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我们了解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位能点石成金的仙翁。一次他指着地上的一块石头对有求于他的一位少年说:“拿去吧,它已成为一块黄金。”少年捡起这块黄金,还给仙翁说:“不,我不要黄金,我要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读完这则故事,闭目静思,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聪明的少年为什么面对黄金不要,而却偏偏去要仙翁的手指头呢?
说到这一点,其实道理很简单,黄金块对这位少年来说固然重要,然而这位少年所要讨取的绝非是成物---黄金块,他所要的是那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即能点石成金的方法。讨取前者,当时可用,只能是越用越少,以致匮尽;如果取得后者,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能得到的绝不是一块黄金,而是两块、三块,以致无穷尽也。这难道不正是这位少年的绝顶聪明所在吗?
由此而想到了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在滚滚而来的教学改革大潮面前将以怎样的姿态、怎样的思维方式、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进行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教师绝不能像故事中所写到的仙翁那样,只是想把自己点成的黄金块交给学生,而是应当严肃地、认真地、科学地把他人或自己已经试验和已为实践所证明了的有效的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原原本本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真正使学生能够具备“点石成金”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它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心血和劳动。纵观几千年的教育史,在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施教者总是乐意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或根本不想如何去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就在某些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去学习知识,以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得不再靠自己去探求摸索,这不能不说是施教者的一种根本性的失误。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在求得知识的过程中是机械地全盘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还是如故事中的那位少年一样认真地向老师索取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区别一个学生智商高下和聪明愚钝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确实有不少的学生为了求得短期内学习上的较好的成绩,在求知中他们喜欢全盘地去接受出自教师之手的一些所谓完备的知识,从不去过问或探讨如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的方式和方法。这些学生的突出表现就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这就是人们常常谈及到的高分低能者;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确实有点像前面故事中所 提到的那位少年一样,喜欢和讨要的不仅是一些现成的知识,而首先所要的是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以及在运用这些方法去求知的过程中所培养和训练出来的能力与技巧。在这类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但能够接受和消化来自于教师的一些现成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凭借自己从老师那里学来和掌握的一些成功有效的方法去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和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如此而已,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有的施教者所期待的吗?
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达到不教,教师就应当悉心传授之学法;学生也应当着眼于未来,认认真真地从教师那里得到那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唯有如此,教与学才能在新的时期内达到完美和谐高度的统一。
这就是我们从“点石成金的故事”中所得到的启示,不是吗?