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康云的头像

龙康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0
分享

响彻云天的呐喊


                                   龙 康 云

 

                                  一

    早春时节,忙里偷闲赴隆回金潭的魏源故居看一看。

    魏源金潭故居座落在魏家塅金水河上游的沙滩上,两正两横四座房子,多系平房,上盖小青瓦。总体的感觉,故居显得古朴、平淡、空灵、肃穆。印象最深的是:故居的位置、形制、色调与周围的环境严丝合缝,有一种浑然天成却难以言表的谐和。

    故居四周平畴开阔,黄灿灿的油菜花密密匝匝,鲜艳欲滴,微风过处,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韵味悠长;淅沥的雨中,远处连绵的群山一片凄迷……或许,正是在这样一个凄雨迷漓的早晨,经历了一场凄风苦雨噩梦的魏源终于警醒,迸发出惊世骇俗的一声呐喊:——

  “师夷长技以制夷!”

据说在南京、扬州等处均有魏源故居,但不知是否亦为时尚所裹挟,将古旧斑斓的建筑作了冠冕堂皇的装潢,将触目伤怀的废墟作了涂脂抹粉的点缀?——还好,也许是隆回金潭地处偏远的缘故;也许是魏源仕途坎坷,所居职官终不过州县令,撩拨不起人们太多或毁或誉兴趣的缘故,金潭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故居内外既没有另立千篇一律歌功颂德的碑刻,也没有因利就便另辟招徕游客喧宾夺主的商铺。

    在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思想家面前,另立巍峨的碑刻,只能是狗尾续貂自作多情;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家面前,另辟喧嚣的营业场所,只能是对思想的骚扰和亵渎。——让我们给思想家一方宁静思索的园地,给思想一方自由栖息的空间吧!

 

                                 二

    故居虽小,但蕴藏的思想内涵其实相当丰富,相当深邃。——毕竟是震古烁今的一代思想家,其脱俗的志趣,其穿越时空的思想,岂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明悟。

    在故居庭院里折腾几个回合,便有人很不以为然了:也不过如此罢。——从厢房记载魏源生平的大事年表可知:魏源生前并没有出将入相,充其量乃区区一介知州、知县而已。更何况又是大器晚成,51岁才中的进士,这对科举仕进而言,几乎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年龄了。

    确实如此,在一个人人都汲汲于功名富贵的大环境里,在一个以职官定高低,以职官定成败,甚至以职官定生死的大气候下,秉性耿直的思想家魏源,注定了一生的坎坷,注定了死后的落寞。——哪怕开启民智变革图强的思想再透彻,哪怕师夷制夷的呐喊再嘹亮!

    站在故居正屋的魏源像前,我们的心情有点复杂:官场失意者到此,总能从魏源饱经风霜的脸上或多或少体味出为官之不易,“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云诡波谲的宦海,也委实让心不在焉的魏源折腾得够呛。——但真正让魏源痛心疾首的远远不只是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坎坷。

    官运亨通者到此,大抵从骨子里便有一种不可言传的不屑:不过小小州县令而已。我辈只要念好官经,守好官德,把好官势,时时刻刻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则更上层楼,封官进爵,指日可待;跨越魏源区区一州县令的局限,更是不在话下。——或许在转过身去的瞬间,脸上就有不易察觉的揶揄一笑。

  “苦心人,天不负”。凝神聚力念官经,封官进爵终有期。但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茬又一茬的大小官吏,连同功名利禄无非过眼云烟,一切的一切都会随着易逝的生命化作泥土,变为灰烬。而魏源永远是魏源,他那震憾人心的思想跨越时空,历久而弥新。——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芸芸众生,无论官有多高,权有多重,在魏源那高耸云天的思想面前,我们无非诚惶诚恐匍匐踟蹰的蝼蚁而已……

 

