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康云的头像

龙康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3
分享

老屋唐家塆

                                               龙 康 云

 

                                               一

       老屋唐家塆座落在雪峰山余脉的山沟里,其间林壑幽美,峰峦叠翠,胜景天成。

       今生有缘,我就出生在那山旮旯里的唐家塆。正是那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屋唐家塆及其四周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我生命中最初的营养;也正是躺在老屋楼门前石板聆听阵阵松涛、抬眼望云卷云舒的经历,培育了我人生中最天真最纯朴的想象……

      老屋叫唐家塆,可后有山塘,前有沟壑,我一直疑为“塘沟塆”。然而老屋毕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未曾发生过生死攸关的历史事件,也没有轰动一时的考古发掘;那么,老屋的称谓究竟是唐家塆抑或塘沟塆,包括围绕老屋曾经上演的那一幕幕生旦净丑的人生活剧,其实都是无关宏旨的事情。恰如一个个普通的生命,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轰轰烈烈,怎样的气壮山河,到头来无非昙花一现、烟销云散。

       很少有人去关注一个普通生命曾经的生死悲欢,因此,也很少有人去留意一个山旮旯里曾经演绎和正在演绎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故事。

       与古苗疆绥宁境内诸如“龙家坳”、“李家团”、“万家坪”等等人文气息浓郁的地名一样,老家唐家塆想必很早就有人居住。顾名思义,这地方自然也曾栖息过唐姓的先民。

       唐家塆四面环山,地势险要,东北方向双峰对峙处,留一空隙,一条清洌的小溪蜿蜒而去,一年四季响一路好听的琤琮水声。这种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地形,对于古苗民构筑有效的防御设施,防御外来势力“赶苗夺业”的侵扰是十分重要的。唐家塆东、南、西三面山顶紧要处曾置有用于防御的哨卡,“文革”时稍加修缮,辟为防空哨所。

       即便如此,老家唐家塆曾多次被火,大火所及,一片瓦砾。祖辈回忆说:唐家塆曾经是完完整整的一座山寨,人丁兴旺,鸡犬相闻,房屋更是一茬挨一茬,建得满满当当,气气派派。但终于遭了大火,一座座翘角飞檐巧夺天工的楼阁全都付之一炬。遭火的原因:为兵?为匪?为仇?……一切都无从细究,反正一场大火之后,唐家塆原有居民生死未卜,不知所终。唯留下菜园底下,一片片的残砖断瓦。残砖在手,总让人心头一热,似乎又隐约看到刀光剑影的嘶杀,听到烽火连天的呐喊。

                                            二

       若干年后,唐家塆来了两户人家,一户是我家曾祖,另一户就是老家曾经鼎鼎有名“大麻子”。两户人家其实算一户,因为我家曾祖和大麻子原本就是同祖同宗的堂兄弟。在唐家塆荒榛遍地的废墟上,我家曾祖和大麻子披荆斩棘,择址建房。

      俗话说:“起屋造田,昼夜不眠”,其间的艰辛肯定不少。好在当时的曾祖虽然秉持耕读持世的家风——我家堂屋内仍然是那副代代相传的对联: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但曾祖也走寨串户跑点小生意,家资还算殷实。至于其堂弟大麻子,当时虽略有功名,但尚未发迹。两人共同建房筑寨的开销多由曾祖支撑。

       此后,大麻子青云直上,官至东山区区长。当时的东山区辖地囊括今绥宁县西南以及通道县东北的半壁江山,与现在的东山侗族乡相比,已经是大相径庭。并且行政司法合一,一区之长属于名至实归的一方诸侯了。

       既然官运亨通,说明唐家塆的确是块风水宝地。大麻子决定大兴木土,建亭台、兴墙院、置哨卡,唐家塆很快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退的堡垒式苗寨。

