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每读此诗,便觉人生如流水,起起伏伏,却又一去不复返。而诗歌仿佛也是如此,恍然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这一句乃神来之笔,是源自中国作家网《不可错过的诗歌》一文开宗明义之要。把这段话分成前后半截来看,前半截表达了对好诗的追捧和喜爱,也表达了诗与人生的关联,诗歌与现实生活非常契合;后半截表达了诗歌之现状,像是在生活中少了让人感动的诗歌,也表达了诗歌与我们生活的形状,“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品味生活像是少了真知灼见。不管怎样,诗歌是不可错过的——“不可错过的诗歌”。
全文2600多字,分三个部分,将“诗歌是不可以错过的”之主题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字虽少,言之凿凿,折人信服。此文生逢其时,是应运时代而生的一篇美文,回答了许多认识和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从文学体裁和历史渊源及与生活的关联度说起。“‘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离心灵很近,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歌因高度抽象、极具感性被视作‘最纯粹的语言’。”从而引申出最具现实意义的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为何还要读诗?”再分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诗歌如河,润泽审美”——“弦歌不绝,斯文在兹”、“诗歌早已镌刻进我们的基因”——抚慰心灵,驱散迷雾、“诗歌如灯,启明人生”——即便至今的情绪与困惑仍与诗意相通、“诗歌如桥,串联文明”——诗歌是打开地域宝库的“钥匙”,联结着不同文明。
第二部分从“全民运动”到读诗无意义等质疑,发出时代之问,“诗歌如何焕发新生”。先从诗歌阅读说起。“诗歌不只是一门‘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更蕴含着‘人人皆是诗中人’的哲理。”诗歌可见人生,诗意正中眉心。再说“诗歌创作如何抵达人心?”先是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怪乱现象,“小圈子里”“怪圈子里”转,“无病呻吟、为写而写”,“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自说自话、标新立异”,自己快意不顾他人观感,还责怪大众审美跟不上、格调不够高等。接着,用“诗歌是尘世之花”作比,必需绚烂绽放方才有意义——“用诗的方式感知世界、抵达人心,这是创作的‘必答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作者应该具有的素养和创作初心,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更不是读者满意的、合符时代要求的诗人。最后,谈到“诗歌评价如何更有共识?”“当优劣缺乏共识、美丑难以分辨,诗歌的发展与普及自然也会难关重重。”或许,这是当前最让人困惑的问题,迫切需要时代的回音和答案。
第三部分从诗歌的意义把向定调,“让诗歌的精神火焰熊熊燃烧、光照时代,对我们来说,是宿命使然,也是使命所在。”分四个方面进行述说,点燃生活志趣——把酒问青天、非文人墨客专属——所思所想皆成诗、护佑生命的力量——诗歌是生活的定力、成就“诗文随世运”的气象——借由诗歌,建立超拔的历史观,了解清晰的时代面貌。
“诗歌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它不只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精神选择和时代追求。”这篇文章容量很大质量很高,值得细细品读。既回答了写诗、读诗的意义所在,也解析了现实层面的诗歌需求和参差不齐的创作现状,更指出了诗歌是历史文化脉络的联结线和靓点。既指出了创作人的方向,也启迪了读诗人的心灵!身为创作人和读诗人,如获至宝,算是开启了心智和见识之门,对往后具有前所未有的指导和启迪!更希望有更多的创作人、读诗人遇见并有所获!(创作于2024年7月18日通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