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秦岭腹地商洛山中一个小山村,我的家在小山村的东坡根,门前有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我就出生在小溪旁的三间土木结构的老屋子,老屋子居住着我们祖孙三代。我是看着“蓝天碧清如海,树木葳蕤葱茏,白云悠然如絮”长大的。后来,我离开小山村到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县城工作。随着时光悠然晃去,父母先后离世,小山村就成了我记忆中的故乡,老屋子成了魂牵梦萦的念想。彻骨的念想时常牵着我“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驻马渡江处,望乡待归舟。”的乡愁中,让我终生羁绊,难割难舍。
1
我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好多年,直到祖母去逝。
祖母是“三寸金莲”小脚老太太,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妇女的代表。祖母穿着“三寸金莲”鞋子就像踩着一片云朵,碎步移动在山间小路上仿佛是在飘,但整个身体平衡却掌握得很稳。
祖父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去逝的,我不曾记起。听祖母说她和祖父吃过观音土、榆树皮,肚皮撑胀得像鼓,屙不下就用手去肛门扣。祖父就是吃观音土、榆树皮时走的。我和祖母生活在一起时,祖母总是用铁勺从锅底撸稠粥给我吃。待我吃完,祖母又将我的饭碗从碗沿舔到碗底,连一粒苞谷米也不放过。祖母走在路上,看见一颗麦或一粒玉米如同见到珍珠一样弯腰捡起,小心翼翼装在衣兜里。有一次,祖母看到路畔二米深的涧沟里有半截玉米棒,便溜下去捡拾,不知怎么搞的人就跌在沟渠里,一支胳膊窝在半边身子底下骨折了,疼得祖母整天咬紧牙关抿着嘴,晚上更是难熬天明。困苦的年代,家里穷的连买止痛药的钱都没有,祖母就自己绑着绷带硬挺着。村里有一位女大夫,那时称“赤脚医生”,她给祖母说有一种植物叫结骨草,有止痛结骨作用。父亲就去采些回来,然后将结骨草捣成糊状,敷在祖母疼痛的胳膊上。还有人说荒坡地里有一种和土颜色一样的小石头,用火烧红浸泡在童子尿里,然后用热尿液涂抹擦洗也能止痛结骨。父亲就让我到坡地刨那种小石头照着方子去做。一年后祖母的胳膊不疼了,但胳膊伸不直也不够灵活,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疼。
那些年月,如果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做,人们一般都是摸黑上炕睡觉,很少点油灯。即使点灯,那灯光微弱的只有黄豆粒那么大。有时天冷或下雨天,我睡不着,祖母就给我讲一些故事,说一些神话传说或民间流传的故事。我记得比较清楚的祖母讲得最有意义的故事也是她亲身经历过的事。有一天,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人说朱毛红军队伍要从村里路过。当红军队伍路过时,祖母看见一个娃娃兵赤脚一跛一瘸行走在泥水里,脚上渗着血水,祖母就把娃娃兵拦住,坐在屋檐下的石头上,解下她唯一的裹脚布把娃娃兵的脚包起来。那娃娃兵泪水汪汪的向祖母深深鞠一躬,头也不回就追赶队伍去了。从这时起,我懵懂中对红军产生了无限敬仰和心灵上追随。我尽量寻找有关红军故事的小人书(连画画)看,诸如《小号手》、《闪闪的红星》等。上初中后我阅读了《长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有时晚上想多看一会儿书,祖母会说煤油金贵着呢,等有了电灯我娃再好好读书。我就问祖母什么时候才有会电灯。祖母说国家在变化,到时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方便的很。这个时候我就望着窗外的星空遥想着,遥想着未来充满光明的殿堂到底有多么美好。
日子在灿烂的阳光下如梭飞逝。祖母总算迎来了春天的故事。普天盖地的燕鸣仿佛是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那么的鲜亮,那么的蓬勃,那么的溢满生机和活力。燕声阵阵,这是春天的声音,是祖母认知春天最开心、最幸福的声音。祖母终于过上有电灯照明的好时光,也赶上了实行责任田的好政策,享了几年不再饿肚子的好日子。但对祖母来说好日子实在是太暂短了。那年深秋的一天,祖母合上她那乐观善良的眼,没有牵挂安然离开了我和她息息相依的亲人们。
2
父亲是祖母一生中五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儿子。听祖母说过,前两个儿子被拉了壮丁去向不明,生死无音,老三老四先后早夭。父亲是老五,祖母像浇灌一棵树苗一样精心看护着父亲,生怕有什么闪失。
