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莫斯科,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在莫斯科,我们仿佛听到高尔基讲述着他的《童年》,“我”的纳斯金卡四个《白夜》心与心的交流,列夫·托尔斯泰严肃地讨论着《战争与和平》;仿佛看到卫国战争时期那些《青年近卫军》的鲜活面容,一群夫人和小姐为《钦差大臣》“风采”而倾倒的人生百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契诃夫、法捷耶夫、马雅科夫斯基……众多名家编织成俄罗斯文学璀璨的星空。
屠格涅夫的《麻雀》我们还耳熟能详:“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种冲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高尔基的《海燕》至今让人难忘:“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与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这些文字很早就耕耘过我们的精神原野,这些辞句很久地占据着我们的思想空间。
走进莫斯科,就等于走进一部厚厚的史书。在这座城市里,你几乎能找到每一位历史名人的踪迹:普希金一手扶在胸前,作低头沉思状,他的铜像基座侧面刻着诗人的名句:我用双手为自己建立起了一座丰碑……彼得大帝的雕像底座是一艘巨大的帆船,身高两米的彼得一世手持双筒望远镜向远处眺望……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罗蒙诺索夫、马克思等等,据统计全城共有800余座雕塑。
对名人伟人的怀念还集中在新圣女公墓,这里长眠着2600多位著名人物。墓碑多为人物石雕,或全身,或半身,或头像,神形各异,技法多变。漫步墓地,犹如置身一座人物艺术雕塑博物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悼念、评价、理解,都倾注于一刀一凿之间。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至此,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莫斯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雕塑了那么多伟人,为什么以伟人名字命名了那么多大街和广场,这确实是一个重视文化尊崇艺术的国度。
莫斯科除了雕塑还有建筑,而代表性建筑则是古典主义特色的东正教教堂。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由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作为俄罗斯的首都,同时也是东正教最主要的牧首区,东正教教堂可谓是莫斯科的最大特色。每当朝霞满天或者夕阳西沉时,瑰丽的霞光沐浴着教堂金色的葱形圆顶,整个莫斯科就幻化成一个金色的童话和梦想的天堂。
任何国家的建筑无不融通着该国的文化和审美情趣,任何国家的建筑都铭刻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莫斯科的建筑尤其如此。特别是那七栋标志性高层建筑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们都是高高的楼宇,类似橘黄色的建筑材料,建筑的上部是高耸的塔顶。这些建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成的。据说当时总共设计建造8幢这样的楼宇,但是建造完7幢之后,斯大林决定把最后一栋作为礼物送给波兰人民。现在波兰首都华沙火车站附近的那栋高楼就是这个建筑过程的延伸。
莫斯科把文脉从上向地下延伸,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宏伟壮丽、富丽堂皇,尤其是环线各站:巨型的拱门式通道将人带进由圆柱、方柱支撑起的大厅;穹顶上饰有各式华丽吊灯,巨型壁画在水晶灯下美轮美奂,让人有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它们或展现出特殊的历史画卷,或表达了现代艺术的浪漫。其中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是很多地铁壁画的主题。以革命广场为例,大厅拱顶的大理石为暗红色,同样颜色的地板和雕塑底座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80座青铜人物雕塑惟妙惟肖地反映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战斗场面:表情严肃的工人们,或手持冲锋枪,或高举旗帜,仿佛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再如帕维列茨站,100多平方米的马赛克图案描绘了1941年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雄壮的场面使人们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教益。
另外,不少地铁站也以俄国大文豪命名,如“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该站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诗人,更是由于车站的建筑特色。这个地铁站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别有一番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大厅两侧的每座大理石拱门都镶着不锈钢。一盏盏照明灯围成圆形,嵌在穹顶。地面中央的红色大理石“通道”,犹如一条红地毯,仿佛在欢迎每位乘客。地铁站最引人的地方是天花板:这里镶嵌着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31幅马赛克壁画,使“马雅可夫斯基”站成为世界级的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