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义
薄雾濛濛,岸柳苍苍;旭日初升,河水汤汤。
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出发一路蜿蜒北上,到达山东省临清,与卫运河贯通,然后过德州、沧州,越天津,抵达通州。我的家乡临西县就在卫运河西畔,临清市的对过。从历史沿革来说,临西县原是临清市的一部分,1964年以河为界划分出来的。少年时代我在运河边求学,参加工作后又在运河边3个乡镇任职。可以说,我的人生足迹与运河紧密相连,运河的涛声、运河的风、运河的故事,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一
如果说卫运河像一条玉带,那么卫运河大堤就是一条巨龙,巨龙护佑着、相伴着玉带,在广阔的沃野上舞动。这条巨龙的身旁,依偎着一个个村落,村内房屋大多是红砖红瓦的起脊瓦屋,村庄内外绿树掩映,站在大堤上这些景象都在脚下,尽收眼底。我上学的二中就在大堤下,教场村的东边。
卫运河的大堤很高,堤顶两侧和斜坡上、堤根处到处种满了树,都是杨树,一排排,一行行,高低错落,绵延数里。特别是夏天,树木蓊郁繁盛,就像两道宽阔的绿色屏障,驱车行驶在大堤上,车子随着堤势蜿蜒迂回,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林海,空气中蕴含着树叶和青草的芳香,感觉畅快极了。
四十年前我在二中上学的时候,大堤上和两侧生长的都是柳树,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相传隋炀帝开凿运河后沿堤遍植柳树,为炎炎烈日下拉船的纤夫撑起一片阴凉。物换星移几度秋,这柳树长了一茬又一茬,仍然是运河边上一道风景。
那时放学后,我们喜欢到树林里玩。躺在树下,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的间隙,斑斑驳驳地照在地上,凉丝丝的微风吹过,树叶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过麦以后,蝉多了起来,对着整个世界挥洒着他们的热情。但密密的树林将他们声音缩小了。这真是个好去处。
下午自习时间喊上同学来到树荫下,坐在草丛上,背历史,背古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或互相提问:某某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这里复习,记得特别牢,每到快考试时候,就加紧学习。
这里还是练武、比武之地。当时学了青年拳,也有的同学会练大洪拳、小洪拳;立新个头不高,擅长扫蹚腿和打飞脚。有一次我们俩人在学校操场练了一会儿,又约定去大堤树林里比试。在树林里找块平坦地,一人站定,一人往下蹲,用一条腿照一人闪电般飞快扫去,站着这个人必须快速跳起来躲过,否则就被扫到腿上,算输了,我俩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输赢,都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才休战回校。
有时下午放学后也去河边溜达或游泳。从大堤上跑下来,穿过一条玉米地里的土路,就到了河边,不到汛期,水很少,河道窄窄的,河水很清,有一片片的干净的沙滩和浅浅的水洼,有兄妹二人正在摸鱼,“有河蚌,你看,这么大”,小姑娘把河蚌扬手举起来,叫哥哥看。哥哥高兴地笑着。我看见那河蚌有手掌大小,真羡慕了。多年后妻子说起,那时她全家就在大堤边上居住,曾多次和哥哥去河里捉鱼,抓住过大河蚌,啊,那个小姑娘可能就是她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我们不濯足不濯缨,开始下河游泳,水很凉,河面下的水在涌动,小心翼翼地,不敢往深处去,在边上打扑腾,狗刨,扑腾扑通,溅起的水花把附近的人溅得一头一脸,也不恼,更起劲地打扑腾,把水花溅起来。后来不敢去游泳了。老师说,河里每年都淹死的,就算水不大,但脚面水也能淹死人,又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因此禁止学生下河。
有一件事至今烙印在脑海里,有个同学跳河欲寻短见。“有人跳河了!”这个同学是插班生,不爱说话,脾气犟,但也不能跳河啊。一群学生跑到河边找他,把他拽回来。具体原因他也不说,后来知道是家庭出了变故,受到刺激。这之后他休学了。后来我一直留意他的消息,说他企业(火柴厂、织染厂)下岗,自谋职业,骑三轮卖鸡蛋,但一直没有见到他。
还有的同学在河滩上挖宝,挖到过一些铜钱或瓦片。也看到过在河滩上也常常看到拿着什么仪器探宝寻宝的,以期找到金银器皿,找到不找到,河里有瓷器确实真的。
二