在六十年代,父亲是有工作的。那时父亲的工资低微,离家也很远,一年半载回不了几趟家。每次回家一趟都是披星戴月。那个时候,家里过得比较艰难,祖母和母亲经管我们几个张嘴要吃要喝的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苦累不过来,父亲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家当了农民,即可以照顾一家老小,也能参加劳动挣工分维持一大家子人的生计。
仅靠父母挣的工分养活我们兄弟姊妹6人是远远不够的。闹饥饿的日子时常发生。我家是典型的人多劳力少,按父母挣的工分分到的粮食少得可怜。即便省吃俭用,粮食还是年年接不上新粮。有一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在一个繁星灿烂的夜间,父亲领着我和两位兄长偷偷的翻越秦岭来到关中平原讨要。那里人的日子比我们山里好过多了,有吃不完的黑馍、白馍、玉米饼、薯干以及其它食物。这些食物对经常饿肚子的人来说那简直是人间美味了。
我们被一位好心大叔收留,那位大叔是他们村子里的饲养员。他让我们住在村子里的牛棚里,牛棚里面饲养10多头高大威猛的秦川黄牛。晚上我们就睡在牛吃的麦桔草料里。有一天,天空飘着细雨,父兄出门讨要,把我留在牛棚里照看放在磨盘上的馒头、熟红薯和其它吃食。有一头秦川大黄牛不知怎么回事,挣开了绳索从牛槽里面缓缓的来到我面前的磨盘旁。我人小,不敢靠近,远远的怯怯的吼了几声“走开”,那牛睁着黑溜溜的大眼瞪我一会儿,根本不把我当回事。我想寻一根木棍之类东西去驱赶,这牛棚里除了麦草再无其它可用的硬家伙。秦川牛肆无忌惮的用舌头卷吃着磨盘上的食物,不一会儿便满盘狼迹,把好端端的食物糟踏得不成样子。那牛吃完了,悠闲的在牛棚大厅里度步,时不时的扭头看看我。我害怕极了,缩在麦草里,眼泪刷刷的流着。我急切的盼着父亲早点回来,又怕父亲回来了我如何向他们交待,那些食物可是他们好几天早出晚归一家挨一家用乞求的眼光讨要回来的。天快黑时,父亲和哥哥们回来了,怔怔的看着磨盘上一片狼迹,很惋惜的叹息了好一阵子。我低着头,在委屈的流着眼泪,准备接受父亲的惩罚。父亲走过来,轻轻的抚摸着我的头,什么也没有说。又过了几天,父亲觉得要的东西积攒得差不多了,决定回家。我们兄弟三人每人扛一袋干粮,父亲挑着百十斤重的杂粮,翻山过河,天黑了逢人家就歇,天不明起身赶路。当累死累活的快要到家时,父亲却让我们躲在拐弯处的树林里歇歇脚,等天擦黑后再悄悄进村回家。我很纳闷,白天为什么不能进村呢?后来才知道父亲为了避人笑话,才做出摸黑进村的想法。
3
黎明前,阳光总会经历一段艰难困苦的黑暗后才能热烈的普照大地,拥抱大地上万物生灵。社会进步也如此这般,不可能一帆风顺天天阳光灿烂。那一年,一首“春天的故事”唱红祖国大江南北,春天的号角已经嘹亮奏响,分田到户的利好政策如灿烂的阳光涌进了家家户户,饱受饥饿的村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播种着希望,也播种着阳光和温暖。
父亲和母亲一辈子没有吝惜过自己的体力,和兄长们一起种好责任田,伺弄好庄稼。这些年,真是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粮食是年年丰收,年年有余,缺粮少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吃饱了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阳光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亲切。在解决了吃饭问题,我的父亲就想着挣钱。因为我们住的三间土瓦房子还是祖父留下来的,一根大梁已经裂缝,暂时用一根槐木大杠撑着。如果没有钱,拿什么来翻修房子确保一家人的安生。父亲就在农闲时担着货郎担走村窜户倒腾一些针头线脑扣子梳子等日用小百货,挣点小钱。后来听人说换旧衣服能挣钱,父亲就和村里一些人搭伙,先从百货商店或生产厂家进一些塑料盆等日用品到城市换城里人穿旧的衣物,然后又将旧衣物倒腾到陕北一带摆摊变卖。几年后,父亲攒了几千块钱,就开始置办一些盖房用的木料。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好日子里,父亲开始破土动工,在父老乡亲们的帮忙下,把我祖父手里留下的三间危房拆掉,在原有的宅基地上扩建了五间宽敞明亮的用砖垒起来的大瓦房。一年后,我们一家子高高兴兴、开开心心住进了新房。我们仿佛住进了天堂,屋子里满满的充溢着阳光气息。
4
