月,毛凼子村迎来了贵州省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历史机遇,享受每公里补助资金40万元标准,村支两委将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放在“四场硬仗”“七大战役”之首,全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农村发展的难题。

按照不搬迁的村寨要通公路、不能通公路的村寨要搬迁、一组一路,实施‘组组通’原则。孔岸、播托、高友、青岗坡、毛凼子等11个组相继修通了3.5米宽的通组路;绒空组则通过易地搬迁实施了整组搬迁……

依托毛凼子通村路这根“大血管”,通组路、串户路就像“毛细血管”连通了大山里散落的村民小组和人家。

修建完工后,村两委还及时和上级对接,增加安全防护设施,消除行车的安全隐患。同时,聘请了村护路员、护林员,规范开展日常养护,确保公路建一条、通一条、养一条、能持久……

“我这辈子,做梦都不敢相信水泥硬化路还能修到自己家门口”。家住高友组剌芭茏的老党员张成佑谈到梦想实现,泪眼迷离。但县乡干部齐心协力,“组组通”工程建设快马加鞭,进展快速,短短一年多时间,全村就实现了25.5公里,90%村民组硬化路,串户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或许这就是人间奇迹、这就是贵州农村变化的“加速度”。

“以前,咱们这里因为不通路,大山里的野生的金银花、鸡纵菌和放养的小黄牛等特色农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采购信息也进不来,现在路终于修通了,满足了很多村民回乡创业的梦想!”,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外出务工现今回村任村干部的代波骄傲不已。

现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的村村寨寨又热闹了起来。

2020年下半年,在龙广镇做餐饮的孔岸组青年湛茂荣、湛江回村建起了小洋楼,经营起了400多平方的小型生猪养殖场;播托组的杨质良、杨质现兄弟,绒秧组吴古剑从龙广镇回村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一直在青岗坡组的孙忠伦、孙成友也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地,回乡创业的村民达到10余户,个体养殖的生猪达到5000余头……

便捷的交通条件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优质客商涌向毛凼子村。在黔西南州内一直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廖尚友,到毛凼子组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黄金、钱伏等中药材;全国500强企业温氏养殖集团在毛凼子建起了3个年产5000头的现代化养殖单元;现在全村原来的抛荒的部分旱地又恢复了巨茎草、剌梨种植,生猪养殖、特色中药材和剌梨等产业正在逐渐壮大发展。

毛凼子村的农村公路建设,仅是贵州广大山乡建设的一个缩影,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更有力促进农民群众的创业致富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相信,一个个曾经偏远闭塞、交通落后的山村,随着通村路、通组路和串户路项目的实施完成,不仅甩掉了“贫困”的帽子,逐步走上了产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正在成为外出村民回得来、留得住的故乡。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