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茂峰的头像

李茂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3
分享

天桥


天桥,本义是指路口或交通繁忙路线上的跨桥,火车站里为了旅客横过铁路而在铁路上空架设的桥。

而我这里要说的天桥,是指在地面以上靠支撑建起来的引水渠,仅仅是名义上的天桥。在上个世纪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年代,被人们视为壮举,在人民眼中非常了得,异想同声唤作“天桥”,意思是引来天上之水桥上过,神仙日子就到来!

当时,这样的天桥有许多,巴中大点的、比较有名气的,要数原甘泉乡现曾口镇宝珠村二社的天桥。谈起这件事情,话题要回到上世纪60年代。

由于地处山区,水源可谓奇缺。居住在山上的人,大多数是靠天吃饭。为了保种稳收,解决好吃饭问题,必须持续发扬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充分运用“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原甘泉公社党委、政府的倡导和组织下,率领全公社11个村投工投劳,1966年始掀起了东风水库的建设。

经过水利员和有经验的土专家分析后,东风水库选址在当时的宕梁公社凉水井村6社熊家湾。为让水库能迅速开工建设,动用了宝珠村产量最高、位置最近的30多亩土地与对方作交换,获得同意后随即动工。

那时没有机械作业,只有用勤劳的双手和压不跨的肩膀。抽调所有精壮劳动力,以生产队为单位完成,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天亮上工地,天黑才回家,中午休息1小时,要么来时带上干粮,要么家里人到时间送饭来,一锄头土一锄头土的挖,一撮箕土一撮箕土的提,一篾丝背篼一篾丝背篼的运。水库的埂子上每增加一层新土块,2、30人分成两排,用双手拉着系石碾滚子的麻绳,一边缓慢夯筑土埂,一边齐声喊着嘹亮的劳动号子。

没有高大上的机器,只有简单的老工具:锄头、篾丝背篼、撮箕、石碾磙子、麻绳、手锤、二锤、大锤、錾子、铁屑、钢钎、十字撬、杠子、杵子、炸药、引线、雷管等;没有经过招投标的施工队伍和监理单位,只有当地普通群众在出工干部在把关:干部早出工,群众应声而上,不怕苦不怕累,干了一天不愁第二天,只要有安排,天天都去干;没有铺天盖地的红头文件,只有团结一致争先恐后的局面:干部带头干,干给群众看,群众认真干,从没想去偷懒。

尽管那时生活水平相当差,甚至说难以填饱肚子,但顽强的人民服从公社、大队、社里各级干部的安排,没有一个梭肩把滑的,更没有挑事捣蛋的,就这样一天一天往复,就这样日积月累,用决心和意志干出来了许多至今都难以办到的事情。

条件不成熟不是问题,只要人心齐、干劲足。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一座小二型水库于1968年完工:总库容11.35万立方米,集雨面积0.65平方公里,坝顶76米,坝高10米。它的水主要是用来灌溉,既可以直接放水自流到原甘泉乡金凤村、响滩村,还可以通过两级抽水满足茨垭村、园艺村、宝珠村、凉风垭村。

在建修水库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筹建提灌设施和引水渠。安装了两台20匹马力的柴油机、6寸口径的铁管,分两级实行提灌,再由建好的引水渠把水源源不断输送到田间地头。

大家都知道,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原理,建引水渠也得遵从。在引水渠中,位于宝珠村2社的有一段比较特殊。那一段是山槽,如果不想办法是把水引不到目的地的。只有先在地面架上几个上小下大的石墩,随着就地取材砍下大树,锯成20公分厚、50公分宽的木方,放在石墩顶端,木方与木方相连就构成有坡度的斜面,再利用附近陵园的石头,裁成50公分宽放在木方上作为底板,用錾子在底板两边分别镶5公分深、10公分宽的凹槽,在两边凹槽里放进8公分厚、40公分高的石板,在石板与石板之间用事先备好的石锁相衔接,所有缝隙用水泥浆填满。于是乎,由石墩支撑建起的引水渠大功告成。

