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小龙的头像

何小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8/30
分享

《纸魂》第十九章

不论心绪如何波动,一走进校园,听到学生们的诵读声,吴荐轩就会感受到一种肃穆的庄严和宁静。这种感觉由来已久,好像产生于上中学时期。他曾去过一次位于东大街南侧的美国牧师创办的基督教福音堂,感觉聆听学生们富有节奏地诵读课文,就像信徒聆听福音堂里唱诗班对上帝诵唱赞美诗,能让心灵安静下来。他还想到,师者也是在传经布道,只不过传播的是文化知识,是先进的思想,而非宗教。

所以,从站上讲台那一刻起,吴荐轩展示给学生们的是一个阳光、自信、温文尔雅的师者形象。他甚至觉得自己像一本书立在那里,学生们在打开课本前,首先阅读的是他这本书,因此对他印象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们上课的状态。

吴荐轩不喜欢戴帽子,长长的头发披于耳轮上,从侧面看,鼻梁高挺,浓黑的眉毛像一把斜挂在墙上的镇宅宝剑,嘴唇棱角分明。他俯身给学生指导作业时,头发会跳皮地从宽阔的额头溜下来,他时不时用手拢起头发的动作,被张元看在眼里,觉得吴老师这个动作潇洒得很,心里就增加了一份崇敬。吴老师不仅课讲得好,在他身上还有一种诗人气质,似乎潜藏于体内的激情,随时会如火山炽烈的岩浆喷发出来。但很多时候,他又是安静的,用一种定力将身体里的火山口牢牢封住。只能从他澄澈而深邃的眼眸里,看到熠亮光芒在隐约闪烁,宛若深夜里无法被黑暗遮蔽的星光。

最近一段时间,为筹备文学社,张元联络了三十多名同学,有本班的,也有其他班的,他们都爱好文学,有的同学写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过。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张元向吴老师简要汇报了筹备文学社情况,询问要不要举行一个文学社成立仪式,办不办社刊,取什么名,其宗旨是什么?吴荐轩夸他很用心,让他当文学社社长。关于文学社取什么名,他想到著名作家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提出取名创新文学社。

临下课时,吴荐轩宣布了在高中一班成立文学社的决定,提议让张元同学当文学社社长,问大家同意吗?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

吴荐轩说,择机可以举行一个文学社成立仪式,这个文学社,要把它创办成第二课堂,以团结同学、提高白话文写作水平、展现校园文化底蕴为己任,秉承谦虚、和谐、友善的交流原则,为全校学生搭建一座切磋交流文学创作技艺的桥梁,也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承助一臂之力。

学校所处位置是清朝旧考院,这里有一座三层文昌阁,在操场东北角,以前有的彩色饰纹大半已脱落。据吴荐轩了解,文昌阁或文昌楼、魁星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过去学子们每临科试,必来这里敬香,祈愿自己中举,飞黄腾达。考大学前,吴荐轩没来敬香,他不相信文昌神会给他指点迷津,只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能否干一番事业,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现在许多国人在生活中遇到迷茫,就会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他们不够自信,缺乏改变命运的能力。

文昌阁周边植有花木,摆放了几块青石,时值四月初,迎春花正开得热烈。星期六下午,创新文学社简单的成立仪式在这里举行。吴荐轩邀请了柳校长、学监宋鸿儒、教务处主任,还有其他两位国文教员,但到约定的时间,一个国文教员没来,宋鸿儒也没来——他在别人处说的风凉话传至吴荐轩耳朵里:出什么风头,你看他写的白话诗,哪有唐诗宋词的意境,白开水而已。吴荐轩置之一笑。柳校长来了,让三十多名文学社成员感到很有面子。

 仪式上,张元介绍了文学社筹备情况,宣读了文学社章程。吴荐轩就文学社的发展趋向,成立的意义,谈了指导意见。让教务处主任和那个国文教员讲点什么,他们拱手表示祝贺。最后柳校长讲话,他指着操场南边的礼堂说,大家注意到了吧,礼堂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弘毅”,这两个字取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今天,我把这两个字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胸怀宽广,坚毅刚强,这是办好文学社乃至干好任何事情必备的素质,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言:“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而不毅,则无规则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他的讲话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也让吴荐轩感到,文学社虽小,却如一颗种子,只要播下它,精心加以培育,就会生根、开花、结果,有可能还会繁衍出更多文学苗子。

 张元这天很激动,陡感肩上担子之重,回家后,他写了一首白话诗以表心迹一一

 迎春花

 一一写在创新文学社成立之际

倒春寒的尾巴还在抽打着每一个人的肌肤

迎春花,不畏其威力

绽开笑脸

映亮稀薄的阳光

也映亮我们眺望春天的眼睛

不知还有多少风雪

埋伏在我们前行的路途

但我们不怕

就像这迎春花

既然已经高高举起生命的旗帜

就不会当逃兵

为足下这片贫瘠的土地

点染一抹春色!

写完这首诗,张元让姐姐张翊看,张翊读罢,仔细端详了一番弟弟,认真问他,这是你写的吗?

张元说,是呀!就把在吴老师指导下,他们成立文学社并举行仪式的事讲述了一遍,说活动结束后,他看见迎春花,忽然产生灵感,就写了这首诗。

 张翊又读了这首诗,夸赞道,此诗表面写迎春花,其实暗喻了文学社在艰苦环境成立之不易和充满的希望,太好了,你不愧是吴荐轩的学生!

 这回轮到张元仔细打量姐姐了,他问张翊:姐,你认识我们吴老师?

 张翊说不认识,忽觉刚才兴奋得有点失态,红了脸。

 那你怎么知道吴老师的名字?张元追问。

 哦,他呀,谁不认识,平凉第一个考上北平名牌大学的高材生,那年街头巷尾都传开了。张翊说。

 其实,她真正了解吴荐轩其人,还是读了他的诗以后。她所在的上寺台风神庙小学,校长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订了《新青年》《大河日报》等报刊,上面时有吴荐轩的诗歌发表,她经常借来读,非常崇拜这个诗人。

 但张翊没有告诉弟弟这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