站在卫运河大桥上往东北方向眺望,一座宝塔巍然耸立在河流主干道东侧河滩上,这就是临清塔。几十年前我们还是小孩子,此塔对我们来说是神秘的,不可望也不可及。塔有多高?听大人们说,天气晴好时,站在家北大路上向东看,能够看见塔顶。从我村到临清20多里的路程,为验证此事,我和几个小伙伴几次站在大路上,或站在房顶上,使劲向东看,但脖子都酸了也没看到过塔影。
一个孩子为什么对塔感兴趣?冀南平原的村子里都是低矮的平房,村子周边都是平展展的田地,想找个土山也没有,对于高大的建筑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和崇敬,想象着登高望远,看看远处不一样的风景。虽然那时不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词句,也没有那样的豪情壮志,但那颗少年的心是有憧憬的,是灼热的。
多年后终圆少年梦,特别是近几年我多次陪外地来的朋友来到临清塔下,近前瞻仰攀爬,此塔为九层砖塔,五十多米高,塔顶呈盔形,每层八个檐角都缀有风铃。塔内设有青石阶梯,盘旋而上,墙壁上镌刻的“秀聚中天”“东延岱岳”“西引太行”等词句不时映入眼帘。登高望远,但见卫运河如一条白线从西南侧蜿蜒而来,呈S形向东北流去,波光粼粼,静静流淌。河边树木郁郁葱葱,河滩上绿野平畴,如同翻开的书页。两岸的市镇房舍、街道在眼前徐徐展开,我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在这里我向外地来的朋友介绍大运河的历史沧桑和辉煌;叙说运河儿女面对磨难的抗争和求生求变的艰辛历程;畅想大运河全线通航后的美丽画卷……
遥想当年,运河通航时期,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客船络绎不绝,带来商贸繁荣和城市繁华,也带来了融汇四方的市井文化和饮食文化,如临清的小吃,狮猫,喜欢京剧,等等,这些都令人津津乐道。却不知当时明清时期在此地设钞关,征收船税、货税,税银颇高,商人们不堪承受,爆发过多次抗税减税事件。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的税银竟然是山东全省税额的近十倍,天津税监马堂兼任临清税监,他招雇流氓恶棍数百人,以征税为名搜刮民脂民膏,草菅人命,致使临清大半工商业者家破人亡。我多次想,这个马堂可能就是我们当地传说的吃人的老马候吧。谁家小孩不听话,就吓唬说,你再不听话,叫老马候来吃了你,小孩就听话了。万历二十七年官府屠杀抗税者,激起暴动。王朝佐等率众烧毁税监衙署,杀死马堂爪牙。官府使用武力,镇压暴动。抗税斗争失败后,官府追捕首要,且将株连众多。在此紧要关头,王朝佐为保护暴动州民挺身而出,一人担过,自认是抗税首领而从容就义,掩护了抗税群众。王朝佐被杀害后,当地人为其立碑纪念,铭记其“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的侠义和反抗精神。每想及此,心情总是沉重的,不过这只是运河历史的一个篇章,早就换了人间。
遥想当年,卫运河边上烧制贡砖的窑场星罗棋布,一船船打上工匠名字的贡砖源源不断运往北京,用于紫禁城大小宫殿和王府的建设。运河两岸不少村庄名字就是与烧制贡砖联系在一起的,如陈窑,琉庙,等等。现在复活了烧制贡砖技艺,在河东汪江新村南边建有一个厂子。我到这个窑厂进行实地考察,年轻的贡砖传人陈建磊介绍,首先选取当地运河淤积形成的“莲花土”,然后人工和泥、脱坯,用木头点火烧制,到火候后,从上面浇水焖蒸,出窑的砖还要研磨,使其平整光滑。这种砖已出口日本、韩国,用于古建修复,还被当作家装材料,切割成片后贴在墙,称为“会呼吸的砖”。传统工艺得以恢复,焕发生机,受到欢迎,可喜可贺!
也许是贡砖烧制陶冶了工匠精神,加上运河水赋予的灵性、灵气,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临西人从收购翻新旧轴承开始,发展起现代化轴承加工制造销售行业。我工作过的3个乡镇所属的江村、马村、赵村、东西温、瓜厂、教场村等都是生产加工轴承的专业村,他们由开始的走南闯北收购废圈到翻新加工,由简单的生产作坊到转型升级,迁入县运河工业园区或阳光轴承园区建立“智能工厂”,三四十年间化蛹成蝶。全县建立全县共有轴承生产销售及配套企业1380多家,从业人员九万余人,建有华北最大轴承生产销售集散基地,年销售额200亿元,占全国份额十分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西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
遥想当年,运河宝塔一定见证过西域商人顺河而下融入市井并开枝散叶的历程;也一定见证过太平天国北伐作战的残酷,见证过运河支队奇袭日军的勇敢无畏……看如今,正见证着运河儿女发展生产战天斗地的英勇豪迈,见证着新时代人民思想观念经济文化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