在当时,这个工艺较为先进而且成本较低,花钱少主要靠投劳,解决了当下因地势特殊不能引水的问题。到了1971年,在设备上又进行了更新,安装了两台55千瓦的电动机、8寸口径的铸铁管,仍分两级实行提灌。

由于受日晒风吹雨淋等自然现象的侵袭,天桥上的木方部分坏了,造成石板作的底板断裂,无法再起到引水作用。当地政府很重视,立即将情况报告了县水电局。经过走访调研,很快就有了结果:1991年冬,由县水电局指导,曾口水管站负责勘测设计,县、乡补助,宝珠村群众集资投劳,村民自建。

工程建设随即启动,一边搭施工木架,一边预备40公分宽、40公分高、长短不一的条石,糅合架桥和引水渠建修的技术,按照技术规程和要求从地基不断往上浆砌。从下往上看,俨然一座石拱桥,从上往下看,真正名副其实的引水石渠。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推进,于1994年春改建完成长达140米的天桥。

为了铭记这个历史事件,宝珠村两委会在天桥附近专门竖了两块石碑,名曰“天桥落成纪念碑”。碑文是将建修情况和所用材料及有功单位等作了记述:投工21365个、开挖土石方2196立方米,用水泥51吨、砂石176立方米,凿通隧道54米、改造2.5公里引水渠,浆砌条石883立方米,总投资98421.4元,其中天桥投资30383元。碑柱上镌刻了一副对联:“宝珠满金果人民欢欣,天桥渡银水旱魔归顺”,算是表达了干部群众“树雄信、立壮志,誓与旱魔比高低”的豪迈决心以及用双手战胜恶劣自然条件创造新生活的喜悦心情!

但随着土地承包到户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深入人心,相互之间在利益上就变得越来越分明和界限清晰了。东风水库地处宕梁公社,不管是直接放水,还是两级抽水后再引水,都得要通过宕梁村民地界,由此经常引发纠纷。纠纷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公社,只有县级以上机构才能调解,而县级机构驻所又不在当地,所以存在的矛盾不能及时得到完全化解,部分甚至越积越严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怨恨也越来越深。

东风水库本来是原甘泉人民的主权,一来二去,使用起来反倒艰难了。物极必反,这给当地人上了一堂很好的课,让他们也长了心眼,有了深刻的觉悟,滋生了在自己土地上分点建修小堰塘,从而弥补用水缺陷。

自力更生,说干就干,修好小堰塘,就满足了生产生活用水。加之,抽水的电费太高,后来部分管道也被人偷了,没有经费维护,东风水库和引水天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视线。

时间到了1998年,甘泉人民就再也没有使用过东风水库的水了,天桥也就完成了它本来的历史使命。记忆中的天桥,倒还发挥了附带的另一个作用,为后来附近建修好的宝珠水库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但并没有因为引水渠不再发挥作用而不去叫他的名字,人们自始至终都把玉皇庙地盘叫成了天桥。

自此,天桥虽然只是一个物件摆放在那里,但同其他物件一样,每样物件的存在,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存在的历史价值。知道玉皇庙的也只有当地老人,反而天桥的名气不胫而走,一说到了天桥,就算是到了甘泉宝珠村玉皇庙地界。

为有效打通巴中南向出口通道,进一步完善巴州区区域交通二级路网体系,2016年11月28日S409线巴坦路改建工程正式动工。该线路起于巴中城区园艺场,途径排垭梁、甘泉、秧田湾、曾口、芦山,止于木莲溪(平昌界),全长29.062公里,是连接巴中至平昌的又一条重要通道,该路由政府与中交第一航务局按PPP模式建设。

由于天桥坐卧在S409线巴坦路改造线路上,随着工程的进展,已被完全推掉,日后再也见不到它的全貌了!可以说,是时间证明了一切,也是时间破坏了一切!历史的车轮如滚滚洪流不断向前,那是不可阻挡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的人、事物及一切过往被湮没其中,如扬起的尘埃落下再难发现!

一段历史的记载,在当时很不起眼,像看书样等到翻篇的时候才觉得上篇的重要性,不要在为时已晚时才去补救,这是笔者初浅的一种认识。以此文记之,就是为了留住天桥来龙去脉的历史片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