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山石的头像

龙山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10
分享

我的叔伯嫂子颜振芳

小序:在莲花峪村我们老陈家的诸多叔伯嫂子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算是宝元三嫂了。之所以印象深刻不只是指我们两家离得很近,更是三嫂的人格与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三嫂的家在我家的东北面,相隔也就不到十米远。小的时候我常到她家里去玩。记得有一次在她屋里看到一张贴在东墙上的壁画,上面画着一位美丽标致的姑娘,我出于好奇就朝着那位姑娘多看了几眼,谁知这情形却让三嫂看到了,她立刻微笑着非常有风趣地对我说: “四兄弟,这姑娘好看不?长大了给你说说怎样?” 听了这话,我一时也不知如何说是好,只好朝她笑了笑说: “我才不要呢!” 想想看,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几岁的孩童,哪里会想到娶媳妇的事呢?三嫂就是这样一个有风趣爱逗人乐的爽快人。由于接触的多了,对于她的人品性格略有了解,特别是她一生刚强不服人输的品格与对待一切艰难困苦的态度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敬佩不已,难忘终生!

三嫂比我大二十几岁,人长得端庄大方气质优雅。白皙的皮肤泛着红润,乌黑的头发挽着一个别致的发髻特别引人注目。一双明如秋水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用眉清目秀来比喻一点也不夸张!她说话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声声入耳,十分中听。一双裹了又放的脚不大不小,走起路来虽然有点扭捏但却步履稳健,就是凭着这双不大不小而又坚实有力的双脚走完了她富有传奇的一生。

出嫁

三嫂出生在东平县接山乡常庄一家姓颜的比较富裕的人家。优渥的经济条件使她从小就受到家风的影响与熏陶,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她从小就十分懂事。一手女红更是超乎寻常,纺线织布无一不精。由于知书达理人长得乖巧灵通,因此,很得父母与乡邻的喜爱。稍大后,经人说媒,她一听就十分乐意。于是,就嫁到了莲花峪村的陈家。

据说,送亲那天,队伍十分浩大,送亲的大车披红挂彩,负责抬嫁妆的个个佩戴胸巾,人人神采飞扬,兴致盎然。经过十几里的颠簸,终于浩浩荡荡地走进了莲花峪村。这时的陈家更是忙碌不停,到处充满着一片喜庆的景象。三兄长早已身着一身红色盛装在伴郎的陪伴下来到了村口迎接新娘的到来。经过一番介绍与相互问候,送亲队伍才在三兄长等人的引导下缓缓地走进了陈家大院。

此时的陈家更是一派喜庆景象,整个大院张灯结彩,人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各个房门上的 “百年好合” , “琴瑟和鸣”的对联更是为新婚增添了几分气氛。

良辰吉时,拜堂的时刻到了。只见五叔与五婶分别端坐在亮着红蜡烛的八仙桌子两边,二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时只听见主持婚礼的人高声喊道: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此礼一毕,三兄长就扶持着三嫂走进了装饰一新的婚房。此时的一对新人片刻无语,稍后,还是三兄长先行一步,他谨慎地用早已备好的上面系着红布的秤杆慢慢地挑开了盖在三嫂头上的红盖头。四目以对,一时惊艳了对方。三兄长的俊郎英气,三嫂的花容月貌一时吸引住了对方。“累了吧?喝点水吧!”还是三兄长先开了口,接着三嫂应答,慢慢地进入了交谈之中。

此时的客厅里早已摆好了宴席,送亲的客人与前来贺喜的各位宾朋都按时落座就位。敬酒声,致谢声一时充满整个客厅。新郎向来宾敬酒的时间到了,三兄长在一位家人的引领下走进了客厅,一番致礼问候后从主席到陪席一一进行敬酒,直到人人满意为止。

日已西斜,酒足饭饱的来宾各自脸上都泛着红光和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先后告别离去。忙碌了一天的三兄长这才带着略显疲惫的身躯走进了婚房。这时一桌供三嫂就餐的酒席也已备好,他人离去,两位新人互相问候一番后就双双落座于桌旁。“早已饿了吧!快吃吧!”三兄长先开口说,“不饿,忙碌一天了,你也累了吧!”三嫂看着三兄长略带疲倦的神态心疼地说。就这样两人边吃边说着话,最后终于欢天喜地喝下了缘定三生的交杯酒。