       都说大麻子发迹主要得益于老屋唐家塆的风水护佑;但其流传至今为人为政的口碑也不错,这应当是其安身立命、扬名立万的根本。

      大麻子平生最为忌恨衣冠不正、不忠不孝、游手好闲、打家劫舍之辈。区内见有衣冠不正之绔裤子弟,迎上去就是“啪啪”两个嘴巴,责令即刻正衣冠;有不忠不孝虐待父母者,必游街示众,以儆效尤;有上山为匪者,必强力缉捕,不留情面。大麻子对于后生教育亦尤为严苛,据祖父说,他每次赴县城上学前,先到堂叔大麻子处辞行,大麻子总无缘无故给批两个嘴巴,说:先甭管有错无错,赏你两个嘴巴,到了学校好长记性,心无旁鹜,专心志学。

       在那个风雨飘摇、官匪合流的年代,大麻子从严理政、强力缉盗的作派还是很难得的。但毕竟“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很快,大麻子严防匪患渗透的举措遭到多路悍匪的反击,扬言要“洗劫唐家塆,活捉大麻子”。

      大麻子对于土匪的威胁不以为意,认为几个毛贼,岂能撼树?看来,大麻子有点低估了日益猖獗的盗匪势力,也过于恃重唐家塆易守难攻的防御设施,以及寨里那一帮训练有素的家丁。

      据说土匪攻寨的当天,还托人送信给大麻子,叫嚣第二天夜里洗劫唐家塆。大麻子以为盗匪用的是调虎离山之计,将兵丁重点布防在区公所,自己只带少许兵丁镇守唐家塆。谁知盗匪在送信的当天即连夜攻寨。当晚子时刚过,只听得东、南、西三面山顶哨卡炮响,成百上千的盗匪高举火把,喊声震天,似三条火龙从山顶张牙舞爪扑将过来,将唐家塆团团围住,接着四处纵火烧寨。大麻子见势不妙,带领贴身的卫兵,放倒两个拦路的盗贼,从寨子东南方一条隐蔽的小路侥幸逃脱。

       唐家塆又成一片火海。好在盗匪重在绑票谋财,并不着意害人性命,甚至在开始纵火烧寨之时,有几个盗贼特意赶到瘫卧在床的我家老太公房前敲门,疾呼:“飘红喽!飘红喽!……”见太公耳背无反应,索性破门而入,将太公背负至寨后晒谷坪空地,使之幸免于难。

       捞不到大麻子这条大鱼,盗贼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结果包括我家十岁出头的祖父在内,男女老少共六人遭了绑票——我祖父是被误以为大麻子幼子绑的票。遭匪的当晚,大麻子一家多不在唐家塆寨子里。事后有人怀疑,大麻子是在玩弄狸猫换太子的把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被绑票的还包括大麻子已经身怀有甲的姨太太。

       筹措赎人费用时候,大麻子倒也痛快,说全是因为自己惹的祸,赎金概由他一人承担。缴纳了赎金,盗匪按约放人。放人的当天,盗匪照例好酒好肉款待一番,并致歉意。说什么回家后,还望各位在区长面前多说说山寨的好处;说什么仇家宜解不宜结。但无论如何,盗匪与大麻子与唐家塆的仇恨早已深入骨髓。且不说前有纵火烧寨之恨,后来绑票期间,大麻子身怀有孕的姨太太也因备受磨难而早产,母子不保。

       经过一场洗劫,唐家塆又成了一片废墟。事后,大麻子特意找高明的地理先生再次勘地,得出的结论是:唐家塆的风水差不了,只是祖坟山前面的老鸦河走得太直太快,宜进行工程治理,使之回环曲折,可保人兴财旺、子孙无虞。大麻子大喜,一面按照地理先生的指点,组织人力对祖坟前老鸦河进行治理;一面与我曾祖筹划在唐家塆旧址重建寨院。

       新建的唐家塆院落,规模不算大,但错金镂彩的院墙还在,斗拱飞檐的气派还在。可唐家塆与盗匪的怨仇并未了结,大麻子始终放不下强力缉盗的既定政策,盗匪也始终对一区之长的大麻子如鲠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

       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身高马大、自恃勇力的大麻子料理完公务后,只身返回唐家塆老家,却不想在蓬蒿满地的路途中遭了匪,不知所终。据说盗匪为解大麻子剿匪之恨,竟将其施之汤镬之刑。

