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新昌有这样一个美丽传说,古时上山砍柴采药的先人,曾在一座云雾飘渺的山上,听到仙人天姥纵情地歌唱,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天姥山。
天姥大概是位女性,我们无从窥见那神秘的容颜,但肯定有石破天惊的歌喉。据说她歌唱的时候,飞禽为之翔舞,走兽为之和鸣;响瀑为之鼓掌,鸣泉为之弹琴;草木为之欢笑,岩石为之点头。砍柴的樵夫放下锃亮的刀斧,采茶的姑娘停止蝶舞的手指。时间仿佛停止,空间已然凝固。
天姥回归天国,山上从此沉寂!
过了若干年,历史翻到了南北朝时期,号称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出仕永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这时的天姥层峦叠嶂,关山难越;荆棘遍地,寸步难行。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率领乡人,披荆斩棘,移石凿岩,终于开辟出一条长达70里的驿道,人们称之为“谢公道”。崎岖险峻、风景幽美的天姥山,也给了这位山水诗人很多的灵感:“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
谢灵运开辟的谢公道,让多少文人纷至沓来?谢灵运开唱的山水诗,引起多少诗人的共鸣?有人惊奇地发现,《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竟有450多位诗人、1500多首诗,为天姥山深情地吟唱!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原来,天姥的歌声,并没有随着天姥的离去而沉寂,反而随着诗人的纷至而嘹亮,至唐达到高潮!
在这些诗人中,既有像青年就入台越、游冶忘归达四年之久的杜甫,和四入浙江、三至越中、二登台岳的李白,也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这样的大家,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晚唐三罗”等名家。遥想这些才情横溢的诗家,抚剡溪之清流,望天姥之雄奇。他们或载酒扬帆,击节高歌;或竹杖芒履,徐行低吟。无不尽情赞咏天姥风光,留下了大量诗篇。
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动人的舜禹传说,瑰丽的神话故事,玄妙的福地洞天,尤其是“佛宗仙源,文物之邦”的天台山,都为浙东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精神世界。
浙东群山逶迤,胜迹处处,乍一看,天姥山实在没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方圆三十多公里,连绵十几个山头,中间那尖尖的主峰,海拔也不过八百来米,东南与天台山遥望,西北与班竹山为邻。看不到海上日出,听不到天鸡高唱,更难寻洞天石扉,也并非世外桃源。
但天姥确实有其独特之处,除了天姥的由来能激发诗人无边的遐想,更有那山上的传说能撩拨起无限的诗兴。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斑竹村口,有一座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石拱桥。正是这座小桥,和传奇的司马承桢联系在一起。它的名字就叫“司马悔桥”。相传,司马承祯因唐玄宗连发诏书请他出山从政,只好打点行装上路。走到斑竹村的这座石拱桥时,见到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清新明媚,顿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旧过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于是,司马承桢转身回到深山中。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
据东汉《搜神记》记载,相传剡人刘晨、阮肇上天姥山采药,林深草密,迷路乏食,摘桃充饥,溪边邂逅两绝色仙女,盛邀款待,结为伉俪。半年后,刘、阮思乡心切,不料至家,乡人不识,询问老者,竟是第七代子孙。刘、阮返回寻妻,复至桃源一带,结果无着,两人徘徊溪畔,惆怅不已。“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天明月照苍苔。”“惆怅溪”一名由此而来。现在刘门山麓的刘门坞村,村首迎仙阁已毁,村后采药径如故,西尖山上的爱巢“桃源洞”更让人浮想联翩。