                                   三

    魏源的仕途是坎坷的,但也许正是仕途的坎坷,使他有了更多著书立说的闲暇,有了更坚定的匡济时艰的决心,终于成就了《海国图志》的洋洋大观,成就了《圣武记》的卷帙浩繁。

    然而,思想的经世致用是一回事,能否为世人,尤其是当政者所容忍所采纳却是另一回事。很不幸,自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们从来就是视激进思想为异端邪说,欲致之死地而后快。从来就是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先有明智的“政治家”再有犀利的思想家。——一种思想,一种言论,无论在逻辑上多么严谨,在理论上多么切合时世,徜若没有根深蒂固的政治势力作依托,徜若思想的首倡者没有足够显赫的政治地位,没有生杀予夺的政治权柄,则思想永远只能是思想,根本无法付诸实施。

    忽然想起了位极人臣的北宋宰相王安石,虽力主变法强兵,名噪一时,但一举一动仍得仰仗宋神宗鼻息,况且以司马光为首的顽固派也不是省油的灯。——改革者自身的底气就不足,等到改革进入僵持阶段,则终于缺乏强力支撑,只得缴械认输,留下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徒作富国强兵的迷梦!其他如现代中国首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顾准、首倡人口控制论的马寅初诸君,则未免人微言轻,势单力薄,其思想不容于当时,实不难想见。

    同样,终生职官不过州县令的魏源,其师夷制夷的思想不为世所容,其《海国图志》不为当权者所重,亦不难理解了。

    然而,真理必颠扑不破,魏源师夷制夷经世致用的思想必有知音。遗憾的只是偌大清国,这样的知音实在是寥若辰星,少之又少。咸丰朝的兵部左侍郎王茂荫算一个,他于咸丰八年奏请圣上刊印《海国图志》,“并清变通考选,以求御夷之法”。可惜!——以咸丰帝之孤陋寡闻鼠目寸光,怎能懂得一代思想大家师夷制夷的雄伟韬略,怎能领悟《海国图志》之博大精深,又怎能奢望他下旨刊发《海国图志》以求御夷之法?

    我不是思想家,但我仍然可以想见,作为思想家的魏源,在自己因时制变、师夷制夷的思想难容于世时,在自己仕途坎坷,人微言轻,匡济时艰的抱负终难施展时,在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鸿篇巨制《海国图志》鲜人问津时,他肯定感到了一种难言的落寞,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

    一生为经世致用而忙碌,为师夷制夷而呐喊,为湔洗国耻而痛苦,为变革图强而夙兴夜寐。可偏偏韶光易老,天不假年,转眼之间自己已垂垂老矣!徒有国恨萦怀,徒有匡时济世的满腹韬略。绝望无助中,魏源不禁感慨万千:人生苦短,“一切有为,皆不足恃。”与其这样经世无望,倒不如信奉“世有出世,出世有世”,在古佛青灯的修持中滤净人生的烦恼!

    曾经天资聪颖曾经意气风发曾经志存高远的魏源,在历尽宦海沉浮,备尝壮志难酬的磨难之后,终于皈依佛门,聊度余生。其实,皈依佛门的魏源从来就没有释怀过因时制变匡济时艰的政治信念。晚年的魏源真心实意潜心佛学,博览经藏,企望刊行自己研究整理佛经的成果,“劝化数十百僧,化转千百万,皆往住西方成佛。”

    自己已是衰朽残年,朝不保夕,却仍然念念不忘积功累德,普渡众生。——这才是一位思想家对于救世济民思想应有的执着与疾迷!

                                            四

    师夷制夷、匡济时艰……一切救国救民设计都很理想很完美,唯独只字不提如何救己。——魏源的疏忽,《海国图志》的“瑕疵”大抵在此罢。

   都是天塌地崩人人自危的年代了,救国救民的方略自然是要的,怎奈芸芸众生最感兴趣的却是如何全身免祸,如何明哲保身,如何混水摸鱼,如何乱中取胜。外敌入侵,国难临头,对魏源,对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为念的仁人志士而言,那实在是刻骨铭心的大灾难;但对那些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投机者而言,则无论国难还是国乱,未必不是一次剪除异已、投机钻营、谋名取利的大机遇。毕竟即使国家真的亡了,还可以做亡国奴!

