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小龙的头像

何小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9/02
分享

《纸魂》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不到半月时间,张元陆续收到文学社成员创作的二十几篇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寓言和读书心得。他认真阅读了一遍,感觉有几篇写得非常好,水平在他之上,也有一部分主题挖掘不够深刻,这是以后需要在交流中探讨的问题。当然,这也只是他的初步意见,还需吴老师审读后,给予全方位点评。在给吴老师送阅这些作品的时候,他把自己写的《迎春花》,还有姐姐写的一首诗,放在这些稿件里。

吴荐轩把一沓稿件放在国文科室自己的办公桌上,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通读了一遍,有种农民看到麦子抽穗时的欣悦之感。可以说,他致力倡导的白话文写作在学生们的作品里初见成效,这不仅说明学生们的领悟能力强,也反映出他们已经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至于文笔稍显稚嫩,主题开凿不深,尤其部分诗歌还停留在空泛抒情层面,没有用意象表达情感,暗喻出诗意的东西,这些属于技巧方面的问题,随着写作训练增多,深入开展交流,逐步会得到解决。读了张元那首《迎春花》,吴荐轩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这个学生悟性好,又热心,是一棵文学好苗子。读到署名“立羽”的一首诗,让他耳目一新,感觉一股清风迎面扑来,因为这首诗是借鉴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漫·寻寻觅觅》创作的,清丽、典雅。此诗显然出自女性之手,而且表现的是作者寻觅爱情而不得的怅惘、凄清:“挥桨处,碎了月影/在一只野鸭的悲啼里/夜露凝结为霜/航路隐入幽冥/把酒对月,谁来与我共饮?”可是,学校里没有女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午放学,准备和同学们回家的张元看见吴老师从国文科室走出来,走过去向吴老师问了好,师生两人边走边聊起文学社成员的稿件。

吴荐轩说,这些稿件都不错,可以出一期文学社刊创刊号,每篇稿子我已作了修改,写了点评,所需纸张由我提供,你找几个字写得好的同学工整抄写交给我,我让方文达老师画几幅插图,装订成册,大家传阅。

张元兴奋地说,这样太好了,谁如果想留存,自己可以复制。

吴荐轩想起那首情诗,问张元:“立羽”是谁?

张元一笑说,是我姐写的,她是上寺台风神庙小学教师,也喜欢写诗,可她的诗写得云里雾里的,我不大懂,让您指点一下。

吴荐轩以前只知道张元父亲在过店街开了一个当铺,母亲给一家裁缝铺做工,第一次听他说还有个姐姐。

张元问,吴老师,我姐这首诗写得咋样?

吴荐轩说,诗写得很有意境,有一定的功力,让她坚持写。

好,吴老师,我转告我姐,能得到您的鼓励,她一定很开心。

张元回到家里,一放下书包,就来到厨房告诉姐姐,我让吴老师看了你的诗。

张翊正帮母亲王氏拉风箱做饭,羞赧道,我是让你看的,怎么让吴老师看了,我写得很差,这下把人丢大了!白皙的脸,在灶火的映照下泛出红光。

母亲在揪面片,她让张元从缸里舀一瓢凉水搁在灶台上,揪完面片,要加入凉水再煮一开。

张元对姐姐说,我吴老师夸你的诗写得好哩,让你坚持写。

王氏接过话茬,好好教你书,写那能当吃能当喝。

张翊的脸,红成一块燃烧的炭了。

做好饭,王氏一边让张元叫父亲吃饭,一边和张翊一起把舀好的饭,一碗一碗往堂屋端。

父亲张翰林正在前面当铺里拨打算盘记账。看张元过来叫他,让儿子帮着锁了门,来到堂屋吃饭。

一儿一女活神仙。虽然生意不大景气,有儿女爹长爹短地叫,张翰林觉得这平常的一碗面片吃起来都是香的。

吃罢饭,张翊翻出那首诗的草稿,又读了一遍,觉得脸还在发烧,诗里写了内心的渴望,吴荐轩看了,他会怎么想呢?但她很快又给自己找到自信的理由:诗本来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这也不敢写那也怕写,还不如不写。她最反感扭捏和虚伪。她之所以喜欢吴荐轩的诗歌,就是因为他的诗歌敢于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对底层人充满悲悯情怀,诗味也很浓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