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24
分享

印山顶上有条河

历史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

出绍兴城西南10公里,就是王羲之修禊雅集的兰亭。再往南2公里的仙霞山南麓,长眠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往东3公里的印山之巅,高卧着越王允常即勾践的父亲;而在印山西北侧数百米,则安葬着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徐渭的傲骨。今天我们专程拜谒的是印山之巅的越国王陵。

印山奇峰罗列,群山环抱。北临棋盘山,西依兰渚山,南接裟帽山和笔架山,东眺会稽山。这块呈西南——东北走向的长条状盆地,由东向西呈一字形分布着5座小山,这5座小山海拔相等,大小相若,形状相类。如青螺相衔,似翠髻相挽,虽排列紧密,却又各自独立。

印山在5座小山的东首,东西长300米,南北宽300米,高约24米,其上既平且方,看去耸立似印,俗称“印山”。站在山顶极目东望,眼前城郭平畴,坦荡如砥;右边山峦起伏,龙盘虎踞;而远处山势隐约,层峦朝拱。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印山是座岩山,王陵建在山顶,千锤万凿而成。王陵东西长约百米,高度二三十米。其中墓坑长46米,宽19米,深14米,四壁不设台阶;墓道设在墓坑东壁正中,长54米,宽8.75米。墓道与墓坑呈“甲”字形布局。

王陵主体木椁,底面用长方木横向平铺,两边用长方木斜撑,形成三角形木椁,如埃及金字塔造型,又似先民茅草屋形状。每根木枋直径60—80厘米,都用髹漆漆过。这些千年大树,撑起一个长34.8米、宽6.7米、高4.7米的巨大墓室。墓室分前中后三室,中室铺层编织物,停放一大型木棺,棺长6.1米,宽1.1米,内高0.4米,采用独木雕凿而成,(用整段树身镂空分为两片的木棺)棺内外均用三面髹漆,局部至今还漆面如镜。它仿佛一艘小船,静静地停泊在岁月的深处;又像一条鱼儿,悠悠地洄游在历史的源头。而棺内的尸骨不见半点踪影,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疑问:是飞升天界,位列仙班?还是隐居蓬莱,桃花源中?或者盗贼偷挖,藏之名山?或者暗渡陈仓,另葬他处?

这座王陵,不但规模浩大,防腐也十分科学。木椁外包140层树皮,形成了20厘米的保护层,将墓室包裹得严严实实,进一步增加了密封程度。由于两千多年的重压,各层树皮已经结合得十分紧密,犹如一张叠压而成的“三夹板”。两侧树皮外填筑着1米厚的木炭层,坑底横木下也铺垫着1.65米厚的木炭,木炭外再包一层0.05米的树皮。墓室三方的大量垫炭,可抵御地下的潮湿和少量地下水的渗入。木炭外全部用结构紧实、土质细密的青膏泥填筑,最后在其上用黄褐色粘土,堆筑成一座长70米、宽35米、高10米左右的覆斗状封土墩。从封土墩横截面可以看出,整个墓穴有一层层的夯层,一个个夯窝十分明显,从土顶到墓底高达30米。为了保护陵墓的安全,王陵四周挖有隍壕。印山四周,至今还清水环绕。

据统计,为营建墓坑挖去岩石约10000立方米,所用木材近500立方米,填筑木炭约1400立方米,青膏泥约5700立方米,堆筑封土近10000立方米,隍壕挖掘土方约40000立方米。

印山王陵建筑规模之大,结构之合理,形制之独特,气势之宏伟,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不仅被誉为“江南第一大墓”,还给予“北有秦陵,南有印山”的崇高评价,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王陵虽因古代盗掘严重,随葬品几乎洗劫一空,没有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但根据墓葬的时代、巨大的规模、豪华而特殊的墓室、举国无双的独木棺、大量木炭和青膏泥的填筑,以及外围隍壕的设置等方面综合分析,应是文献所称的“木客大冢”。《越绝书》记载,“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

就算是越王允常,那么他身处什么时代,又是怎样一位君王?

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其子启建立夏朝。传至第五代帝少康时,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无余就成为越国的始祖,也是第一代国君。

《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史籍对允常的记述很少,然而从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材料仍可看出,允常是越国第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是越国霸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据史籍记载,“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又载“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无论是“秦余望南”或是“嶕岘”旧都,都在山区。也就是说,从无余立国到允常继位,1500多年越国国都均在会稽山腹地。允常开始才“都埤中”,此处为环状冲积扇平原,背山面水,地势低洼,境内河道纵横,交通便利。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越国战败,埤中亦为吴军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勾践说:“吴国为不道,求残我社视(祀)宗庙,以为平原,弗使血食。”公元前490年,勾践被赦归国,接受范蠡“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的建议,于是才有绍兴越都城的建设,并一直保存至今。允常把国都从山区向丘陵和平原转移,对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允常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青铜冶铸业取得长足发展。据《吴越春秋·卷四》记载,楚昭王得到一把越国铸造的青铜宝剑,却不知其来历和真实价值,就请教相剑名手风胡子。风胡子告诉他此剑名曰“湛庐”,“臣闻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其中“鱼肠”、“磐郢”、“湛庐”三剑,送给吴国。大王得到的这把剑就来自吴国。“湛庐”剑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寄气托灵,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所以非常宝贵;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庄子·刻意篇》也说:“夫有于越之剑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说明当时各诸侯国都视越剑为难得之宝贝。当时越国青铜冶铸业的惊人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战斗力的增强,为勾践霸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允常时期,越国的造船业也很发达。越地多水,民谙水性,在生活和生产活动常以船为运载和交通工具。《越绝书·卷三》载:“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勾践也说:“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职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公元前510年,允常曾舟师从埤中出杭州湾入海,转入长江与吴军作战。

