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改革大潮的澎湃声中,下海经商的人流已经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下海经商的一股潮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下海了,企业职工干部下海了,就连在校教书十几年的教师也抽时间做起了上街卖菜的小生意。我在这里所要说的正是一所公办小学的有着十五年教龄的武有华老师。武有华老师四十多岁,中等个儿,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流露出智慧的光芒。的确,他为人精明,看问题颇有眼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决定也逐潮流而去,下海经商。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妻子时,妻子也欣然同意。于是,武有华就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回到了家中。
在回到家中的头几天里,他就一直与妻子商量着经商的项目,是做买卖呢?还是搞建筑?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妻子说得好!搞建筑虽然能够挣大钱,但需要投入的也大,自己一没那么多资金,二又自己不懂技术,怕是一时撑不起台来。要想稳妥点还是先做点贩卖蔬菜的小生意吧!武有华非常赞同妻子的决定。于是,就做起了贩卖蔬菜的生意来。
第二天天不亮武有华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蔬菜批发市场,虽然天色尚早,但各路来批发酸菜的人已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他按计划把几种蔬菜买好装好车后就急忙赶到了销售蔬菜的市场。市场上,各家小贩的台前有的已经摆好了要卖的蔬菜,有的还在空着。武有华找到自己的摊位时购菜的顾客已来到了面前“黄瓜多少钱一斤?青椒与豆角呢?”“黄瓜两角五,青椒三角,豆角一角五。”主顾彼此问答着。问价还价,人来人去,一个上午忙得不可开交。直到太阳偏西时,他才把所有的蔬菜卖完,等他回到家时已是三点一刻了。
妻子见丈夫回来,赶紧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桌来,又连忙拿过一把酒壶倒满了酒给丈夫斟满了酒杯。他们边吃边喝边聊着,颇也十分有趣。
酒足饭饱之后,勤快的妻子又赶忙沏好一壶好茶。只见这时的武有华拿过来一个算盘,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购菜的账本,然后一五一十地算了起来。一遍,又是一遍,已经第三遍了还是那个数目。这时只听他自言自语道:一百斤菜,黄瓜三十斤,每斤两角,共花六元;青椒两角五,三十斤共花七元五;豆角一角,四十斤共花四元,三种蔬菜总共花十七元五,按销售价每斤赚五分钱算,一百斤也能赚五元啊!总共加起来得有二十二元五角才对啊!为什么现在只有二十元啊!妻子在一旁看到他絮絮叨叨的样子,赶忙问他道有什么不对吗?他听了妻子的问话,为了不让她担心就赶紧回话说:“没什么,没什么!是我多虑了。”
第二天一早,武有华仍旧去蔬菜批发市场购菜,中午依然在自己的摊位前与顾客打着交道。这天因为买菜的顾客比较多,一百斤菜不到下午一点钟就销售完了,他心里非常高兴,心想今天不会再赚得更少了吧?他迅速收拾好装菜的菜篓,飞快地骑上自行车,一路哼着小曲回到了家中。
妻子见丈夫提前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心想今天的蔬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她像昨天那样迅速地把饭菜酒壶端到桌上摆好,就和气地对丈夫说道:“有华,吃饭吧!”武有华边答应着边坐到了桌旁。由于今天心情好,喝罢一壶又让妻子倒满了一壶,喝到兴奋时还情不自禁地说:“照这样下去,我们很快就会有钱了!” 妻子听了,还以为他今天发了大财呢!武有华吃过饭,照旧拿出算盘账本算了起来。只听噼里啪啦的算盘声响个不停,算着算着,只见他的脸色一沉,喃喃地说道:“不对呀!不对呀!不该是这个数!”妻子在一旁听了,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解地问他说:“有什么不对啊?应该不是哪个数?”这时的武有华不想再瞒妻子了,就把刚才算账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妻子听了赶忙安慰他说:“不挣不赔也好!要不,明天我陪你一同去卖菜?”“好啊!”武有华连忙说。
翌日一早,武有华与妻子一同出了家门,武有华去批发市场批菜,妻子去蔬菜销售市场等候。在此期间,妻子到已经摆好摊开始营业的摊主面前转转,眼睛还不时的观察着主顾交易的过程。对于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丈夫回来了,她赶忙回到自己的摊位前帮丈夫把批发来的菜一一从菜篓里拿出来摆好,只等顾客前来买菜。说到今天买菜的顾客也真不少。妻子一边帮丈夫往秤盘里拿菜,一边在观看丈夫称秤的过程,只见丈夫每次称菜时总是把秤杆撅的老高,临了时还把几个不在数的蔬菜送给人家。这一下妻子总算明白了丈夫这几天来总是高兴不起来的原因了。这天照样回家较早。吃过饭算完账后没等丈夫先说,妻子就先开口对丈夫说:“今天赔的更多吧?”“你怎么知道?”“我怎么不知道呢!”接着妻子就把自己看到的具体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丈夫,丈夫听了才恍然大悟道:“原来我不是经商的料啊!”
自此以后,武有华没有再去批菜卖菜,他提前向学校领导要求撤销了原来下海经商的申请,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他一生热爱而又熟悉的三尺讲台,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直到六十岁光荣退休。
202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