故乡是生活在秦岭山窝的村庄。村民居住分散,你家住在这片洼地,他家在另一处洼地,有的人家住在山底,有的住在半山腰,还有人家住的更高,传递消息全靠吼喊,往往传递一句话,满山沟里人家都能听见。户与户间的路是人和牲口踩出来的小道,一上一下,七沟八岔,绕来转去,多有不便。
修好路是村民心头大事,是几代人的梦想。带头修路的是我大哥,他是50年代的人,当了五年兵,复原回来当了村队长。他在村民大会上说:“要想富,先修路!”于是,他带领村民义务投劳,修通了村里一条主路,路宽的能过一辆手扶拖拉机,我们叫它大路。大路窜通了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路,我们叫它村间出路,宽能过一辆架子车,村民们用架子车拉粮送肥方便了许多。路是宽了,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现象一时难以改变。而通往外面世界的那条像蛇一样盘绕在山间的公路,经过多年政府投资,村民投劳,扩修加宽,早些年能过一辆牛车,再后来能过一辆四轮拖拉机、小型货车、客运小面包车,路面是坑坑洼洼、颠颠簸簸。公路是依山势而行,左手靠崖,右手临壑。客车司机总是握紧方向眼瞪路面谨慎小心的驾驶,坐车人更是心悬半空抓牢扶手屏住呼吸,当客车安全到达山底,一车人才长长出一口气,下车放风,解手,抽烟,然后谈笑风生,趣乐无穷。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帮子干部模样的人,扛着一些仪器,在村间山上指指点点,说是要修高速路,在规划路线。我们村子一下子热闹了两三年,村民们大多数跟着修路致了富。有的人家开起了“农家乐”,经营起农家餐饮,诸如橡子凉粉、农家豆腐、香椿小菜、荠荠菜饺子等,有的人办起了砂石料厂,有的在高速路上打零工,有的承包水沟水渠小工程等,反正村民们沾了修高速公路不少的光。屋后的山终于打通了隧道,高速公路直通关中平原,货运车辆载着山货特产穿越隧道来往于城乡之间,乡亲们不再为山货长期积压而愁眉不展。前几年,政府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工程,我家门前那条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大路已硬化成水泥路面。道路两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从此照亮了山村宁静的夜晚。有两位老儒在路灯下聊天说:“这路灯亮的,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看见。”
故乡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但村子里贫富不均的事实如坡后那片树林一样参差不齐。有的人家因多种原因依然处于贫困线上。十九大以来,国家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他们走村窜户查访村民生活情况,缺水的接通了自来水,没电的接通了电,没电视信号的接通了信号,危房得到了改造,半山腰上的人家搬到山脚下的移民新村。“两不愁三保障”等富民红利让贫困户摆脱了贫困,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村里那些脑子灵活的人,有的在外开矿,有的搞建筑,有的在城里或镇街开饭馆,他们兜里一天天鼓囊起来,回到村里盖起了两层小楼房。乡亲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家有彩电、洗衣机,固定电话换成了手机,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或小汽车。
5
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芒是永恒的,普照着人世间的山山水水,同样也照耀着我的家乡和我的乡亲们。
我真切的感受到我的家乡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明媚与温暖,享受着莺歌燕舞的欢乐与幸福美满。
耄耋之年的父亲经常站在门前看着过往的车辆,听着后山隧道里急驶而过的汽笛声,手里拿着一生不离手的旱烟锅,满脸纵横的皱纹里填满了阳光的色彩。他逢人就说:“没有想到,社会变得这么好!”
“东望濛濛处,烟波是故乡。” 故乡的炊烟在灿烂的阳光下袅袅升起,一缕一缕炊烟里有我的珍藏和美好记忆,有太多血融于水的亲情和生命的延续,有太多的温暖和熟悉的气息。每逢假日,我都要开着小车回一趟故乡,在村里走一走,找一找屋顶上树梢上那熟悉的袅袅的炊烟,见一见父老乡亲,用乡音道一句问候,递上一支香烟,拉拉家常,感受一下故乡彻骨的淳朴的乡土温度,深深的吸一口晚风吹来的一丝一丝的香甜,于是,我便陶醉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