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青山的头像

龙青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11/25
分享

崆峒山遐想

龙 青 山

崆峒山是一座让我早已神望的圣山。童年记忆中的许多神仙都和崆峒山有关,多少年来,一直期盼有机会去拜谒这座仙山,终于二零零八年成行。经过一天的奔波,薄暮时分,到了崆峒山。游客匆匆下山,景点显得安静。岩石,树木,庙宇,在晚霭的晕洇中,越发显得肃穆和庄重。简单的吃了晚饭之后,在中台附近转了转,就夜幕四合,灯星互映,风謦应对,树仙入禅,进入仙山的夜晚了。我一个人在林间小道上轻轻地行走着,思想的通道也沿着崆峒山渐渐延伸。

崆峒的风

崆峒的风于初秋的夜晚是很轻很轻的.拂面而来,亲切爽净。拥肩握手,有神气仙韵。崆峒的风在謦音吟经声中述说着崆峒的往昔。

广成子,一个让道教界人士骄傲的领军人物,在崆峒山修练时,黄帝专程上山请教治国之道。庄子在<

崆峒的风娓娓而谈,将一个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周穆王游崆峒山的故事,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一个个帝王匍伏而至。张三丰,孙思邈,唐三藏,社会各界名流纷沓而至。石桥,麦垛山,磨针观,二郎石,神仙炕,凤凰树等等景点全都赋予了文化的精气神。崆峒的风里流动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无法想象,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厚重的名山,竟然朴素得如一个黄土原上的农民。这里没有华丽的殿堂,没有华而不实的广告宣传,没有我是名山的矝傲,没有人为的雕凿和粉饰。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道教的思想,道教的精神,道教的影响是那么一致和吻合。我也去过许多名山,见到的是极尽的豪华,夸大的吹嘘,唯我独尊的自大。像那些内心空虚,说得多做的少的人一样,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有半斤八两。可悲的是,自吹自擂的名山和自吹自擂的名人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这些名山和名人在许许多多的敬仰者的拥捧中越发显得像名山和名人了。殊不知,这种虚假的东西是经不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自镀的金粉会在历史和事实的检验中消失殆尽。还是老子说得好,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崆峒山不为世俗的褒贬所左右,宠辱不惊。越发让人敬重。

崆峒的树

第二天早晨,沿着中台上天梯,经天仙宫下山至崆峒水库,又上山至中台。一路所见树木,均清隽挺拔,精神内敛。无飘飘欲仙者,无故意作态以显于众不同者。无倚老卖老者,无因是帝王,将相,名流所栽就沾沾自喜不可一世者。无出身低贱自觉卑下者。银杏树俊秀。云杉挺拔。华山松,油松伟岸。侧柏,圆柏苍劲。大果楡,春楡静娴。辽东栎安祥。木梨,杜梨树硬朗。盘腺樱桃,山桃树朴拙。合欢树秀美。刺槐,国槐简讷。漆树壮硕。卫矛,白杜树洗练。青榨槭,茶条槭,地錦槭,元宝槭修长。红皮椴,少脉椴豪爽。桧柽柳,沙柳,垂柳飘逸。暴马丁香树,小叶丁香树,紫丁香树文质彬彬。坚桦,白桦,鹅耳枥华贵。......就是秦始皇所栽的那棵树也和所有的树一样跻身于林海之中不显身份。就是山上的任何一丛灌木,一株花草也旺盛的,快乐的生长着。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走,会悟到许多的生活哲理。山上的一草一木会告诉你做人的许多常识。

崆 峒 山 的 云

崆峒山的云,沉浮聚散,飘渺自在,将一座神圣的山营造的更加神秘神圣。而这云中的道家传统情结,根脉所在却从未改变。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在发展、撞击、吸取、融合中不断发生变化。从黄帝上崆峒山问道至汉武帝之前,中国的统治者一直以道家思想治理天下。道教亦跟着沾光,所有名山大川间都有道家的观院、道教的祖师形象。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先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被时代发展的潮流冲击到了一旁,道教因而也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孔子的地位逐步上升,由一个穷愁潦倒的教书匠飙升为大师乃至成为圣人。许多名山上也成了孔圣人的庙堂。而在隋唐之后,由汉代进入中国的佛教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融合了中国民众的农耕传统文化情结,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佛教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盛行起来。念佛诵经不但是一种统治阶级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需求和文化标志,也是一种时尚。甚至家中设有佛堂佛龛的人会被擢拔为政府官员。名山大川更是趋之若鹜,争相在显要位置修建佛家寺院。道教、儒家原先显赫的位置大多被佛寺取代。宋、明、清时期,又有三教并重的潮流,老子、孔子、如来三教合一,并坐一堂,共享人间供奉。但在座次问题上发生了争论。那就是谁坐在中间,谁坐在右首的问题。名山大川的庙堂、寺院、道观为此也左右为难,不好摆布。一时间,争论不休,朝移暮调。我在几座名山游览,都听过山上发生过的关于大堂坐像何时为老子,何时又成孔子,何时又成为释迦摩尼,何时又三像并存的故事。但在崆峒山我问三清宫的一位老道时,老道说崆峒山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山上虽有佛寺,有孔圣人的祠堂,但道教的祖师一直处于被尊崇的地位,也没发生过因时、因势而拆搬的事。这就是崆峒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