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茂峰的头像

李茂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18
分享

父亲和粮食


正如古人所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功者不可毁坏”。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都钟爱粮食,把它视作命根子,即使有一颗饭粒掉桌子上了,都要想方设法捡起来放进嘴里吃掉,也许是旧社会饿肚子饿怕了的缘故吧。

小时候,父亲经常把同一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古时候,有一个人因为把茅厕边的饭粒拣起来吃了,这个人因此就考取了状元的功名。暂不提故事的真伪,主要是它的教育意义所在,要求每个儿女学习状元的精神,无时无刻都要爱惜粮食,才能有所成就。

解放前,租种地主的土地时,父亲就从辛苦的付出中萌生了这些深刻的理念,对生产出来的粮食爱惜有加。在稻谷将要收获的89月份,他都不曾在家里睡过觉,不是不习惯在家里睡,而是在家里睡就放心不下坡上那些稻谷。那些稻谷是一年起早摸黑劳动的回报,那些稻谷是全家人不饿肚子的希望,那些稻谷是儿女们成长的基石。所以,他非要到3里路程外堰塘弯田边的石板桥下去歇息。

说是石板桥,其实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桥,而是用50公分宽、1.5米长、10公分厚的两张石板,搭在水渠的两边埂子上,下面是用来排水的,上面是通过行人的。父亲一个人就是蹲守在石板桥下面,也不管四周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是漆黑一片,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他都悠闲的抽着旱烟,同时耳听八方,收悉情报并作出判断,以防万一和不测。据母亲说,父亲的胆量可大了,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而且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踏实、才觉得安心!

由于父亲不识字,解放后只当过村贫协会主席、生产队长等基层干部。虽是兵头将尾,不怎么起眼,但父亲确是因此远近闻名。若要准确定义父亲的职业,应该是个老实的庄稼人,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

他围绕粮食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这两件大事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功课,也可以说吃尽了苦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秤杆杆上认货,那才叫功夫”、“不怕肚子饿得慌,只要仓里有粮装”。这两句话,成了当时检验能力和富有的标准。

父亲是我们本地引进试种杂交水稻制种的第一人,既做到了科学实验成功,也做到了粮食丰产,解决了人们口粮问题,还让本地人在科技兴农方面长了见识。

父亲,对公家粮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使是丰收年,也舍不得多分给群众,因为要保证储备以备饥荒和国家调度。正是由于他有如此之思想,让我们家人就受苦了。哪怕是粮食青黄不接,或者是南部县、营山县亲人来逃难走亲戚的时候,哪怕是家人吃的是只见水难见米的米汤的时候,哪怕是我们几个小孩饿得哭个不停的时候……他都毫不为之所动,更不会被母亲借粮的劝说所左右。

说是借,只是暂时用生产队仓库的储备粮食,缓解一下缺粮现状,但到分配的季节必须要还上,而且还要把合格的粮食还到乡粮管所里去。要不是肚子饿得慌,这账是莫得算的。

父亲的坚持,对他个人也没啥好处,还得要跟我们吃同样的饭菜、过同样的日子。在当时,作为孩子的我们,非常不理解父亲,甚至对这种严苛滋生出隐约的恨意。

试想想,谁不知道填饱肚子是多么重要和美好的事情啊!

尽管如此,父亲不会理会我们的,他仍然是我行我素,还时不时教育我们,“生产队那仓里的储备粮食,我们家的人谁也别想去打借的主意,不然人家会说我是在耍特权,因为我是生产队长。借给外乡人、借给本乡其他大队的人、借给本大队其他生产队的人,那是为了减轻我们生产队群众背运公粮的负担,也因为我是生产队长。借给本生产队的超支户,那是为了救急救命,还是因为我是生产队长……

父亲当时的话,我只是记在了心里,并没有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还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在慢慢的人生历练中,感悟了父亲话语中的内涵以及当时他愧对家人无奈的心境!

父亲当生产队队长时,我们家根据工分分配应该是不缺吃的,也是由于沾了父亲“生产队长”这个职务的光,才让我们家的粮食出现了青黄不接。这是母亲后来才告诉我们的,那些来借粮食的人首先要找到我父亲,说服他同意借。而他们来不简单的是来借粮食,而是带着娃娃姥姥,说要在生产队长家蹭顿饱饭吃。这么一来,他们倒饱餐一顿,实际上是提前把我们的口粮给吃掉了,自然短缺了我们的粮食。

这大好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打着借粮的旗号,主要来我们家蹭一顿饱饭。无论是本大队的、三江本乡的,还是梁永乡的、三星乡的、双凤乡的,只要来了就没有被拒之于门外过,即使倒完米缸里最后的一粒米,母亲也毫不吝惜,都会让这些人实现愿望,满意而归。

看起来,生产队是个很小的单位,生产队队长是个很不起眼的职务,但如果领头人的生产队长有了私心和坏心,干出来的事情和产生的影响,在《灵与肉》等很多电视剧剧情里是可见一斑的。毫不夸张的说,就这些看来鸡毛蒜皮的题材作素材、用当地人做演员,来拍摄电视连续剧应该毫不费力,而且由于接地气,收视率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再小的天地,都会有激烈的竞争;再小的天地,都会有尔虞我诈;再小的天地,都会有你强我弱;再小的天地,都会有层级划分;再小的天地,都会有利益纠葛。正所谓,小天地,大舞台,争强好胜看心态,吃亏上当全都在。这些都源于人的思想善恶。

而我们的父亲思想纯正,一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培养,一生没有丁点私心和歪点子,当然也得益于母亲在身后默默地奉献。父亲一生获得了很多奖励和表彰,但因为自己不识字,一件也没有保存下来。最遗憾的是,19549月接到去北京观礼的通知,但由于天公不作美,家乡突降暴雨,河水陡涨,风高浪急,致使横渡船无法通行,父亲也终未能成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父亲只管把干部当好、指挥生产队的庄稼种好、为人民服务好,自己一家人如何度日活命、4个儿子2个女儿如何成长,就全靠母亲在用心苦苦经营。在小时候的记忆中,就让我们知道了,母亲经常是饿着肚子、强打精神操持家务,队里干活儿、挣工分也从没掉过队。

直到长大了,我们才真正明白,父亲本性是善良的,是生产队长这个公众角色决定了他大公无私,不会因为小家而损害大家的利益;母亲虽是一个妇道人家,但她恪守妇道,诠释着人间母性的光辉,就是饿着肚子也在坚持、在努力,还给父亲给予了强大的支持!父亲母亲他们这一生都很不容易!父亲母亲都是好样的,他们给我们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