早起到父母床前问安,这是约定俗成不变的成规。一连几日都是如此!深得父母的好评喜欢。从此,陈家又娶了一位好媳妇的说法在村里广为流传。

供丈夫读书

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文明的大地上,一说到读书的事,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父母供孩子读书,而要说是妻子供丈夫读书那还真是一件新鲜事。而这一新鲜之事的创立者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三嫂— —颜振芳,也就是我的叔伯三嫂。

她结婚时十五,三兄长十三岁,按说还都是孩童的年龄,不谙世事的他们的一切还都需要由父母负担。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与不同的需求,早婚早嫁已成为几千的风俗。女过十八嫁不出去就被人耻笑为 “老姑娘”,男过十五就不好再成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和大环境下,早婚早嫁已成定局。三兄长与三嫂的婚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造成的。

三兄长与三嫂结婚后虽然与父母一起过了几年(也就是一年多吧),由于三兄长兄弟三人,大哥二哥结婚早些年头,人口的不断增加也使五叔这个当家人的负担越来越重。于是,分家就成了大势所趋。在一起过时看起来家大业大,但真正一分三分开了,一家也分不了几亩地,况且还都是些不肥沃的薄地。分家那时,三兄长的年龄还正处在读书的阶段,虽然在本村读小学时是由父母供读的,而分家之后正好是到了读高小的时候。而本村又没有高小班。怎么办?要么不读,要么就得去离村二十五里路远的安驾庄,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面对这个眼前的现实问题,夫妻俩一时真还犯了难。要去安驾庄上学就得舍离家庭,妻子一人在家怎么办?若放弃求学,三兄长将来的前程会如何?再三的考虑,几次的比对,最后还是三嫂一锤定音, “你去上学吧,家里的一切由我承担!”就是这样经过几次的权衡,三兄长终于打起行囊走进了安驾庄高小校园。

为了供丈夫读书,三嫂从此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白天下地干活,挑水做饭,洗洗浆桨;晚上纺线织布,搓麻线,纳鞋底,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下来直累得腰酸背痛。尽管如此!但一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供丈夫读书而必须付出的辛苦时却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绝不打退堂鼓,要挺起腰杆来,直到供丈夫读完书为止。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说到地里的活,最酷最累的时候要算是春耕春种与夏收秋收了。因为没有牲口耕地播种,一切都靠人工来完成。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抓农时抢耕播,她只好与人合伙拉犁耕地,拉耧耩地。由于人手不够,几个人拉一张犁,一遭下来,只把人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耕播如此,夏收秋收也不轻松。就说拔麦子吧!由于天热地干,麦子不好拔,一垄下来手疼腰酸,累得几乎连站都站不起来。至于再把麦子一捆一捆地背到打麦场里,人拉碌碡压场,扬场簸簸箕等一切后续的活儿也全是靠她一个人去完成。

除了地里的活耗体力难干外,其他最累人的就是挑水了。莲花峪是一个小山村,村里没有水井,那时吃水必须到离家有二里多远的西南面的井沟里去挑,路不但崎岖不平,而且还得经过一个十多米长的陡坡,别说挑水了,就是空手徒步走上去也会让人喘一阵子的了。何况一个小脚的女人又挑着两个陶土罐子一扭一晃地爬上去呢!记得有一次傍晚时分,她又去西南井沟挑水,当挑着的水担将要到达陡坡上面的时候,一不小心打了个软腿,一下子跌倒在陡坡上,一担水豁了个精光!幸好罐子还没有摔破。她看了看眼前的情景,突然一阵忍不住地心酸袭来,立刻满眼泪水就扑簌簌地掉了下来!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落泪。人不到难处又有谁会流泪呢?当我写到这里时我也禁不住为她流出了一行同情的热泪!怎么办?再回井沟去挑?可天色已晚,不去挑吧,家里无水做饭。思忖再三,她还是挑起担子径直向井沟里走去。

谁都知道莲花峪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坡的纯山村,因为缺水,只有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还好些,一旦遇到干旱年地里的庄稼就会长不好。恰巧那几年就是如此。由于歉收,三嫂种的那几亩薄地也没打多少粮食。日子一时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能够让在外读书的丈夫吃得好一点,体面一点,不被人看不起,她就把有限的一点主粮稍加点糠菜给丈夫做干粮,自己在家多吃糠咽菜充饥。记得有一次家中实在无粮了,就去向人家借点粮食,谁知借来的粮食竟是出过芽子的劣质地瓜干子,不但磨不出多少面粉,还非常的不好吃!就是用这样的瓜干面还要掺上一半的干菜给丈夫做了一星期的干粮。