天姥山不但有美丽的传说,更有奇丽的风景。天姥山溪涧潺潺,怪石累累,瀑潭相叠。瀑多而奇,有虎哮瀑、龙吟瀑、含羞瀑、跨马瀑、五级瀑……潭多而怪,有畚箕潭、米筛潭、元宝潭、四角潭、大龙潭……两个潭更奇特,一是“哒粥潭”,因为瀑急潭深,水花往上扑溅,酷似一锅刚煮开的粥直冒热气。另一个是“跌落水”,那瀑泉从高达30多米的峭壁上陡然“跌落”。山涧顽石经千年飞瀑冲刷洗礼,千姿百态,宛如捣臼、面盆、烧棍、磨盘,散落其间;虎、豹、牛、羊,匍匐其中。
令人称奇的更是万马渡,两山夹峙的一条山谷中,尽是些圆滚滚、光溜溜的石头。色泽不同、大小各异,从近百公斤至几万公斤,从金黄到红棕到青白颜色,数以万计的巨古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自上而下,奔泻数里。如遇雨天,站在山巅远眺,只见山洪奔泻,冲击巨石,白浪飞溅,哗哗作响,声若千军呐喊,形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在这些巨型鹅卵石上,你会发现大大小小许多口小、肚大、底平的冰臼。地质学家考证,这里的冰石河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
如此壮美的风景,如此动人的传说,自然深深地吸引着诗仙李白。
李白一生,有人说曾四上天姥,26岁一次,39岁一次,46岁一次,53岁一次,想必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天姥动人的传说,欣赏到天姥奇丽的风景。
725年,也就是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出巴渝、穿三峡,漫游江陵时,遇见准备前往南岳衡山的司马承祯。那一年,司马承桢已经80高龄,隐居在天台山的玉霄峰。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一位道教宗师与一位年轻诗人的对话,但司马承桢的出现,肯定深深地影响过年轻的李白。李白最初游历天姥,也可能与其有关。726年,即开元十四年,他脚蹬谢公屐,沿着谢公道,登临天姥山。这一年,李白26岁。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居东鲁,之后,与司马承桢的好友、道士吴筠一同隐居新昌。不久,吴筠应召赴京。由于吴筠的推荐,唐玄宗派遣使臣召见李白。于是,李白起程北上,前往长安。他以为从此平步青云,却只得到了一个翰林供奉的清职。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正是在这种情景下,他在山东创作了那首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回忆起自己浏览天姥的两次经过,在谢公宿处的周围,渌水荡漾,清猿啼鸣。自己一次次换上谢公屐,攀登在云梯一样陡峭的弯弯山道之上。终于登上天姥山最高山峰,拨云尖北坡有蹲牛岩、蝌蚪尖、布谷岩、鸡笼岩、马鞍、大屋山等山,云雾中的这些山岩,如蹲牛回眸,蝌蚪游天,黄莺迎春,布谷催绿,“天鸡”司晨,骏马奋蹄。李白流连千岩万壑,迷花倚石而眠。天鸡的啼鸣惊醒了他的美梦,东海的红日冉冉升起在眼前。
这时天上碧空红日,群山云蒸霞蔚。李白站在山巅俯瞰,云雾中马坑等、地藏寺、平顶、茅洋、百菊、王会、大岩岗等四周群山腾云驾雾,徐徐前来,仿佛俯首称臣;东南相对的天台山追随着诸山急急赶来,聆听天姥的神曲天籁。它们仿佛是一个个“云之君”,以霓为衣以风为马;好像一位位“仙之人”,由猛虎鼓瑟彩鸾驾车。
瓢泼大雨也阻挡不了李白的游兴,飞瀑流泉常常使李白流连忘返。穿着蓑衣戴着笠帽,徘徊在虎哮瀑、龙吟瀑……流连在畚箕潭、米筛潭……领略着万马渡洪水激石的激荡澎湃,欣赏着潭瀑相接的幽深伟岸。这时的万马渡和潭瀑水,如铁骑突出,如万马奔腾;如虎啸猿啼,熊咆龙吟;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层巅为之惊悸,深林为之颤栗。
天姥山的草木,为李白提供了诗情的灵感;天姥山的山水,为李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于是他挥如椽之笔,书如珠美文: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此时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山水自然。歌声已近尾声,歌唱将要结束。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突然宕开一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向封建统治者投去蔑视的一瞥,它唱出多少怀才不遇人们的心声。这就是这首诗的过人之处,也是李白的伟大之外。
这一年,李白46岁。写完这首诗后,他再次沿着那条唐诗之路来到天姥山。
李白的歌声,不啻是又一个天姥的吟唱。
李白的诗作,让天姥山达到崭新的高度。
从此,天姥的歌声就会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