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旧时光
那年,元宵节和情人节恰逢同一天。在玫瑰和元宵中,对于一把年纪的自已别无选择,只有元宵了。但庆幸的是,可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过,那就是看电影。于是,下班后和孩子买了一大堆好吃的进了影院。
忆起小时候,离家不远就有一个电影院,露天的,也算是县上唯一的,座位是用水泥筑造的连座,每晚都有一场,基本上三天换新片。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瞅一眼电影公布栏,一个三尺见方的绿色木板,用白色颜料书写着上映的片名和时间,一有新电影就吵着母亲要去看。
母亲也是影迷,经常给我们讲她喜欢的“偶像”,像田华、王晓棠、秦怡等等。当时,父母月工资不足50元,养活我们姐弟三个,日子过的很紧巴。但再拮据,精打细算的母亲都会每年征订《大众电影》杂志。我的喜好可以说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每月一期的《大众电影》翻来覆去地看,都能背下来。那应该是我小时唯一的奢侈品。为了不影响学习,母亲只允许我们周末看电影,因此周末就成了象过年一样的快乐日子。
七八十年代的工薪家庭,怎么可能每周都能看场电影?因此就一直琢磨着,怎样不买票也能看场电影。后来,偷偷地和几个邻居发小瞒着家人,提前4个多小时就钻进影院呆着,直到晚上开映。但这种方式只能夏天用,而且苦等的滋味太煎熬;再后来,和发小们象男孩儿那样翻墙进去,坐在银幕后反着看,不知怎得,次次都能看到睡着,直到影院清场时工作人员才叫醒我。这个办法没用几次,摔了一次后就没敢再用。
想想当年,也不知是否看懂了影片,也许就是看热闹,看着好玩。记不起多少次蓬头垢面的回家,不是挨打就是站墙根儿,一个女孩家家的,现在想起来都脸红,但就一根筋儿,挨打也要去,或许那就是童年的乐趣吧!
现在的影院高档了很多,场内只能坐百人,爆米花、饮料、咖啡等吃的喝的玲琅满目。过去看电影能买一包我们县城东桥头“吡牙老婆”的炒瓜子,那的确可以在发小面前仰起头来炫耀了。
无论怎样,现在依然很喜欢看电影,不论是朋友相约或单位组织都会很兴奋,即便在网络上能免费看,也会选择花钱去影院看。一直不得其解,为何原因?
许是忘不了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童趣,还有那永远留在生活放映室中的橡皮筋、丢沙包、狗尾巴花,长长的书包带、长长的上学路,还有常常背不完的书。
童年,
回不去的旧时光;
好想,
再梦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