       大麻子遭难后不到十年,因系地主成份,其唐家塆住宅分给了仇大苦深的贫雇农。至于我家曾祖留下的那点祖业,因解放前夕,几个伯祖叔祖赌博成性,家道渐已没落,十来口人除了五六十亩大的一块油茶林外,再无象样的田产,土改时只能划定为标本式的贫农了,既有的唐家塆房产得以自家留用。但寨子后面我家曾祖与大麻子合资的油茶作坊则只能是永远充公了。

                                                三

       唐家塆又换了一茬新主人,本房的大岈、阿峒两户凭借贫雇农的身份住进了原大麻子的正屋。这大岈、阿峒都算得上发迹于特定时代的暴发户,且正值懵头懵脑、血气方刚年龄,整天象注入鸡血一般兴奋着:打土豪、斗地主、挖敌特……唐家塆再一次卷入风雷激荡的岁月。

       从破砖烂瓦的茅屋一夜之间入住高大宽敞的正屋,心中的那份欣喜那份快意溢于言表,满嘴突牙的大岈总喜欢津津乐道在土改工作组的光辉经历:“嚯,老子那阵子一天要毙好几茬,毙得老子手心都发麻……噼啪——”边说边抬手眯眼做射击状,洋溢出满脸的狰狞。

       但内心深处总还有些胆怯,或者说不自信,老担心有朝一日那一帮地主崽崽东山再起,自己到手的房呀地呀田呀山呀的都将落空。也许基于这个缘故,大岈对斗地主、挖敌特那一套格外热心,三天两天有事无事总邀上几个懵懵懂懂的后生伢,义正词严揪几个地主崽崽批斗一番。

       唐家塆也许还真是块风水宝地,曾经一贫如洗的阿峒居然在“文革”时担任了威风八面生死予夺的生产大队长。

       这阿峒其实也真够命苦的,幼年父母双亡,只得由唐家塆房亲抚养成人。坐上了大队长交椅后,理应反哺乡亲的。但阿峒倒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全然不知恩图报也就罢了,倒是无师自通学会了以权压人、仗势欺人。

       有两件事情让人不可理喻:一件是阿峒处置本房一个堂弟媳第三胎妊娠的事。按当时政策:“一个少了,三个多了,二个正好,四个违法。”第三胎妊娠并没有违背当时政策,从公社到大队也没有第三胎妊娠进行人流的硬性规定。但阿峒却矫枉过正,居然采取克扣口粮的办法,勒令已妊娠七八个月的堂弟媳到公社卫生院剖腹取胎流产。

       另一件是阿峒一手策划“莫须有”的唐家塆“三人帮事件”。阿峒先后到大队和公社反映:其现居唐家塆的堂叔父子三人居心叵测,冥顽不化,难于调遣,必须对唐家塆“三人帮”大义灭亲,游街批斗,杀一儆百。这要是针对其他什么人还不难理解,但阿峒是直接针对自己至亲的堂叔父子,并且“三人帮”中就有父子两人曾经给阿峒输过血,阿峒的血管里流淌着堂叔父子的血液。——据说阿峒年少时害了一场大病,血液全换了,输血给他的堂叔还当场昏倒。

       时至今日,仍然让人无法理喻阿峒针对自己房亲的那些强势行为: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动机。或许是出于报复?不象,阿峒从小由唐家塆房亲轮流抚养,房亲给予阿峒更多的是家族亲情的关切。当然也有可能阿峒脑海里留下的,只是曾经寄人篱下的痛苦片断。或许是出于心里的变态?从小就成了孤儿的阿峒,缺少父爱母爱的呵护,性格上的缺陷肯定会有;但也不至于恩将仇报,居然对救命恩人的堂叔父子痛下杀手。

       最后的可能是阿峒已经官迷心窍,阿峒也许幻想自己所谓的铁面无私,所谓的大义灭亲,真能博取上司的赏识,赢得一官半职的“赏赐”。遗憾的是,阿峒始终未能得到进一步封官进爵的赏赐。随着“文革”的结束,阿峒随同他忝居的生产大队长职务退出了历史舞台。

