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青山的头像

龙青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12/13
分享

用心灵的圣水洇染思想的高境

                                                                                                                                                                                                    刘高潮先生《文心若水》赏析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可能终生在平静的湖泊里静处,但在海洋的惊天骇浪中搏击者也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心灵的海洋中搏击畅游之后,又能化作纯净的圣水洇染出思想的高境,并以此来进行沟通、交流、启迪者更是万中之一。读了刘高潮先生的《文心若水》之后,我觉得,他就是能在心灵的海洋中搏击之后,又能用心灵的圣水洇染思想高境的人。


    思和想,人皆有之。但把广阔的内心世界,思想的浩渺宇宙和文学艺术进行对接,用自己的情感渲染、用思想过滤、用理智归纳、用艺术再现,化成让读者认同、感动、觉悟的美文实属不易。《田田荷叶》、《家宴》、《夜》《琴声》、《兰心惠质》、《文心若水》,就是例子。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思想在眼界语境和肢体感触中形成,激情的波涛,真情的温馨,爱情的涟漪,思想的绵厚在高潮先生的笔下,都被过滤了,都被净化了,都化成了一弘恬淡、明净,让人爽畅认同的圣水。缓慢但有节奏,平和又颇能拨动读者心弦。字里行间渗透着觉悟的痕迹,挥发出朴素而又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氛。洇染出人生应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审示自我,如何正视生活的智慧;展示出了与读者真诚沟通,不亢不卑的自我形象。


    感恩和怀念,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但也是最不好把握的题材。感恩写成了赏赐显得甜腻,写成了恩宠过于恶心,写成戴德失去骨气,写成必然又成麻木。而怀念更不好把握。我们常见的怀念文章,依然在三、四十年代大师们的阴影里徘徊,缺少这个时代的特征,缺少现代文化气象的节奏和肌理。刘高潮先生的关于感恩和怀念的文章有些突破,把时代的气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到了他要表现的最佳角度。用写实的文字表现场景,用概括的语言表达意思,用生活中常见的语气再现对话,显得真实朴素、亲切自然。《她像一棵山楂树》等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个性化语境、生动的描写情节,读后让我读了眼前一亮。


    文学评论是陇南文学的一块短板。多少年来,在文学评论方面我市还缺少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队伍。刘高潮先生除了文学作品和书法绘画创作之外,也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在这部作品里,收集了十几篇文学评论文章。象《岁月如歌如梦》、《心灵的清泉》、《考察贵在思考》是在熟读了作品之后的肺腑之言,是思考之后的中肯评价,是用心灵的圣水培育浇灌出来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学功底。对其评价的作品本身具有推介、导读、延伸和拓展其思想境界的作用。


    斯蒂芬.茨威格先生说:“内心的无限,灵魂的宇宙,为艺术打开了取之不尽的领域。对灵魂的发现,对自我的认识,将成为我们——变得智慧的人类——将来越来大胆的破解又无法最终解开的课题。”我祝愿并且坚信,刘高潮先生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特别是净化自我内心世界的奥秘和高境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