这就是在家的三嫂。再说三兄长在校读书的情况。由于家底薄,手中无多少钱,除了交学费的外几乎所剩无几了!就说做作业吧!一张纸得要当成三张用。一是先用铅笔写,二是用钢笔写,最后再用毛笔写。就是因为这样开始不明实情的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 。可后来经过调查询问三兄长后才知道了真相,继而又在班会上表扬了三兄长。就是这样,三兄长在三嫂的供给下才艰难地读完了高小各科课程,最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撑起一个家

高小毕业,本该按部就班地升入初中,继而上高中进大学。但是,由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甚好,又加上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此时,有很多同学都在报考速师,三兄长与三嫂几经商议,最后决定也去报考速师,尽快解决吃饭问题。就这样三兄长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而进入速师学习。还是读书,还得需要三嫂继续供读。就这样又是两年过去了,终于迎来了三兄长的速师毕业,本来希望三兄长能在本乡学校任教,这样一是离家近不用长途跋涉,二是星期六可以回家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被分配到了远离家乡六七十里地外的桃园乡老僧台小学任教。这一走就是数十年!

一切都回到两年前,一切都照旧。这时的三嫂不得不再次撑起这个家。这已是解放后的五三年,大女儿梅英已五岁,大儿子培海已两岁,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年村里已经组织起了互助组,三嫂应时积极参加了,地里的农活忙时就与其他农户一起解决,平时地里需要管理时她就和大女儿一起去。说到大侄女梅英真的是非常懂事,虽然只有五岁,但聪明乖巧,非常听话。在家时可以帮母亲做些琐碎的家务活,并且做得有板有眼;到地里能够帮母亲干点轻快的农活,譬如拔拔草啊!修剪一下棉杈啊!她都做得很好。也可以说很早她就是三嫂的一个好帮手。就是这个小帮手五六年后就用一副弱小稚嫩的肩膀(那年才十一岁)接过了母亲肩上挑水的重担,一直挑到到接山中学读初中为止。

一九五六年,莲花峪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入社,三嫂也不例外,几亩农田还有一点不成样的农具一并交到了社里,自此她也就成了一名合格的农业合作社社员。白天与其他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在家纺线织布。日子过得十分开心。

一九五八年,已经十岁的大女儿梅英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为了鼓励女儿好好读书,还专门为她做了一身新衣服,还有一个绣着荷花的书包。入学那天,三嫂领着梅英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莲花峪小学,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十多年的读书生活。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一九六o年,二儿子培洲又出生了。本来已经很窄巴的十多平米的小东屋更显得拥挤了。盖新房,搬新家,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在三嫂脑海里涌现。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她终于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远在六七十里地以外的三兄长,兄长看过给他寄去的信后十分赞同。他在回信中这样写到: “盖房之想法很好,我非常赞同,我因教学任务繁重,难得回家,一切盖房事宜就交托你了。”来信收到后,三嫂立即做好盖房的筹备工作。一是联系村里的盖房施工队,二是筹备盖房的钱款、建房材料。她先是把十多年来节俭下来不多的存款从银行里取了出来,又把几只饲养多年的大绵羊卖掉,基本凑够了盖房的款项。

新房址就在老宅的后面。动工那天非常热闹,施工队先是放鞭炮一示开工,接着就是丈量面积打地基。整个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嫂一时也忙得不可开交,她这里跑跑,那里看看,有时还与施工队负责的交换一下意见。就这样从施工开始到结束竣工,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她都没有停歇。因为当时村里盖房有个规定,开工上梁打散必须宴请施工人员,每天中午还要管一顿饭。就是为了这些,三嫂必须没黑没白的操持,真是操碎了心。一个月下来,本来就很弱小的身躯几乎又瘦了一圈。

新房盖成了,接下来的就是乔迁新居。搬家那天,早一天回家来的三兄长又是高兴又是惭愧!高兴的是从此有了一个宽敞明亮的新家,惭愧的是在盖房这件大事上自己没有尽责尽力。中午时分,前来祝贺乔迁之喜的宾客陆续来到,大家欢天喜地入席落座。经过短暂的祝贺致谢之后,宴席开始了,这时只见三兄长缓缓地站起来,走到三嫂身边恭恭敬敬地斟满了一杯酒双手举到三嫂面前,并且十分感谢地说: “振芳,您劳苦功高,就饮下这杯酒吧!”从未喝过酒的三嫂甚感欣慰,她二话没说,就双手接过酒杯一口喝下了这杯敬祝酒!