    说到底,在至高无上的帝王面前,上至显宦巨贾,下至平头百姓,无一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的奴才。只不过,奴才亦分三六九等。国难当前暂可不予理会,当务之急是尽快获得当好奴才的决窍,以见风使舵,抢得先机,奉侍好新的主子,则仍然不愁一官半职,仍然不愁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呜呼!“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治世,抑或乱世,中国历史上最走俏的似乎多是投机钻营,落井下石,卖友求荣,舍身求官的官场哲学,最合时宜的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奴才哲学。至于魏源那一套师夷制夷救国图强的大道理则难免显得自作多情——于我何干?魏源呕心沥血奋笔疾书的《海国图志》更是有点无关痛痒了。《海国图志》中有关西洋的奇闻异事,有关英吉利女王“青春几何,有无匹配;其夫何名,现居何职”等等记载,顶多可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事已至此,这不能不说是魏源的悲哀。——但更多的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以魏源之学富五车,天生异禀,居然至死不悟:人毕竟是自私自尊且自大的动物。你想想看,倘使我泱泱大清国都要“师夷长技制夷”,岂不是自认技不如人一无是处?则我大清国赫赫威仪何以慑服亿万子民?徜使采用因时制变之策,则大小官吏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岂不是枉费心机前功尽弃?至于“变通考选”、“先于武备开取士之途”就更加恐怖,此折若得恩准,则许多唯雕虫是务的大小官僚,只怕官位难保,大有失业之虞了。

    还好,一场虚惊而已。咸丰帝毕竟是“顾大局,识大体”的,怎能因区区一兵部侍郎的奏折,因魏源危言耸听的一声呐喊,便更弦易张,乱了朝纲?!

    不过,虽是虚惊一场,但此论一出,未免让人提心吊胆,心中不爽。总不如防微杜渐除恶务尽来得痛快。于是,就有人提出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以绝心头大患!

 

 

                                      五

    看来,寄希望于当朝圣上采纳变革思想,推行变革举措,是没有丁点指望了。那么,就是悬梁刺股,发愤读书吧!“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而做官,做官而施展抱负,并且最好做高官,执要柄,掌实权。最好出将入相,成为随待圣上左右的股肱重臣,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圣上决策,最终实现自己师夷制夷匡济时艰的政治理想。

    凭借魏源出类拔萃之资质,“学而优则仕”,并非难事。但问题是,魏源血脉里流淌的始终是一腔因时制变匡济时艰的热血,“学而优则仕”之后,念念不忘师夷制夷救国图强的政治抱负,因此,他必须做高官,谋要职。他已经没有退路,因为仅仅是谋取一官半职独享安富尊荣并不能使他那颗以天下为己任的滚烫心灵得到片刻的平息。于是,作为思想家的魏源便一次次陷入了科举取土的预设圈套。他从来就不去惦量惦量:难道千百年来设置的科举取土,仅仅是为了选拔一批独立特行的思想家、因时制变的改革家么?——我们更需要的是一批批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奴才而已。难道仅仅是严谨刻苦经世致用便谋得了高官,取得了厚禄的么?其实,就算是存在公平公正的八股取士,凭魏源那种性格那种志趣也永远做不了高官。

    其一,他治学不专一。要想科举仕进,只须死啃四书五经,潜心八股也就是了,何苦挖空心思搞什么经世致用之学?何苦呕心沥血编什么《海国图志》?岂不是自耗心力,耽误仕进,自废前程。