       经过大岈、阿峒的几番折腾,唐家塆人心思走,先后有阿峒堂叔、堂弟数家搬出唐家塆,另觅新居。包产到户后,七八年的光景,唐家塆层层叠叠偌大的一座院子,终为大岈、阿峒两户所独居。

                                                       四

       曾经的阶级敌人地主崽崽走了,老实巴交的贫农堂叔父子走了,根红苗正的大岈、阿峒两家自然而然成了唐家塆活动的热点,抑或斗争的焦点。

       首先是筹资修路的问题。阿峒本打算凭借其曾任生产大队长的余威,发动老屋居唐家塆的村民集资修路,拓宽从村部至唐家塆的组道。此种借众人之力让少数人受益的作法,自然遭到了一致的反对。阿峒无奈,只得与大岈两户商量合资修路,但最终也因筹资方案意见不一而不欢而散。此后,大岈、阿峒两户遂起宅基地纠纷,几乎闹到大打出手。

        一天响午,阿峒因中暑刮了痧,在家照顾小孙子,权当休息。也许是因为太疲惫,也许是觉得大岈正好赋闲在家,总可以帮忙照看一下的,于是不知不觉在堂屋里靠椅上呼呼睡着了,留下两三周岁的小孙子与一群叽叽喳喳的黄口小儿,在门前屋后嬉闹。等大岈将阿峒从睡梦中唤醒,悲剧早已发生:唐家塆门前那口曾经关风蓄水曾经人畜共佑的不深不浅的池塘,无情吞噬了阿峒少不更事的小孙子的性命。

       阿峒欲哭无泪。阿峒责怪大岈不人道:为什么一同嬉闹的大岈他自己的一帮龟孙子毫发无损,而偏偏俺家里的独苗小孙子遭了难?为什么大岈不在另一时间进池塘先救人——其实池塘水深才两尺高——反而转身入院门、穿回廊、进堂屋里去搬什么救兵,岂不存心误人子弟?……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阿峒意识到,唐家塆已不再是那块曾经的风水宝地。阿峒决定象避瘟疫一般,连夜筹划举家搬离唐家塆。

       进入新世纪的第五年,唐家塆最后一户居民大岈撤离。原因是大岈一家已成孤家寡人,不可能筹资十余万元,拓宽村部至唐家塆的道路;由于交通闭塞,村民进出依然得手提肩扛,唐家塆渐成一座孤岛。但我想,即便不存在修路经费的困难,凭大岈的人缘,也断然摆不平从村部至唐家塆沿线涉及一二十户的田地占用补偿问题。再说,唐家塆老屋的产权实际上由十来户分块割据,大岈要整合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更无可能。

       曾经轰轰烈烈曾经狂飙突进的唐家塆终于归于平静。

                                                     五

       前段时间,我回老家一趟,顺便去看我家的唐家塆老屋。但见唐家塆人去楼空,墙垣废圯,杂草丛生……最可惜的是我家那座规模宏大、曾经用香喷喷的茶油滋养一方生灵的榨油作坊,早已无人管护,破败不堪。曾经带给我无穷乐趣、两米高的巨大石碾,无可奈何倾倒在地。

       走近老屋的楼门,楼门两边墙垣上,错金镂彩的图案已经斑驳陆离,倒是两副烂熟于心的标语十分醒目:

       “抓革命,促生产!”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楼门一侧不知什么时候又恢复了曾被捣毁的土地庙,只是久已无人光顾,庙门绿苔斑驳,荒草离离。

      “一座荒草遍地的破院子,有什么好看的?”跟在我身后的侄儿早已心不在焉。

是呀,一座破败的院子,如果除却院墙内外曾经演绎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楼门里面的正屋不必再看了,一来触目伤怀;二来即使看了,却也无法找回我那些或焦灼或忧伤或愉悦的记忆了。(湖南绥宁县 龙康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