一手好厨艺热情待来客

在我的十多位叔伯嫂子之中我不甚了解其他嫂子的厨艺如何?但要说到振芳三嫂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这不是夸口,实属实至名归!她做的美味佳肴可以说色香味俱全,令人百吃不厌。也许是因为工作相同与当教师的三兄长交往的比较多的缘故吧!每逢有来客,我必定是被邀请人之一。而每每至此,最吸引我的就是三嫂做的每道佳肴。有这样的佳肴伴酒,不但人不会很快醉倒,而且还会助人酒量大增。记得有一年三兄长所在学校的校长一行人来家看望三兄长,正好我有空在家,于是就去陪了这两位客人。说来也巧,一位是我已认识的武新杰校长,另一位却是我的堂姐姐夫。没有外人,互相寒暄几句后就进入了正题,原来这次武校长来是专门来探望三兄长的,话语之中听到了许多赞扬三兄长的赞美之词。同时还听他说了这样一句: “太好了!今天又能品尝到三嫂做的美味佳肴了!”话虽不多,但我听出了下音。武校长吃三嫂做的佳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暗自庆幸,今天又要大饱口福了!说话之间,一盘佳肴已经端上了桌子,开席!与我一起同来陪客的三叔家的宝贵兄长早已把筷子,小碟子摆好在桌子上了。分宾主落座后,我负责执壶斟酒,宾主互致问候后共同举杯饮下了第一杯酒。一杯两杯,由此拉开了序幕!

酒过三巡,两瓶美酒已经下肚。这时再看看每人的面容已泛有红润,尽管如此!但酒兴却大发,尤其是武校长更加兴致盎然,只听他高声道:“三嫂,听到没有,今天尽管把你的拿手好菜拿来!”这不是武校长在说醉话,而是真正见证了三嫂做的菜在武校长心中的分量。就是这样,一杯复一杯,一菜又一菜,直喝到晚上十一点多。酒足饭饱,客人说要回去,我和两位兄长一直把两位客人送到南边的操场外。

人进夕阳安度晚年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一晃三嫂已经六十二岁了。尽管双鬓已添白发,但风韵仍不减当年。肤色还是那么白皙,双眼还是那么明亮,仍如一汪秋水。到时候了,该停下脚步歇歇了。回首看看四个儿女,各都成家立业。并且每一家都生活得很幸福。大女儿梅英已在北京定居,大儿子培海虽在家务农,日子也过得很殷实,二儿子培洲从军, 曾参加对越反击战,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现转业在工商局工作,次女梅菊在银行工作。他们的一切都不用再操心了。对此现状,劳碌一生的三嫂甚感欣慰。一九九O年三兄长已到退休年龄。退休之后,合合分分多年的一对老人终于团圆了不再分离。终于等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一天,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计划,先去北京大女儿家,再到肥城二儿子和次女家。这样来回走动走动不也是很好的事吗?计划一定,立刻付诸行动。于某年,某月某日乘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在大女儿梅英的陪伴下,他们先后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北京香山、东西长安街等名胜古迹。回肥城后又在二儿子小女儿的陪同下游览了春秋古城、范蠡墓、陶山仙人洞、肥城水街及刘台桃花源风景园区。所到之处大饱眼福,这真是人生至此也别无遗憾!本该一对刚刚团聚几年的老人能够相伴到耄耋之年、期颐之年。但令人想不到是三兄长却于一九九六年十月先离三嫂病逝,此时的三嫂悲痛欲绝。无时不在思念三兄长。此后,尽管儿女从各方面照顾备至,但仍思念不停,终于在十年之后的二OO六年十月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三嫂虽然已驾鹤西去,但她一生刚强不服人输的精神和任劳任怨不怕艰难困苦的高尚品质永垂不朽!

三嫂是平凡的,她是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中的一位!

三嫂是伟大的,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向这位伟大的女性学习致敬!

为这位睿智刚强不屈于命运的巾帼点赞讴歌!

写于2023.5.1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