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烟云飘荡在树间林梢,历史的故事镌刻进一碑一砖。
在一个冬日的傍晚,我们走进绍兴,走进2400年前那段历史;登上府山,追寻范蠡文种留下的脚印!
规模宏大的越王台,一副对联赫然在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气宇轩昂的越王殿,殿中有越王勾践,大夫文种、范蠡的石刻塑像,想起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不免让人感慨万端……
府山北麓,古木参天,一座石砌圆墓呈现眼前。墓前石亭立有一碑,碑的阳面刻着“越大夫文种墓”,阴面是《重修文种墓碑文》:“文种楚国人,志在扶危兴邦,适越封大夫。越败于吴,困守会稽。文种献计,赂吴太宰伯嚭,得免亡国。越王回国,授以国政,振纲纪,兴百利。君臣刻苦自强,励精图治,终于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其自刎。葬于越都西山,名种山。”
碑文记载着一段史实,古墓安息着一代名人!
就在范蠡不辞而别离开越国时,曾修书一封送与文种:“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种虽未及时出走,但已引起高度警觉,托病请假不复上朝。正在去留彷徨之际,勾践派人赐予文种一把宝剑并传言:“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文种见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文种长叹一声,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引剑自刎。
就在剑影一闪热血喷射之际,在文种逐渐消失的意识中,是否后悔没有及时听从范蠡的劝告?在文种逐渐黯淡的目光中,是否回眸找寻过范蠡远去的背影?
站在文种墓前,我不免一声叹息,惊落了几片残叶:兔死狗烹的史剧,后世曾经多次重演!随着文种目光,放眼北望,哪里是范蠡归隐的方向?
范蠡归去来兮,不仅提防越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共荣乐”,更是他大智大勇的功成身退,大彻大悟的解甲归田。就在灭吴后的庆功会上,范蠡向阴沉着脸的越王提出弃官归隐。越王始以“共分越国”相诱惑,继以“身死名裂,妻子为戮”相威胁,范蠡去意已坚不辞而别,悄悄带领家眷驾一叶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造福乡里,声名远播。齐王拜其为相国。三年后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卸下峨冠,解除博带;挂出相印,散尽家财;换上布衣,再次离去。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范蠡再一次向名利作别,向财富挥手,潇洒地转身,从容地出走。如果说第一次的离去是提防“长颈鸟喙”的勾践,那么第二次的离去则是其淡泊名利的印证。无心插柳的是,范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称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在范蠡看来,聚只是一种道,散才是一种德;聚是一种手段,散是一种目的。以大聚行大散,以大道成大德,范蠡因此被后世尊为财神。原来聚散是财神的真正内涵!
范蠡虽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但纵观历朝历代,并没有对其进行什么宣扬表彰,因为范蠡既没有岳飞的“忠”关羽的“义”,更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是转风使舵、见机行事;金蝉脱壳、巧妙脱身,这显然够不上 “忠”、“义”的标准,也不符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学教义。加上范蠡弃官经商,这又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格格不入。诸多因素,自然就遭到历代帝王的冷遇。
但帝王的冷淡没能阻挡百姓的热情,人们对这位进可致卿相退富可敌国的奇才,表达出多样的追怀,甚至美好的寄托,浙江诸暨和德清至今祠有范蠡祠,湖有范蠡湖,山有陶朱山。但不管你走进祠堂,还是徘徊湖边,寻觅山上,总能看见他的身边伴随着一位美丽女人——西施。诸暨陶朱山上有范蠡与西施定情之处,德清蠡山附近有西施驻马岭、梳妆墩等景点。
那么,英雄美人真成神仙眷侣、终老江湖?还是百姓的一厢情愿、美好祝福?
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美人计,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越春秋》)。相者选中西施和郑旦,第一个要过目的当然是范蠡。容步罗榖,三年学服,西施更加楚楚动人;英雄美女,范蠡西施,难保不一见钟情?
据说勾践和范蠡有个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这与其说是个奖赏,不如说是个计谋,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可让西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另一方面让范蠡更死心塌地地尽心竭力,为己驱使。
但灭吴之后,勾践却把为越献身的西施,冠上“亡国之女”恶名后鸱夷沉江,就是把西施装进一个皮袋抛入江中。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异姓,适齐为鸱夷子皮。”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是否寻找过西施的葬身之处?范蠡更名鸱夷子皮,是否寄托了对西施的无限哀思?
寻找终究无果,“范蠡……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史记·货殖列传》)越国的将,齐国的相,要它作甚?从此与政治绝缘,遂成一方巨富。
史上当然更多的是前一种传说:范蠡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但历史没有这样的记载。司马迁写到范蠡,提到了他的夫人和儿子,绝无西施二字,更无三妻四妾。看来,范蠡西施携手泛舟五湖,恩爱白头的故事,离真实的历史越远,却和人们的愿望越近。人们同情、热爱善良美丽的西施;敬仰足智多谋,功成身退的范蠡。民间传说总比历史事实更加生动感人。但西施对越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人们不愿意看到她被抛到湖中淹死,于是就有了双双泛舟同游江湖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