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新
一、恕的走来
有人以书法展示文字之美,有人用诗句展示文字之美,还有人就是用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颂文字之美。我呢,就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拿着语文课本,面对学生的笑脸,开放我的思维,开拓我的创意。于是古老的汉字在我的心里就飘动出了美丽。
就说“恕”字吧,当初认识它的时候,没有更多的理解。后来查了字典知道,“恕”字的意思是以仁爱、善良之心推想别人,有恕道,有忠恕。这都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解释。看到“恕”字,我去寻找更远古的一点东西。我想到了当初“恕”字出来的情景。谁把它给我们留下来的。在读上古孔子之言时,得到体验最深。孔子一生周游各国,讲学传礼,讲述自己天才而得的道理。这“恕”字是心上有女人之口,女人从古为善,女人从古为忠。从女人口里说来的话是心上所得,所以,最诚实,最可信。于是,女人之德最为可敬。有了女人,我们的文明就好像有了尺度。所以,有宽恕的女人最好办事,有刁钻的女人最不省心。靠近“恕”字,实际是让人靠近一种境界。为天为地,在此之间,如果都能以弘大之心对待世界,那么就有无限的拓展空间。不是让“恕”字走到今天给佛家拓展空间,而是让“恕”字在今天有悟理之道,有圣德之举。
一看到“恕”字,有时我就想:自己有没有罪过啊!这种条件反射是心灵对自己的发问,别人是不知道的。“恕”字一来,有时会开脱好多为难的事,但有时也是一种灾难。恕了一次自私,就养来了一次吝啬;恕了一次打骂,就养育了一次专横;恕了一次懒惰,就跑来了一次失败。有“恕”是解心灵之危的,有“恕”也是觉悟心灵的。常常在生活中看到狠心伤害他人的人,这种人也常在圣主面前求恕,但事实不是和行为同道的。一种丧失去用另一种补偿,在圣主面前也是无用的。慰藉心灵我们要用“恕”的真诚一面,而不是虚伪的一面。
“恕”字就是造得好,古人的聪明让我们至今还有话可说。谁用它来为心灵买账啊!谁用它告诫自己的行为啊!心上女人在说,都应是圣达的,明哲的,开心的,得理的。现在我就告诉你“恕”的由来吧!虽是故事,不真实,但可爱。上古之人以部落为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一次,田的部落冲到木的部落,木的首领有个三女儿,她就站在了双方交战的中间,举起手中的石铲冲着两方说:“这里什么比我们还多?”部落之人回答:“野牛比我们多。”“它们为什么能发展这样快?”部落之人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木首领的三女儿高声说:“它们关爱、和谐、互助,不打不斗,哪像今天的我们这样残酷?”一下子,这场战争停止了,从此不再发生冲突。田与木就约定用一个符号来坚守承诺,这个符号就是“恕”字。这虽是传说,却道出了人间真爱,道出了世界和谐的美好。从此,一个“恕”字的走来,它的美丽就让千古万代的人永远警醒了!
二、 天地有仁
生活的日子,我又想到了这个“仁”字。它是在天在地之间的人。女娲在上古把人造出来,没有过多的去想,也许她觉得地球很大,地方有的是,人只要出来了,就能在大地上生活。于是,人把这个世界主宰了,人把这个世界热闹起来。当她发现人也该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的时候,女娲却不能做这个世界的主了。所有的人们谁还感激她的造生之恩呢?她想把自己补上的那块天再打开,让人们重新认识她在世间的重要。可是,如来不让了,当初是如来跟她讲好的,如来自己不再用手的五指支撑上天,女娲把天补上,给女娲一个自由天神的位子,一生想飞到哪,就飞到哪。女娲有了自己的快乐,忘了人间的繁杂。当她在空中飞翔的时候,发现人间乱了起来,人们无休止的改天换地。女娲感慨了,她想改变人的行为和思想,于是就去找一个先哲来人间导航。这个先哲就是仁爱的使者,就是圣达明理之人。从此,战国之乱,女娲就派来了孔子;治国之乱,又降生了孟子,两人一出,天下圣德开道。至此,那芸芸众生的人们就有章可循,有理恪守了。
“仁”的到来,天下就有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女娲把一群不干好事的小人,用自己的双手给捏埋在了大地之下,把有才有贤德的好人留在了大地之上。所以,“仁”字,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人”就站在了天和地之间。在天,人有圣明之德;在地,人有关爱之才。这就是“仁”的全部之解。女娲让孔孟二人,悟得其道之后,就传给天下的人们。能顶天,能立地之人,才能称得上“仁”。生活的日子走到了今天,“仁”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看重了。于是让人们去这样从事工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人们这样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人们这样认识自己“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吾师矣”;让人们这样成长“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人们这样管理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此,“仁”走天下,它为圣德之本,它为选才之标。人在天地之间,以友善之心,润养天地之花,以爱人之举,供养大千世界,和谐的日子就会天天走来,天天向上。
说起“仁”字来,无论用虚拟的故事讲,还是用现实的真相来说,都想让人们的心灵为这走来的幸福日子,做一次圣洁的远航。让自己的这个“小人”融入我们社会的“大仁”之中去。为我们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彩虹,为我们的大地留下生命的感动。
三、 人言有信
想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丈夫出口为金。就让我又想起了“信”字。“信”字从人从言。由人口说出的话,应该是确实的,应该是信而有征的。所以,古人把信看得非常重要。古代人们是以说话为事实证据的,不像现在这样有文、有笔、有声的记录。古代一切都靠出口之言,一切都靠口传之信。那些古老的驿站不知客死了多少为传口信而奔波的人。一个“信”曾经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天下,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言为定,是不是对信字的最高解释,是不是讲到信字的可贵,古人可是这样信守的。人要说话,人要办事,首先听人之言是否可喻,看人行动是否可靠。一个尽忠之人,常常是帝王的左膀右臂。魏徵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听了也从了,这就是贤德之明,君者之圣。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对待国家,对待民族,还是对待亲朋好友。口中之言都是人本的尺度。张仪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几次光彩,但历史还是唾弃了他,因为,他言而无信。所谓贵人语迟,就是要出口为信,怎能随随便便呢!“信”在历史的交往中,是永远不能丢失的东西,是永远可以继承的文明。
不能去追寻“信”字的由来,但能悟得“信”字的道理。现代的日子,说话的方式非常的多,那种古老的传递口信方式已经很少有了,也没有人去相信。在此想到一件事,老家的一位老人在临终的时候,告诉身边的儿子,要好好照顾她的继母,儿子表面答应了,父亲安然离去,日后,儿子却找了个理由把继母赶出了家门。真是口说无凭了。现在,口说了还要有一个证据,有文字或者是录音,这样才算没有反悔的地方。人言变得可危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的可靠,不如金钱的可靠。如今,有人出来呐喊了,就像当年鲁迅呐喊“救救孩子”一样,诚信成为我们社会做人的尺度,诚信成为我们人生事业标准。
“信”的返璞归真,让我们看到了日子的和谐美好,看到了文明进步的伟大。没有信,也就没有了人格;没有信,也就没有真正的人际交往。一个失去了人言的人,那就不是可信之人。对他人之语要有信,对自己之言要有责。信的存在才是最完美的,生活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