吴、越之所以成为“仇雠敌战之国”,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狼子野心。吴谋臣伍子胥说:“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车。”可见吴视越为扩张领土的首取之地。越国君臣也有类似想法,越大夫范全曾赤裸裸地指出:“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灭吴以强越,基本上成了越国上层的共识。另外,楚国跟吴是仇敌,越国就联楚拒吴。公元前537年,楚国就联合越国等讨伐过吴国。

你对我不义,我就对你不仁,吴之攻越也由来已久。吴军对俘获越民施以酷刑,处境比奴隶悲惨,故被俘越民“怨以伺间”,寻找机会进行报复。公元前544年,“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弑之。”“阍”即守门奴,吴王余祭被越民所杀,反映出越民对吴君的切齿仇恨。

公元前510年,吴国大举进犯越国,使吴越矛盾骤然激化。《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杜预注:“自此之前,虽强事小争,未尝用大兵。”此为吴、越间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开始,而其时正值越王允常执政时期。战争爆发时,允常责以背信弃义:“(阖闾)五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越王允常说:“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踢之国,而灭其交亲。”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槜里。此次战争,是在越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发。越国首战失利,槜里失陷。

至公元前505年,“越入吴,吴在楚也。”(《左传》)允常经过数年准备,选择吴军与楚交战之际,决定举兵反击。故《吴越春秋·卷四》也云:“吴在楚,越盗掩袭之。”

此次伐吴之战,是越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争,也是对五年前吴军进犯的报复。从当时两国军事实力而言,吴军正处于“五战入郑”的鼎盛时期,所以越军并未能取得重大战果,但也足以显示允常战胜强敌的决心和勇气。勾践临死前曾说:“吾自禹之后,承允常之德,获天灵之佑、神抵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撇吴王之干戈。”勾践报仇雪耻,正是继承其父允常的斗争精神。

综上所述,史籍中关于“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越之兴霸自允常”的记载,殆非虚言。允常为越国的强盛,荜路蓝缕,功不可没。

关于其子勾践吴越之战、越国惨败,接着卧薪尝胆、称霸中原的故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已有很好的记载,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乘势北上,谋控中原。霸业初成,勾践感到原来国都地处东南,难以控制全局,为扩大成果、巩固霸业,在完成对南方的经营之后,在公元前468年,勾践决定将越都北迁琅琊,以达到称霸中原的目的。

关于琅琊的准确位置,学界大起争议,有认为在今天山东省胶南县南边的琅琊山,有认为在江苏的连云港。

传说勾践迁都琅琊后,还想把父坟迁走。但在起坟时发生了怪事,坟里飞沙走石,人根本不敢进入。勾践当时很是疑惑:“难道是允君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吗?”随后让人重新封好,自己回了琅琊,号令齐、楚 、秦、晋,皆辅周室,血盟而去。此说见于《吴越春秋》卷六《越王勾践伐吴》:“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允)常之丧,欲徙葬琅琊。三穿元(允)常之墓,墓中生熛风,飞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勾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那么允常之后,诸越王归葬何处,是山东琅琊?江苏苏州?还是老家绍兴?

文献关于越国侯、王墓葬的记载,只有夫谭、允常、勾践三世,除允常墓葬基本确定在印山外,其他诸世越国侯、王的墓葬位于何处?

勾践生前,自己兴建的王陵,有名可考“独山大冢”,因为迁都琅琊“冢不成”。《越绝书》载:“独山大冢者,勾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独山有二处:一是绍兴柯桥镇独山村附近;二是南池独山一带。

目前山东琅琊还未发现越国大型贵族墓葬。专家初步确定,绍兴平水盆地为战国时期的越国王陵区,勾践之后的九代越王,可能就葬在那里。

越国从夏代无余建国开始,到汉武帝时期,余善被灭国迁众结束,总共持续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强盛时间最长的东方大国。

印山顶上看越国,波飞浪卷一条河。每一个人的历史,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区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同溪流或支流汇集其中,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写到这里,《历史是条河》的旋律,在耳畔徐徐响起,久久回荡:

历史是条河,都得打这过

你是高山留倒影,你是顽石遭水没

忠臣良将拼死活,锦囊妙计玩智谋

善恶忠奸终有辩,大河流水波连波

历史是条河,都得打这过

既能载舟也覆舟,既能迎客也送客

浮萍青藻浪卷走,天上日月撩不破

青梅煮酒论英雄,英雄自有后人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