    其二,他谋官不专一。做官就一定得专心谋官,一心跑官,狠心要官。要舍得花时间耗心血,揣摩圣上意旨上司意图,时刻做到惟圣上惟上司马首是瞻。而魏源对待当朝大学士穆彰阿的主动笼络,却胆敢“慢不为礼”。如此品性又怎能走得了升官捷径,又怎能谋得了高官,又怎能施展匡时救世的抱负?——管他穆彰阿“妨贤误国”,管他穆彰阿“保位求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抢先锁定穆彰阿这块靠山,日后定不愁封官进爵飞皇腾达。——徜能如此,则魏源亦不成其为魏源了!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魏源无论靠人还是靠自己,都注定空有经世致用之才干,空有救国救民之韬略,终无报国之门了。

 

                                     六

    让魏源意想不到的是:他师夷制夷、因时制变的思想竟被同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圭皋。——在大清国一向少人问津的《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即刻身价百倍。上至日本天皇下至庶民百姓,争相传阅,先睹为快,一时洛阳纸贵。于是,遵循《海国图志》所倡导的师夷制夷思路,日本很快打破闭关自守的锁国意识,主动融入西方世界,揭开了明治维新富国强兵的历史序幕,最终摆脱受欧美列强瓜分的厄运。

    让魏源意想不到的还有:从师夷制夷中得到启示,从《海国图志》中开启民智的日本,居然后来居上,把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仍然闭目塞听仍然懵懵懂懂的大清国。不知有多少同胞倒在了用“西夷”长技武装起来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口之下……

    八年抗战期间,日寇的铁蹄同样踏遍远在雪峰山麓的魏源金潭故居——这片无辜的土地。穷途末路的日寇,穷凶极恶,烧杀抢掳,无恶不作。不知又有多少无辜的魏源乡邻和后人成了日寇屠刀下的冤魂!徜若魏源在天有灵,睹此惨景,不知作何感慨?抑或哀国人之不幸、怒国人之不争,抑或责日人之恩将仇报欺人太甚?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魏源万万没有料到:思想的威力竟能达到如此惊心动魄,如此匪夷所思的地步!

    大凡真正的思想家,生前境况多不太妙,死后方获尊崇。伟大如孔子,似乎也是喋喋不休游说列国,仍不为列国所容,徒落得厄于陈蔡的尴尬结局。德国近代自诩太阳的尼采,似乎更惨,因痴迷思想而走向疯狂。魏源虽同样承受经世思想不为世所容的莫大痛苦,但总算没有疯狂,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不过,比较孔子比较尼采死后的尊荣,则魏源未免相形见绌了。况且论及近代湖湘人物,今人则多津津乐道于“曾剃头”曾国藩之封官进爵,位极人臣;头头是道于 “人中吕布” 蔡松坡之叱咤风云,赫赫武功,而魏源却在更多的场合渐为时人所淡漠。

    国难当头,我们诚然需要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文臣武将,需要力挽狂澜于即倒的一代枭雄;但作为一个负重远航自强不息的国度,我们更需要象魏源一样高瞻远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思想家。——毕竟,中国历来多的是修身齐家的大小官吏,少的是象魏源一样长于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家;多的是疲于应付的救火队,少的是象魏源一样头脑清见事早的预言家;多的是悔不当初怨天尤人的马后炮,少的是未雨绸缪步步为营的实干家!

    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首倡的师夷制夷思想,终于在19世纪70年代后渐为中国洋务派、维新派所接受,并极力呼吁践行魏源因时制变之精神,但所有这些已经是彻头彻尾的“马后炮”了。经过明治维新师夷制夷的洗礼后,国力大盛的日本已将坚船利炮悄然瞄准仍然懵懵懂懂的大清国,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在劫难逃!

 

                                         七

    淅淅沥沥的雨还在下着。从魏源故居走出来时,思绪犹如绵长的细雨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胸中隐隐有一种难言的郁闷,真想乘这寂寥少人时刻,痛快地呐喊几声,却又实在无话可说了……

    放眼故居四野,风雨凄迷中忙碌的农人往来穿梭,我似乎看到久违的魏源正踽踽独行,口中念念有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湖南绥宁县 龙康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